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学之钥 叩开阅读之门
2015-05-26陈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无论是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幽远宁静,还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美丽的自然风景、高尚的人格魅力美丽了学生的双眸,美化了学生的心灵。而课外经典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把金钥匙,采用不同方式的拓展教学,叩开学生课外经典阅读之门,让学生在课外美文的大舞台中驰骋思维,飞扬想象。
一、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拓展
同一作家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遭遇、情感的历程等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作品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如杜甫早期作品的清新明快、晚期作品的沉郁凝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对同一作家的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的心路历程,更深入更全面地解读这位作家。如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后,推荐李清照前期的词《如梦令》等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探究它们的不同风格及其原因,学生通过作品解读了易安居士的人生轨迹。在诗意的黄昏、亭亭的“藕花”深处,一个活泼潇洒的少女李清照向我们走来;在惹人惆怅的“黄昏”,菊香“盈袖”,被西风卷起的帘子后,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少妇李清照向我们走来。于是,学生的解读添上了飞翔的翅膀,似乎穿越了时空,跨越了古今,与易安居士进行了心灵的对话,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二、同一题材不同作品的拓展
对于同一题材,不同的作家会用不同的风格去展现,如面对亲情,朱自清借《背影》朴实地抒写深沉的父子情,而三毛则借《背影》温婉地抒写无私的母爱。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进行拓展,不仅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广度,而且加大了学生的阅读宽度。如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了解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后,让学生拓展阅读历代关于岳阳楼的诗文,如《楚辞》里屈原的《九歌·湘夫人》,杜甫的《登岳阳楼》,白居易的《题岳阳楼》,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的《望洞庭》,学生对洞庭湖与岳阳楼既有理性的解读,又有诗意的想象,更有人文内涵的注入。于是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细腻博大,思想世界开始拓宽深刻,价值观念有了个性和文化内涵。
三、节选文字延伸原著的拓展
一些经典的巨著,在教材中只能节选一部分文字,如《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对于学生来说,不能阅读文学原著,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更要让学生从“一斑”中获得“知全豹”的兴趣,在课外“窥全豹”,真正地与作品、作者达到深而广的对话,以“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实现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原文本的目的”。如在《香菱学诗》的教学中,学生“只取一瓢饮”,把此文的学习目标单纯地理解为“如何学作诗,由学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少老师也认同这一点,我以为不然,如果我们把《香菱学诗》放回原著中,就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至性至灵的香菱最后却落得如此的悲剧结果,作者的用意并非让我们懂得如何学诗,而是透过香菱甚至原著中的其他人物(如宝钗、黛玉、叹春、惜春等)来解读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后,我们应让学生课外阅读原著,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更准确的理解与把握,而且能通过比较文中对香菱和其他人物的塑造,把握人物形象间的个性差异,体会作者笔法的摇曳生姿,更好地鉴赏这一作品的艺术特色,可谓一举而两得。
中华文化丰盈而厚实。从“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庄子到《史记》……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经典阅读可以让学生感悟人性的美好,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利用课堂教学之钥,叩开经典阅读的大门,实现“诗性语文”,让学生在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陶渊明的东篱菊、曹雪芹的梦中泪中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文化学》曹明海,陈秀春,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2.《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曹明海,陈秀春,《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
3.《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曹明海(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蓉,教师,现居浙江临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