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命名的语言研究

2015-05-26屈会超

新闻爱好者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奖命名短语

□屈会超

目前,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是中国新闻奖的一部分。一般每年只评出10个左右的名专栏,作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出现。截至2014年年底,新闻名专栏共评过13次,评出新闻名专栏216个。1994年和1996年中宣部曾举办过两次中央新闻单位 “名专栏评选”活动。从1997年起,这项评选活动移交中国记协主办,同时将评选范围扩大到全国新闻单位,并列入经中宣部审批立项的常设全国性新闻评奖项目。评选条件明确说明,获奖新闻名专栏要舆论导向正确、新闻性强、特色鲜明、形式新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全国或在本省区市、本系统有较大影响和很好的社会效益。

1999年,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评出48个。其后每两年评选一次中国新闻奖名专栏,依照这样的模式共评选了三届。到2004年,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合并到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评选活动日益规范化。

一、研究对象数据的筛选

对届数的说明:1999年开始评选的中国新闻奖名专栏是第1届,2001年是第2届,2003年是第3届。从2004年开始,即第1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起,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新闻名专栏”评选并入其中,每届只评选10个。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这一届的新闻名专栏归为第15届,其后评选出的新闻名专栏也相应地归到当年中国新闻奖的届数中。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的评选存在重复的问题,也就是有的媒体的某一个栏目会多次获评。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评上过3次,分别是第1届、第2届和第17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评上过3次,分别是第1届、第2届、第3届。我们把重复的栏目列表(见表1)。

表1

同时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同的媒体取了相同的栏目名称,并且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名专栏。这样的情况数据统计见表2。

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把《中国日报》第1、3届获奖的to the point去掉,作为一份英文报纸,尽管翻译成了“一针见血”,但由于翻译的可选择性,我们也不把它作为考察对象。此外,对于上述所列的重复性栏目,我们只取其中的一个题目,读者如果想了解相关情况,可以通过上面的表格获取相应信息。

表2

依照上述标准,我们共得到183个栏目标题。我们对这些栏目标题的命名进行研究时,重点依照语言学的一些理念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对新闻学来讲可能不是最好的研究方法,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从命名语言的角度认识一下新闻名专栏的命名艺术,并为其他媒体进行新闻策划提供参考。

二、专栏命名中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命名的重复问题

在上述数据统计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少重复的问题。总体来看,不同的单位取相同的题目,一方面可能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时也有可能是语言贫乏的表现。另外,对于同一个单位同一个栏目多次获奖,与前三届评选时数量较多有一定的关系。1999年第一次评选新闻名专栏时,共评出48个,第二届评出38个,第三届也评出38个。到第1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时,每年只评出10个左右的栏目,并且对中央级媒体有一定的限制,这样重复的机会就相对少了很多。

(二)命名语言的字数问题

对于我们经过筛选之后的183个名专栏来说,我们对字数的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从表3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是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在命名上明显以四个字的居多,占63.38%。我们在进行数据筛选时去掉的基本上也都是四字的专栏名称,如果不进行数据筛选的话,四字命名的专栏名称所占比例会更大。四个字的命名被广泛使用可能与我们传统语言使用惯例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双音节词汇占据汉语词汇的大部分,这是因为汉语语音的音步在发挥作用。受汉语音步使用的影响,两个双音节词汇一起使用时就形成了叠加效应。双音节词语的朗朗上口,四字成语形成的语言风格,已经在国人的语言认知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加上长期以来受四字成语的广泛影响,于是在命名时也就很自然地选择四字来进行命名了。

二是以五字命名的居次;超过7个字的使用数量是6个。

三是总体来看,新闻专栏的命名对字数是有要求的。理论上来讲,一个字是可以作为栏目标题的,或者超过10个字也未尝不可。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不采用一个字或者超过10个字的,甚至一般不超过8个字,这是专栏标题在语用上的要求。太长的标题显得臃肿,太短的标题又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甚至一个字的栏目题目会由于太短而让栏目显得十分孤单。这种字数和表达意图方面的协调是专栏命名的根本所在。

(三)命名的短语结构问题

命名的短语结构对新闻名专栏奖影响很大,不同结构的短语影响新闻名专栏的指称性。依照常用的短语结构类型进行统计时,没有发现述补结构的短语结构形式。除了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还有11个纯名词性的新闻名专栏(具体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从表4中不难看出,命名的短语结构类型上主谓短语明显占据优势,有106个,占全部命名的58.9%。其中包括“今日”这样的时间词作主语的情况,也包括“论坛”这样的名词作谓语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讲,主谓短语是体词性短语,具有明显的称名性。

