APP下载

翻译工具辅助下的译者思维

2015-05-26单原

文学教育 2015年6期

内容摘要:目前翻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由一元转向多元,而以GTT、TRADOS、Systran等为代表的翻译工具整合了MT、CAT等功能,提供了翻译共享与交互平台,使机器翻译的水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分析新形势下翻译教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翻译工具辅助下的译者思维方式及技术翻译人才培养。

关键词:翻译工具 GTT 译者思维

一.翻译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以来的信息革命颠覆了众多的传统领域,翻译教学也在冲击之列。国内外的学者都在思考,传统主流的经验主义的师徒相授 (master and apprentice) 教学法,是否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与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学者们首先着手研究以下几个问题:在当代社会,大学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少数的翻译精英还是让大多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普遍获得各自专业领域的基础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译者翻译能力培养产生了什么影响?如何进一步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并将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翻译效率,提升翻译教学效果?

在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国内外大学的学者就一些问题的看法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并逐步应用于指导翻译教学的实践。

1.翻译工具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译者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早在2009年,美国蒙特雷翻译学院就提出“计算机是译者最核心的工具”;[1]与此同时,国内有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率先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这些高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强大的术语工作、CAT系统应用、翻译项目管理等技术,能够让学习者更好地融入现代的翻译产业流程,不断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2.翻译人才的培养正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目前在各国翻译市场上,非文学文本平均占到了翻译总量的95%,[2]我国的情况也大体相同。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仅仅依靠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是无法满足的,再者翻译文本大多与专业技术、业务紧密相连,无论从效率还是成本的角度来说,尽快培养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使其成为掌握翻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都是更好的策略。

二.翻译工具辅助下的译者思维方式培养

翻译是高度智能化的工作,所以机器翻译(MT, Machine Translation)比较成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翻译受限语言,即语义单一、语言常用、简明、规范的特定领域,且源语言和目的语句法结构、功能上高度相似。如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与加拿大联邦政府翻译局联合开发的TAUM-METEO 系统是一套大型的实用性机器翻译系统, 该系统主要用于天气预报文献的翻译。TAUM-METEO系统能进行英法文本的翻译转换, 每小时可以翻译6-30万个词,每天可以翻译1500-2000篇天气预报的资料,并能够通过电视、报纸立即发行。[3]

影响机器翻译质量的关键是歧义的处理,一旦离开上述限定条件,机器翻译的高错误率使其译文基本达不到实际应用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记忆(TM,Translation Memory)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的水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今业界已开发了数十种使用翻译记忆辅助译者进行翻译的系统,这些系统通过统计方法将原有翻译技术和人工语料库相结合,译文不再是纯粹的机器翻译而是融合了人脑的智能,如 google译者工具包(Google Translation Toolit,简称GTT)、TRADOS、Systran等采用翻译记忆技术后,译文准确率和可读性都大大提升。所以翻译工具辅助下的翻译,其本质是人、机智能的综合,并通过网络实现团队协作翻译和翻译项目管理。对于译者来说,必须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实现人、机各自取长补短,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1.语际内翻译

译者的思维方式一直是译界学者探究的方向之一。早在上世纪末, 国外翻译界就曾尝试通过实验的方法调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脑是如何思考的。具体使用的是一种叫做TAP即Think Aloud Protocol(有声思维)的方法,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随时将自己的思维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录音机同步录下来然后进行具体的分析。[4]学者们想弄清楚,译者实际操作中翻译的单位及其次序是什么?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译者的翻译单位是词、词组、句子还是更大的单位?译者在翻译中遇到障碍时,通常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克服?

一方面,翻译辅助工具的出现使得这样的研究获得了更多的样本和数据;另一方面,平行文本对齐是翻译记忆的语料库录入和应用的关键步骤之一,选择什么语法单位作为对齐语块(chunk),对于语料库的精度和应用价值关系重大。

同时,句法结构是机器翻译难以逾越的障碍,随着句子结构的逐渐复杂、限定词逐渐增多,机器翻译的错误率也逐渐上升。在应用翻译工具辅助人工翻译时,也应该能够基于机器翻译的弱点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笔者在基于使用翻译工具的教学和实践中,总结出进行语际内翻译是实践效果较好的针对性措施之一。

首先,把握各类翻译文体、类别的用语特点是进行语际内翻译的前提。以科技类的英语文献为例:为使描述客观,语态上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句型上常用“there be...”句型和“it...that”从句结构等,it作为形式主语,再由that引导真正的主语;描述某一事件、现象发生的过程时,多用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和介词短语等等。如“有鉴于此,可以利用钢筋抵抗风压引起的墙体变形,同时紧固屋顶”一句,“可以利用...”隐含了以“人”为主语,需要语际内转化为“这里就存在利用...的机会”这样更接近英文思维习惯,且更为客观的表述方式,从而使译文更为地道:“Given this situation,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to use the reinforcement to resist out of plane bending in the wall due to wind pressure as well as to hold roofs down”。

