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鉴赏
2015-05-26朱贤军
鉴赏诗歌的语言这个考点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炼字炼句,即品味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妙用。笔者在多年的高三教学中体会到,要准确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语言,首先要能读懂诗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表层含义,然后能结合具体背景和情境去揣摩诗歌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如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等。下面笔者结合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具体分析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一、大胆推想,小心求证,前后勾连,准确理解
要鉴赏一首诗歌的语言,首先得能理解诗歌的语言,要能准确理解诗歌的语言,首先得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笔者认为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就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推测,不断印证的过程。诗歌按照内容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怀人思乡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田园山水诗、咏史怀古诗等类别。每一种类别的诗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有一个大致可以把握的范围。如“咏史怀古”诗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的内容,借古伤怀、借古明理和借古讽今,表达的感情主要是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等。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诗歌所属的类型,根据诗歌的作者、标题、背景大胆推测诗歌可能写作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后面的逐字逐句的鉴赏中去印证自己的推想。
下面我们以2014年高考四川卷诗歌鉴赏题为例来分析鉴赏诗歌语言的思维过程。诗歌内容和考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
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
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
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
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根据诗歌标题我们可以得知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在秋季傍晚夕阳中赏观自然景象发人生感慨。此诗可能属于即景抒情类诗歌。在秋季傍晚夕阳中易感时伤怀,抒发低沉感伤的情感,根据注释我们了解到诗中包含有终老山林之意,我们可以猜想诗人可能借所见秋景抒发人生失意、官场不顺、希望退隐山林或退隐山林的无奈等情感。这是由标题和注释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想,当然对诗意的准确把握还需进一步研读诗句作具体印证。
本诗首联写到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与我们在鉴赏开始阶段推想的人生失意之感基本吻合。颔联写诗人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颈联写到湖上月夜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都透露着悲苦的冷色调,和我们开始推想的感情基调也是吻合的。从尾联抒情主人公深夜还无法入睡,喝闷酒,对北斗七星也懒得看可以明确诗人想表达的是对退隐山林的无奈惆怅甚至有些苦闷。
通过大胆的推想假设,结合诗句的具体印证,我们整体把握了诗歌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为后面具体炼字炼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鉴赏一个词语的妙用,我们先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诗词具体情境中的含义,然后理解这个词语对具体情境的形成或特殊效果的表达的作用,最后鉴赏这个词语对全诗内容情感表达上的作用。鉴赏句子的妙用先要明确这个句子用了什么特殊手法创设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什么含义,然后鉴赏这个句子对全诗内容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我们还是以2014年四川卷诗歌鉴赏真题为例来具体分析炼字炼句题的解题思维过程。
前文我们已经通过推想假设,层层印证明确了诗歌要表达的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以及终老山林的惆怅。在整体把握诗意的前提下我们来分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常”的本意是经常,表示时间之频繁,在诗句中的意思是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显然山不会被夕阳染得变色,更不会常著落日之色,是人的心情使然。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诗人用“常”字改变了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是为了更好的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表达内心的落寞惆怅。“偏”字在句中是“故意”、“有意”之意。句子的意思是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偏”字的用法和“常”字一样,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也是人的心情使然,也是为了突出内心的落寞惆怅。
朱贤军,教师,现居广东深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