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文本与翻译研究

2015-05-26周闪

文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林纾翻译

内容摘要: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与译者、与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和接受机制、与伪翻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林译小说研究的有很多,但却很少有人从副文本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将重点从序跋角度来窥探林译小说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语言以及文学比较。

关键词:副文本 翻译序跋 林纾 翻译

一.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翻译研究的视角不仅局限于语言学的视角,还有文学、哲学、文化、政治学、生态学等视角,翻译研究的广度不断延伸。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素材也更加多元化,例如除了对翻译的文本本身的研究之外,还包括翻译研究的外部资料如翻译评论、书信、广告、访谈、日记、公开演讲等。而在翻译的文本本身和翻译研究的外部资料中间,还存在第三种类型的资料,即“副文本”。本文拟从副文本角度,探讨副文本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并将从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翻译序跋来窥探林译小说。

一.副文本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副文本”的概念是由法国文论家杰拉德·热奈特(Genett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材料”。他还对副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包括两大类型的副文本:(1)书内副文本或伴随文本(peritext),包括诸如作者姓名、标题、封面设计细节、丛书标题、书脊、序、跋、前言、铭文、题词、内容提要、注解、注释、插图、附录、后记等;(2)外副文本或非伴随文本(epitext),包括独立于文本之外,但与文本关联密切的采访、评论、日记、信函等(Genette,1997:5)。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副文本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副文本与译者的关系,副文本与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接受机制的关系,副文本与伪翻译的关系。

1.副文本是体现译者翻译思想的载体

翻译传统上被看作是一项“隐形”的活动,自然译者也就成了“隐身”人。但是,副文本尤其是译序跋却可以让译者“现身”,通过对译作序言跋语的研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翻译动机等,甚至可以了解其潜在的意识。译者的个人观点和翻译观可以在译作的序言跋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正是由于副文本是译者翻译思想的重要载体,因而译者大都十分重视译作序言跋语的撰写。例如,在中国翻译史上,晚清的译序跋非常普遍并且具有鲜明的特征。众所周知,长期以来被中国译界奉为圭臬的“信达雅”就是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来的,长期影响着中国译坛。林纾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引》、《<黑奴吁天录>例言》、《<吟边燕语>序》中都明确地说明了他的翻译目的、动机以及翻译思想,是后人研究其翻译思想的重要资料。

2.副文本可以反映出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和接受机制

通过研究副文本,可以让译者充分现形。然而并不是译本中所有的副文本因素都是直接和译者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的,某些副文本如封面设计、插图、扉页、题记以及印在书籍护封上为该书做广告的简介或短评等则大多是由赞助人或编辑来主导的。因此,副文本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为我们发现和解读某一特定时期翻译生产的外部环境提供线索。通过研究和对比副文本因素可以发现译者、赞助人如何受到目的语外部环境如社会与文化语境、翻译规范、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利用译本的各种副文本因素,对于翻译过程的介入甚至操纵,为目的语读者塑造原语的文化形象,从而为译本带来新的面貌和诠释。

副文本不仅可以反映出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同时影响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比如译者在译序跋中大多会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引导读者对译本的理解和接受。再比如,出版机构可通过封面设计、插图、护封等副文本因素赋予译本新的内容和意味,间接制造出译本的一种文化形象,影响并引导着读者对译本的理解和接受。

3.副文本为研究伪翻译提供了重要线索

Gideon Toury所说的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指的是自称为翻译作品或以翻译作品的形式出现,其实并不存在相应的原本,不曾发生事实上的语言转换的作品(Toury, 1995:40)。Robinson则认为:由于社会或文本自己的原因,凡“原创”或“派生”身份可疑的作品都叫做“伪翻译”。由于伪翻译现象和副文本因素尤其是作者姓名、译者署名、封面设计、序跋等息息相关,副文本为我们研究伪翻译现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伪翻译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紧密相连,与当时的语境以及文本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伪译本的副文本,可以引导我们发现译者/作者、出版商的目的和意图,挖掘译本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例如:晚晴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伪翻译。各种改译、创译、述译等层出不穷,都是译者为了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或者自己的翻译目的。比如,林纾在《译林·序》中说:“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由此可见,林纾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开启民智,而不是为翻译而翻译。因此,我们不能拿现代的翻译理念去批判林纾为何会对其翻译的小说做大量的修改,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其开启民智的目的。

二.从序跋角度来窥探林译小说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又号冷红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翻译家,有“译才并世数严林”之称。清末民初,他翻译了170多部外国小说作品,涉及10多个国家的数十位作家。其早期译作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译作十分畅销,曾一时洛阳纸贵。

林纾的翻译历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林纾的翻译进行了研究:有的从目的论角度为林纾辩解,有的从清末民初的翻译规范角度来解释林纾的翻译方法,也有的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解读其翻译。但是,却少有学者从序跋角度来研究林纾的翻译。因此,本文将从序跋角度来研究林译小说,从中窥探林纾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语言及其文学比较。

林纾的翻译序跋主要集中在两本书里:一本是《林琴南书话》(吴俊标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书将林纾的66篇译序跋作为一编,名之为“异域稗贩”,这是目前可以找到的对林纾译序跋最齐备的收录。另一本是《林纾研究资料》(薛绥之、张俊才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该书收入了林纾的10篇译序跋。

