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化生物学视角下的创意企业R&D 能力演化

2015-05-26刘冰峰闫宁宁

关键词:人才产品活动

刘冰峰,闫宁宁

(景德镇陶瓷学院 工商学院,江西 景德镇333403)

由于创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创意企业R&D能力进化动力可能是技术推动或市场拉动等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无论哪类情况,都归结于市场机遇的R&D、判别和运用。创意企业要促使自身R&D 能力的成长和进化,就必须不断超越单个产品的R&D 周期。

在不同的R&D 周期中,创意产品的获益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也会具备各类R&D 方式、R&D规划和R&D 人力资源组构。R&D 产品具备市场机遇是创意企业进行R&D 活动并向市场推出新产品的前提。针对R&D 能力演化问题,一些学者引入随机性演化博弈模型,将R&D 的能力演化描述为随机过程,并探讨复制动态方程的渐近条件[1-2]。CAI 等基于演化博弈论对R&D 合作双方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惩罚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该产品有市场需求,且需求与市场机遇成正比[3]。同时,创意企业可以凭借各类R&D 形式获取市场效益,但市场机遇各不相同[4]。因此,创意企业的市场机遇可以划分为制造机遇的企业和运用机遇的企业。制造市场机遇的创意企业是最早推出新产品的直接R&D 的创意企业,其获取的市场效益是最大的[5]。运用机遇的创意企业则是凭借自身开发、合伙开发和购买产品科技或技术,即向市场提供产品的创意企业,同样可以获取市场机会效益。实际上,这类企业多数是跟随者[6]。

1 创意企业R&D 能力演化的超循环分析

(1)R&D 人力资源系统的反应与催化循环。与其他生命有机体活动相同,创意企业的R&D 能力是依照自身轨道进化发展而来的。其演化过程对进化分析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也为解释创意企业R&D 快速成长提供了新的帮助和切入点。

创意企业从新产品R&D 到生产、人才引进再到管理都是开放的过程,其更新换代的循环过程类似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新陈代谢、自我再生。例如在创意企业R&D 过程中,产品不断地创新,技术也不断地变化,必然产生对员工去留取舍的问题,部分员工R&D 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产品的需要,新科技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流动即为人力资源系统的新陈代谢[7]。

此外,市场上优秀人才流入创意企业,一般受创意企业的规模和吸引力等影响。这种双向选择的过程是基于创意企业在R&D 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催化作用。创意企业R&D 运作机制的优化使得创意企业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可以抓住较多的市场机会,从而吸引部分人才主动求职,供创意企业选择,该过程即为人才流动的催化循环。另外也会促进原有职工与创意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相互协调,不断提高创意企业R&D 人才的素质,使得创意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表现出较高的组织水平[8],图1 所示为人力资源系统的反应与催化循环示意图。

图1 人力资源系统的反应与催化循环示意图

(2)R&D 产品系统的反应与催化循环。创意企业产品的R&D 过程中首先应针对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不断实现R&D 目标和疏理创意概念,在R&D 团队的不断努力下形成新的创意产品。在该过程中创意开发技术人员和技术设备相当于生物学中的催化酶,通过一些基础生产材料和零部件的输入,在创意产品系统的反应循环中实现新产品的输出。产品从R&D 初期的思路确立到后期R&D 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R&D 工作步骤的环环相扣,对创意企业员工的创意经验和创意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每一项产品的创新过程都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酝酿才得以实现。R&D 产品系统中的催化循环阐述了产品从初期规划到后期人们经验的积累和运用,再通过每次产品生产的不断循环积累,使得创意企业员工的经验更丰富,创意水平更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创意企业产品R&D 水平[9]。

(3)超循环分析。创意企业从产品的R&D部门到生产的流水车间,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到后勤的保障服务,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催化,促进了创意企业R&D 良性循环。人才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循环,使得创意企业在各类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都不断催化,吸引更多拥有高水平、创意新的人才加入,推动R&D 部门整体水平的提升[10]。同时,通过催化循环加入创意企业的员工,在后期会直接影响到创意企业R&D 运行机制,只有不断地调整相关机构和部门,才能因人而异、因部门而异来实施可行性管理。将优质人才融合到创意企业R&D 过程中,推动R&D 系统的良性循环。R&D 系统的良性循环,又引导出新的创意技术和技能。更高端的技术和技能又将对创意产品的生产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创意产品的工艺规制不断地得到改进,循环往复、息息相关的各系统构成并促进着整个创意企业R&D 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意企业R&D 运行过程中机制的完善将带来产品系统的螺旋式上升。在创意企业R&D 过程中,创意企业亟需注意市场营销活动,只有将创意产品有效地推向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肯定,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11]。市场机会的增多又带来创意企业对人才吸引力的增强,而优质人才会因为创意企业的品牌效应而来,又一个牵引循环得以形成。市场机会的开拓与挖掘、产品的研制与生产,以及R&D 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之间是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三者相辅相成又构成了创意企业R&D 能力快速成长的超循环[12],其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创意企业R&D 快速成长的超循环示意图

2 创意企业R&D 能力的自我进化博弈

自我进化是创意企业R&D 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实际上是创意企业的创意研发活动积累到一段时间之后逐渐转变成为企业的R&D 能力。