此外,译者还需在把握汉语和英语差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分译和合译。在汉语中,过多修饰成分的长句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应适当分译,改长句为短句,而过多的前置修饰成分则宜改为后置;英语惯用从句,重逻辑,句式不易过散,应适当合译,并适时添补必要的逻辑连接词。

2.术语翻译与术语库管理

上述是译者在翻译中对宏观策略的把握,而翻译的更小单位—词和词组,在决定翻译精度上更为关键。有学者专门做过统计,在机器翻译的错误中,词汇错译发生率所占比例远远高出其他类型的译文错误,达到84.13%, 而在词汇这一高频译文错误类别中,术语错译发生率更高踞榜首,占整个近十万句机器译文的78.85 %,这也反映了专业技术文本中大量使用术语的重要语言特征。[5]其中一词多义现象就非常容易造成误译,如上文中所提到的“plane”,在建筑英语中通常指的是“平面”,若不通术语,翻译成“飞机”,则谬之千里。再如plate在印刷界指印版,在建筑学中指墙梁承梁用的横木板,在电学里则是指电子管的屏极,阳极。[6]

所以术语翻译是因翻译语境的不同而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这就要求译者具备自主管理术语库的能力:不仅必须每次在译前做好相关术语库的准备,导入术语集;对文本中的高频术语先进行试译,而后核定;在翻译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处理。若是涉及团队的翻译项目,则应该在翻译工具中添加术语库管理员功能,指定一名团队成员负责管理共享术语库:导入术语集;创建、重命名、复制、重用、合并、弃用、移动和删除术语;修改术语的描述、标签、默认标签以及该术语是否可用于标记等等,而各翻译组成员应该及时与术语库管理员沟通,上传术语更新和修订,以确保整个翻译项目中术语的统一和准确。

3.翻译流程管理

拥有了翻译工具的译者就如同配备了先进武器的士兵,既可以提高单兵作战的能力,又可以提升团队协作的效率,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翻译流程管理。

以google译者工具包(Google Translation Toolit,简称GTT)为例,该工具包具备了一个协同翻译校译平台的功能。对于独立翻译的译者来说,流程可以设置为:

试译高频术语→核定高频术语→选定并上传自建术语库→翻译文档上传→利用翻译记忆(TM)辅助翻译→进行更新、管理术语库→校译→定稿并下载完成翻译的文档

在GTT下,译文格式与上传原文格式一致,译者无需另行编辑。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在google译者工具包下使用全球共享TM(翻译记忆)功能,就意味着该翻译文档任何人都有查阅的权限,若译者对该文档有保密义务时切记不能使用。

GTT支持多人围绕同一文本进行编辑,并且能够实现协同校译,对于团队翻译,特别是涉及到人名译名、专业术语、行业地域习语等时,可以保证术语使用和翻译风格的统一。团队项目的流程管理更为复杂,大体上可以简略设计为:

项目分析→预翻译处理→自建并共享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工作分工→译中更新、管理术语库→交叉校译→审校

例如,某个大型翻译项目需为某航空公司翻译某机型技术文件900份,有2400页文字,大约60000语句需要英译汉,项目由一个3人的翻译团队承担。该团队基本按照上述流程进行管理,远程共享MROabc2013专业术语库(大约24000对术语语料和大约450条词条),历经360小时就完成了令客户满意的翻译,与以往传统翻译流程相比时间几乎缩减了一半。

GTT为协作译员提供了共享和交互平台,实现了实时相互沟通、协作解决翻译难点、及时上传更新术语,定期进行总结,成为保障翻译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三.结语

以GTT、TRADOS、Systran等为代表的翻译工具整合了MT、CAT和交互通信等功能,给非文学领域的翻译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要实现“利其器下善其事”,技术翻译人员也要与时俱进,掌握更为先进的译者思维方式,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以适应各类不同翻译项目的需求。而在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也应适时而变,设置翻译工具的相关内容,以引导发展学生的译者思维为核心,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技术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30):92-95.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何武,潘学权.机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促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6): 153-155.

[4]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2000(2):56-59.

[5]罗季美等.机器翻译译文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12(5):84-89.

[6]邢飞飞,杨永春.试论科技英语的特征及翻译技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50-51.

本文为浙江树人大学2014立项教学方法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16072)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单原,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