本文在将通过林译小说的译跋序来窥探林纾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语言、文学比较。

1.翻译目的

热奈特认为,“副文本可以让读者了解作者或出版者的目的,这是大多数序言的主要功能”。译者在撰写译序跋时,大都会论述其翻译目的。林纾所处的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内忧外患。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各种思想和文化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遭到破坏,中国的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保种,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然而有志人士逐渐意识到,仅仅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科学技术是不够的,他们便将注意力转向普通民众,希望能通过“开启民智”来挽救国运,而开启民智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小说。因此,清末民初,才出现了大量译介外国小说的现象,大抵都是希望小说作为中国民众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从而达到“开启民智”的效果。

林纾在大量的译作序跋中表明了他翻译的主要目的:开启民智。林纾在《译林·序》中说:“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由此可见,他把译书当作开启民智的途径。他在《深谷美人·序》中说道:“余老矣,羁旅燕京十有四年,译外国史及小说,可九十六种,而小说为多。其中皆名人救世言,余稍微渲染,求合于中国之可行者。”可见,林纾怀有崇高的翻译目的,愿为 “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他希望国人通过外国文学作品来了解外国列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师夷长技以制夷”。

2.翻译方法

林纾采用“口授笔译”的翻译方法,口授和笔录分开,从口授者的理解到表达,再到笔录者的再理解和再表达,其间出现的偏差和误读不可避免,因此林纾的翻译方法可以归到“伪翻译”的范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林纾的序言跋语得到印证。例如,在《黑奴吁天录·例言》中,林纾写道:“书中歌曲六七首,存其旨而易其辞”,“节去译文稍烦琐者”,“删节纲目”。由此可见,林纾的翻译方法并不是完全忠实于原文,而是“存旨易辞”的“伪翻译”。

然而,林纾这种“口授笔译”的翻译方法也有其好处。据朱羲胄春觉斋著述所记载,在林纾的翻译生涯中,前后共有19为合作者,这些合作者几乎都不是“干政”的角色,因而他们都是从纯审美的角度向林纾提供文本。虽然这样会导致选材缺乏系统性,但大量新颖多变的体裁却正可以满足清末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在林纾的译著中,有言情小说、政治小说、社会小说、伦理小说、侦探小说、神怪小说、探险小说、军事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等,由此可见,林纾翻译的小说题材非常广泛。

3.翻译语言

从林纾的译序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写序跋时使用的多为文言,而不是白话文,而他实际上在翻译外国小说时也是使用文言进行翻译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林纾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清末民初,购买、阅读“新小说”的大都是“出于旧学界而输入新学说者”,要想得到这些士大夫的首肯,就要使用符合他们写作规范的文言翻译。林纾正是以古文名家的资格,运用他的史、汉妙笔来做翻译文章,所以才大受欢迎,才引起中上层社会读外国小说的兴趣,因此抬高了小说的价值和小说家的身价。

除了使用文言进行翻译之外,林纾的译作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以文胜质。林纾长期从事古文研究,“治《史记》、《汉书》廿五年”,韩愈的文章前后研读了四十载,他的文章受到桐城派古文大家吴汝纶的称赞。因此,由于林纾本人就是一个古文大家,他在译介小说时非常注重译文的文学性,这也是他的翻译作品具有很强可读性的主要原因。

4.中西文学比较思想

“文学比较”是译者在完成了译本的文字转换之后,以译者和文学评论者的双重身份对译本所进行的介绍和研究,这样的文字往往出现在译序跋中。译者通过在译序跋中将中西文学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读者理解外国小说,借以通过小说之窗来了解他国文化。

林纾是强调中西文学比较的主要代表,他凭着文学家的敏感和批评家的眼光,将外国小说与我国民族文学作品对比,做出相当精妙的判断。在他的译序跋中,中西比较的成分与色彩随处可见。例如在《孝女耐儿传·序》中将狄更斯作品与《石头记》对比,指出:“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缜密,著色繁丽,制局精严……若狄更斯者则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奸狯驵酷,至于人意所未尝置想之局,幻为空中楼阁,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于不能自已,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从分析林纾译序跋中的中西文学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林纾始终以中国传统文学作为比较背景,以促进国人对外国小说的理解和认识。

三.结语

虽然副文本之于翻译的意义的理论研究不过十几载,但副文本资源在翻译中的应用却可以追溯到翻译的起源。译学界的前辈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关于翻译的副文本资源,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因而加强副文本对翻译价值的研究对翻译历史、翻译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副文本如何最大限度地使译文为读者所接受并增强其社会效果,应成为今后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然,副文本只能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材料,决不能因此而忽略对于翻译文本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enette,Gerad.Paratexts—Thresh

olds of Interpreta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Robinson, Douglas. Pseudotranlation [A]. Edited by Mona Bak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83-185.

[3]Tahir-Gurcaglar, Sehnaz. “What texts dont tell: The uses of paratext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 [A]. Theo Hermans.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I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44-60.

[4]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65.

[5]李峰.开辟翻译文学研究新领域——译本序跋研究初探[J].东方从刊,2008(2):117.

[6]彭祥林.作为副文本的新文学序跋 [J].江汉论坛,2009 (5):100.

[7]孙昌坤.译作序言跋语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128.

[8]吴俊标校.林琴南书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9]章艳.在规范和偏离之间——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介绍:周闪,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林纾翻译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林纾当众烧借据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
拥抱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