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儒道兼容的文本

2015-05-26张友文

文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周伟道家散文

周伟的散文《草生》这个标题有两重意思,表面意义是指草生这个人物,深层意义是指万物的常态,正如文中所言:“天地间,有生有死,有枯有荣,死既必然,生何以为?草生草灭,花开花落,风停雨住,云开日出,一切都将还归平静的生活。”

笔者之所以能窥出其深层含义,得益于冷读。热读之后,我以为此文是为草生唱的一曲挽歌,如说他很智慧、仁义、热心、淡泊名利等等。无怪乎全村老小都记挂他,全力以赴地为他办丧事。

草生具有一颗“童心”,正如文中所写的那样:“大家都记得,没有孩子的草生叔,却最喜欢孩子,孩子也最喜欢他。”在浮躁的当下,在空气中都弥漫着孔方兄气息的今天,像草生这样的草民的确不多了。相当国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岁月的推演,多多少少都会沾染一些世俗之气、怀揣一颗势利之心,而草生童心犹在,实在难得。因此,我认为周伟笔下的草生堪称“这一个”,这个人物形象或许会进入文学的人物画廓之中,当然这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读者的评判。

草生大去之后,乡里乡亲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安排后事,个中场景着实让人感动,特别是后归哥的崽嘉仪之举给我印象深刻,“从他家的烤烟房里跑出来,瘦小的他背着一大包黄亮亮的卷烟,他一点儿不心痛地把一大包卷烟投进熊熊燃烧的大火中。后归嫂看到,也一点不怪她的儿子,她有些动情地说,嘉仪晓得他草生爷爷临死也没买到烟,他要让他在那边抽个饱。”

这篇散文通篇彰显的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如叔、嫂、哥、伯等称谓充塞其间便是明证。全村人犹如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足见乡情的真挚和可贵,并不像鲁迅先生《风波》那样展露的是人心隔膜、人情冷漠。《草生》中村民们亲如一家,人情味颇浓,说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没有侵袭这个乡村,没有打破传统,村民们依然固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果这篇散文中仅有儒家思想,乏道家思想,那就算不得上品,这就像中医看病少了一味药一样,疗效似乎就差那么一点。实际上,如果细读冥想,我们会发现《草生》还是蕴味十足的。道家思想其实早已隐性地存在于文本中了,正像文中标题的深层含义深藏不露一样,只有冷读才能嗅出。

散文开篇伊始便有道家之味,如“枯黄的草叶飘落在大地上,无声无息。”“草生叔是在这个盛夏的午后,走在赶集回来的路上,摇摇晃晃,像一片草叶一样坠地,仰面躺在鱼香子的毛马路上。午后的阳光很亮,白晃晃的,灼热无度,无边无际的铺在大地上,一切尊贵的生命都躲了起来。”这段平淡的叙述,看似寡情,实则有情。大地是无情的,阳光是无情的,而作者周伟是有情的,他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实录草生叔这个卑微生命瞬间的消逝,这是对生命的留恋、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祭奠,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生命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会死亡。珍爱生命是文学永远的主题,因此,《草生》也不例外。

正因为敬畏生命,全村老小对草生的后事安排就显得非常虔诚。他们严格按民俗礼仪来操作,不怕麻烦,不怕花钱……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草生体体面面地奔赴黄泉。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表述的:“做法的道师还在,他们还要为草生叔敲打一番,祈祷一番……等大火烧起时,就围着纸屋转圈跑,一边口中呼喊,一边手执柳枝驱赶其他小鬼,免得草生叔在那边收不到房屋和钱财,寄人篱下,生活没有着落。”上述仪式虽是迷信,但也神圣,村民们用心、用情所做的一切都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俗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外化,法律乃至国家机器都无法改变或扼杀。换言之,这是一种文化传统,也算是中国特色。窃以为,在这篇非虚构的文本中加入神秘主义成分,顿时让文章增色不少。

《草生》的结构布局也可说道说道。这篇散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七部分首尾勾连、前后呼应,皆凸显的是道家主题。此文第一部分调子是低沉的,氛围是悲伤的,及至文尾,则有喜悦之感,如“有人说,草生叔走了不一会儿,里面院子后发佬家就生了一个带把的孙,一大家子人欢天喜地得不行。”悲欣交集,人生大抵如此。由此可见,情感的突转流变又使得文本变得摇曳多姿。

“一个人走了,一个人又来了。走的走,来的来,这世界就是这样——昼夜交替,寒暑更迭,自然更新,阴阳日缺。”是的,生命的长河永远奔腾向前,历史前进的车轮谁也无法阻挡,达观的生命意识再次让文本增色。

如果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结尾,是不是又别有韵味呢?倘若如此,那又是何等的大气!这将与儒家思想交相辉映或相互杂揉,以此来丰富文本的思想,也可算作点睛之笔了。

张友文,评论家,现居湖北武汉。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伟道家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当时我就笑出了声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促进性别平等法律的实施——专访四川大学周伟教授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研究
研究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