2.1 对称博弈下创意企业R&D 能力的形成

对称博弈下的创意企业R&D 活动中博弈双方的资源、能力和水平等基本相同。

(1)假设条件与模型建立。R&D 合作活动中存在两种策略,即合作与不合作。如果双方各方面实力均等,则合作增值,不合作则不得益。设增值变量为a;如果是单方面合作,则合作方的得益设为-b,不合作者的得益为b,如表1 所示。

表1 对称情况下的得益矩阵

假设a>b,并且采取合作R&D 活动的个体比例为x。则R&D 活动中,由于双方的研发合作策略无法事先确认,因此合作方的期望得益为:

而不合作者的得益为:

参与R&D 活动的各方平均得益为:

根据演化博弈论的复制动态方程,不同参与者的R&D 策略变动为:

将式(1)~式(3)代入式(4)计算可得:

令dx/dt=0,则可计算出其均衡点x1=0,x2=1,x3=b/a。

计算结果表明,如果创意企业R&D 活动中的博弈双方实力相当,则其采取的初始策略对结果影响不大。

(2)博弈过程与博弈分析。从演化博弈论的原理来看,收敛于x1、x2、x3与F'(x1)、F'(x2)、F'(x3)小于零有关。

根据F(x)=x(1 -x)(ax-b)可计算出:

F'(x)= -3ax2+(a+b)x-b

(6)将x1=0,x2=1,x3=b/a代入式(6)可得:

F'(0)= -b;F'(1)= -2a;F'(b/a)= -b2/a。

因此,出现3 种不同的情况:①如果创意企业R&D 活动中的博弈各方均不合作,则b>0,F'(0)= -b<0,其均衡点为x1=0,也收敛于x1=0 处,此时期望得益大于合作得益,最终R&D 活动各方均不合作。②如果创意企业R&D 活动中的博弈各方均进行合作,则a>0,F'(1)= -2a<0,其均衡点为x1=1,此时合作得益大于不合作得益,各方均进行合作。③如果部分合作,此时复制动态方程为不稳定状态。因此,在R&D 各方实力均等的情况下,R&D 能力开始进化,但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

2.2 非对称博弈下创意企业R&D 能力的形成

创意企业R&D 能力自我演化,参与者的实力不可能完全一致[13],因此有必要对非对称博弈下R&D 能力的形成作进一步分析。

(1)假设条件与模型建立。设合作各方实力不同,则其得益为Vg=a和Vd=b,Vg和Vd表示不同实力的个体得益增加情况,当合作者出现不同策略选择时,其得益矩阵如表2 所示。

表2 非对称情况下的得益矩阵

(2)博弈过程与博弈分析。设创意企业R&D活动中团队1 中合作者比例为x,而团队2 中的合作者比例为y,则团队1 的合作或不合作的得益分别为U11和U12,团队1 的混合策略得益为U1:

团队1 的演化动态方程为:

同样得到团队2 的有关得益为:

团队2 的演化动态方程为:

当dx/dt=0 时,x=0,1;y=c/(a+c-d);当dy/dt=0 时,y=0,1;x=d/(b+d-c),其均衡点及稳定性如表3 所示。

表3 非对称情况下的稳定性分析

总体上看,R&D 资源的高低对于R&D 能力的演进没有太大影响,在创意企业的R&D 活动中,其能力进化具有初始状态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企业主动推动R&D 能力的有效进化。

3 结论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探讨了创意企业R&D 能力演化的超循环过程,分析了对称博弈和非对称博弈下创意企业R&D 能力的形成。结果表明,创意企业R&D 能力超循环的3 个关键要素来自市场机会的开拓和挖掘、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以及R&D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另外,R&D 资源的初始状况对R&D 能力的演化影响不明显,因此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推动R&D 能力的有效形成。

[1] TRAULSEN A,PACHECO J M,NOWAK M A. Pairwise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temperature in evolutionary game dynamics[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2007,246(3):522 -529.

[2] TAYLOR C,FUDENBERG D,SASAKI A,et al.Evolutionary game dynamics in finite populations[J].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logy,2004,66(6):1621-1644.

[3] CAI G S,KOCK N. A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etic perspective on e-collaboration:the collaboration effort and media relativenes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194(3):821 -833.

[4] 刘建波.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2005.

[5] 毛荐其,俞国方.技术创新进化研究综述[J]. 科研管理,2005,26(5):35 -40.

[6] 王莹,于清华. 器物文化精神之于陶瓷产品设计研发[J].中国陶瓷,2009,45(11):78 -79.

[7] 童纪新,程书萍. 基于绩效的企业研发文化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96 -97.

[8] 周勃.企业螺旋型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基于进化生物学启示和标杆案例归纳[D]. 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2005.

[9] 潘博成.博物馆文化创意商品研发模式探析: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J]. 文化产业研究,2014(7):164 -173.

[10] 许庆瑞,郑刚,徐操志,等.研究与开发绩效评价在中国:实践与趋势[J].科研管理,2012,23(1):46-53.

[11] 杨列勋.R&D 项目评估研究综述[J].管理工程学报,2012,16(2):60 -65.

[12] 梁莱歆,张焕凤,袁艺. 基于DEA 的企业R&D 有效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6):68 -73.

[13] 李霞,秦颖博.基于生态学模型的西安纺织产业集群进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3,35(2):228 -231.

猜你喜欢

人才产品活动
“六小”活动
人才云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