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学好语文的法宝——积累

2015-05-26刘彩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古诗文语感层面

说到积累,有的人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但是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发现不少中学生对所学的文章相关联的内容知之甚少,没有形成积累的习惯,更有甚者,语文基础很差,却不注重积累,更不知积累什么、如何积累。因而我认为很有必要旧话重提,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重视,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不少大师对此都有过精辟的阐述。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宋代理学家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语文学习比作一条河流,那积累就是开源。可以说,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根本性、决定性的地位。离开了积累,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学习的大厦就难以稳固,我们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形成。

积累的内容很丰富,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积累因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面:

1.积累字、词、句、段、篇,这是积累的第一个层面。字、词,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可以说,如果不积累字、词,我们就可能张嘴说错话,提笔写错字。积累字词既包括课本中学的,也包括课外读物中见到的新词。积累句、段、篇,既是表达的前提,也是写作的准备。积累的仓库中少了句、段、篇,我们表达就可能言之无物,言之无文。用一个精致的摘抄本,定时、定向积累一批雅词、妙句、精段、名篇等,要有意的经常翻看、品读、赏析,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语言运用时,得心应手,呼之即来。

2.积累语感,是积累的第二个层面。语感,是指言语交流中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是一种通过阅读积累而形成的能力,它对阅读学习很重要。平常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同一段文字,有的同学读几遍也不知所云,有的同学读一遍就知道这一段文字的内容。这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语感差异造成的。语感的积累,要靠阅读获得。只有在阅读中,我们才能接触丰富的语文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自己的审养情趣。读的多了,良好的语感自然形成,那时你会发现,你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表达也不困难了。

3.积累感悟或情感,这是积累的第三个层面。读每一篇文章,我们要努力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与作者产生共鸣,有了相应的“感”才能有相应的“悟”。通过感悟不仅能沉淀和丰富语文学习的内蕴,而且能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生命,有了感情和情感的积累,我们的写作才可能会言之有内容,言之有思想。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都有语文,只要我们留心积累,就会有收获。积累的途径,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条:

(1)从教材、名著、古诗文、报刊中积累

这是积累中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教材是我们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根本,它囊括了不同时代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具有规范性和代表性。名著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报刊则是当今社会风云、人生百态的反映。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读了一段或一篇好文章,文字触动了心灵,让我们心里有了感慨,然后我们把自己的思想火花、灵魂的触动以札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有了思想感悟的积累,这是积累的丰厚收获。

(2)从生活中积累

从生活中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场所、不同事情去积累。留心生活,你会发现生活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真善美,生活中到处都洋溢着一种爱, 把你的这份感动、瞬间的领悟记录下来,这就是积累,这是生活馈赠给我们的最好财富。

(3)从大自然中积累

从大自然中积累我们的语文素养,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途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它就像一位智慧老人,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人类应如何去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思考、领悟,就会获得许多生活的道理,积累许多生存的智慧:在春寒料峭的原野中一株新绿顽强地冲破压迫它的土块,我们难道不为这弱小的生命如此顽强而受到震撼吗?金秋时节,一片黄叶从我们的眼前飘然而逝,此情此景,我们定会感慨:生命的短暂而脆弱!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柔情油然而生……我们的这些感悟就是一笔笔丰厚的积累。有了这些积累,我们的灵魂就会变得高尚起来,我们的情感就会变得丰富起来,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深刻起来,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昂扬。

刘彩平,教师,现居山东平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语感层面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