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特征
2015-05-26马小红
马小红
摘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其自身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在演唱方面只有掌握了特有的技巧,才能把陕北民歌唱好。本文主要研究陕北民歌的平腔唱法、直音唱法、衬词衬腔三种演唱技巧和其特有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陕北民歌 演唱技巧 风格特征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它是民间文化的艺术瑰宝。陕北民歌拥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汉族民歌,可以分为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了陕北人民新的生活和人物形象。
一、陕北民歌演唱技巧
(一)平腔唱法
平腔唱法是指用真嗓演唱或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声假声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陕北民歌用真嗓演唱的一般有兩种类型的歌,一种是节奏较慢,旋律平稳、柔和、忧伤的歌,比如《揽工歌》等;另一种是节奏较快、音域较窄、旋律线条比较直的歌,比如《天心顺》等。而当歌曲旋律起伏较大,歌中出现较多的大跳音程时,完全用真嗓唱的话就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就必须借助假声。而且在长音较多的信天游中,借助假声能使长音听起来更具感染力。比如《船夫曲》中,最高音能升到b音,真嗓就很难驾驭了。在真假嗓音结合的唱法中,假声与真声要自然过渡,演唱者要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调整假声的比例。还有一种就是以假声为主的甩腔唱法。这种唱法是在许多长音后面加一个音域较高的装饰音,这种唱法使长音听起来穿透力强。比如《兰花花》中第一句的甩腔就表现了一种赞美之情。
(二)直音唱法
大多数陕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是音乐上表现的直畅与自由。但是陕北人豪放的性格又决定了歌曲旋律线与音乐直畅性的大起大落,对中长音的处理基本上采用的是直音唱法。陕北民歌中的直音是以长音的形式出现,因为歌中的直音一般做了渐强处理。比如《脚夫调》中的“太阳”、“月”、“红”、“命”等都是运用的直音唱法。直音唱法是陕北民歌具有代表性的演唱技巧。
(三)衬词衬腔唱法
衬词、衬腔在陕北民歌中是很常用的唱法,除了常见的叹词、助词外,还有长期留传下来的一些衬词、衬句,如“海棠花”、“摇三摆”、“杨柳青”等,在这些衬词中,一些象声词和称谓词是最富有感情色彩的。比如《光棍哭妻》每段结尾都加有“孩子的妈妈哟”。衬词衬腔较常见的有三种运用方式:一是插在正词中间,起着衬垫和华彩作用。比如《山丹丹花开红红艳艳》:“山丹丹(的那个)花开(哟)红(个)艳艳”中,括号里的就是衬词衬腔。二是出现在正词的句中或句尾。比如《小寡妇上坟》每段结尾都加有“哇”、“天爷天爷哟”的哭闹声。三是在完整的词曲后,扩展大段的衬词、衬腔,能成为相对独立的乐段,使歌曲显得比较完善。比如《十对花》,歌中前十六小节是正词, 一问一答,装饰音较少,使得歌曲的旋律规整, 节奏统一。后十六小节全是衬词,旋律也有了新的变化。
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民歌是在一定的区域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地理位置来看,粗犷的黄土高原使得陕北人民形成了豪迈、质朴的性格与品质;从社会变迁来看,陕北民歌基本都是以平时的生活为背景,同时也展示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和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两方面:
(一)语言风格独特
由于陕北民歌的歌词来源于地方方言,加上运用比兴和叠词的手法,使得其语言风格非常独特,而且内涵丰富、富有蕴味。
陕北民歌的语言质朴生动。它是陕北人民生活、爱情等的真实写照,语言鲜活质朴、诙谐幽默。如“只估划山红雀儿往高飞,不估划落在个山根底”等,语言质朴,也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虽然土的掉渣,但也是磁力无穷很受欢迎。除了质朴外,陕北民歌还有地方方言浓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陕北方言偏重鼻音,还通常把声母“sh”,读成“s”、“x”读成“h”等,多把普通话的“阳平”、“阴平”等变成“去声”。浓重的腔音也是陕北民歌的特色,衬词的应用是陕北民歌很重要的特征,在上面的演唱技巧中已经举过例子,衬词的使用使得歌曲语言口语化,音乐显得更加连贯。再有就是陕北民歌善于运用叠词和比兴的手法。叠词的恰当运用会使陕北民歌听起来像纯真的儿歌一样,再加上地方方言、腔调会让人百听不厌。
(二)句式结构独特
陕北民歌歌词的句式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相呼应。常见的句式结构有:重复式结构(上下句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变化重复有两种形式:一是上句的结尾或句尾落音,二是下句开头部分),对比式结构(两句旋律不同,有对比,但却还有某种联系因素),变奏式结构(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不变,结构也可以不变)。两句体结构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结构特点之一,陕北人民用这种特有的结构方式,以歌曲的形态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抒发着他们的感情。
三、结语
陕北民歌记录的是陕北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是随时代变迁,陕北人民不断改变的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形式。歌曲语言的现实性、时代性、通俗性及句式结构的特点,都永远存在。陕北民歌在陕北人民的努力下,继承了民歌的精髓部分,并在保留原来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使这种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刍探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J].音乐创作,2014,(02).
[2]任思谕.浅析陕北民歌的风格特征[J].音乐创作,2012,(09).
[3]李雪.论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与风格[J].文教资料,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