除主谓结构明显占优势之外,偏正结构也占有较大优势,有49个命名采用了偏正结构,占到全部命名的26.77%。偏正结构和主谓结构一样,是体词性短语,具有明显的称名性,适合作为专栏的命名。

所谓体词性短语是与谓词性短语相对应的。一般来讲,主谓短语中的名词谓语句往往因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均为名词或者主要为名词,体现较强的称名性。从上述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并列结构具有明显的体词性,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谓语由名词充当的主谓结构总体均属于这样的类型。

名词短语可以包含若干个修饰成分,类似上述偏正结构中“偏”的部分。实际使用时,把一个动词短语名词化后转换成名词短语,如将“访谈焦点”变成“焦点访谈”,能够增加“正”这一部分的信息量,从而达到浓缩信息的目的。这正适应了新闻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限的版面空间尽可能地增加信息密度的要求。

(四)新闻名专栏命名的指称问题

指称问题具体来讲就是称名性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新闻名专栏的命名,形式上是一个名称,或者具有称名性的状态,具有指称的效果。

名词作谓语的问题。在106个主谓结构的命名中,有40个谓语是由名词充当的。现代汉语中名词性词语单独作谓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主要用于口语中的肯定句,常用来说明天气、时间、节日、节气、姓名、年龄、籍贯、职称、方位、处所、容貌、性状意义。这告诉我们,用在书面语中的名词谓语句的称名性更加强烈。

名词直接作为专栏名的问题。从上述文中我们知道,在183个专栏命名中,有11个专栏是直接用名词称名的。从理论上讲,名词具有状态描述的性质,并且名词往往更加具有静态的效果。当我们简单地述说一个事实或者概念,或者仅仅指出动作和技术的特点,不需要动词那样生动具体时,可用动作名词来替代动词。这种情况就是11个名词性命名中出现的类似“对话”“观察”这样的动词性命名。语言学上把这种具有称名性的名词叫作“名词化”。其实,反过来也许更好理解,那就是因为放在了需要具有称名性的标题或者专栏题目里,让其呈现出“名物化”。“名词化”是一个语法概念,“名物化”是一个语用概念。

值得注意的一种命名现象是,很多形式上是主谓短语的新闻名专栏名称,在理解上其实是一种述宾结构,比如《焦点访谈》《今日关注》等。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把它们归为主谓结构的短语,这是从形式上来进行的。严格来讲,这种“受事+动词”的主谓结构短语是名词性的,它相当于“受事+的+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语义上是名物化的,在句法方面整体是名词性的。无“的”标志的结构比较紧密,有成词倾向,有的经常使用,久而久之,就固定指称某事物而成了复合名词,如作为一个刊物名的《语言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名的“文艺批评”等,可补出“的”标志的形式,都起到了把非名词性词语变成名词性词语的作用。[1]

标题中动词的后置倾向不是偶然现象。标题中动词之所以具有后置倾向,是适应标题这种特定语境的需要。从形式上来看,新闻奖名专栏也是类似于文章的标题,专栏下边的文章都是以专栏名称为核心统筹的。动词后置式标题的内部结构是“定语+中心语”,而不是“前置宾语+动词”。“动词+对象宾语”构成的述宾短语是一个谓词性结构,这种结构具有陈述报道功能,而“对象定语+动词”构成的定中式偏正短语是一个体词性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称名性功能。因此,陈述报道功能的新闻名专栏相对比较少见,我们在上述统计时一共就3例述宾结构的专栏命名。尹世超认为:“动词后置式标题所具有的称名性功能恰恰适应了标题本身名称性质的需要。动词进入标题的后置倾向正是受标题这一特定语境与制约的结果。 ”[2]

同时我们要看到,名词短语可以对施事进行虚化,“名词化具有掩盖或模糊施事的功能,以使句子体现的意义显得更加客观”[3]。体现客观性是新闻传播追求的重要价值。名词化短语在表现形式上没有语气选择,这就表现出隐藏播报者的情感、评价、态度等主观内容,从而达到了增强话语客观性和公正性的效果。新闻名专栏的名词化没有指出实施者,掩盖或模糊了施事,只是一种客观现象的客观呈现,对于事件的评价留给读者,使读者作为一个参与者来自己解读新闻,避免传播者的意志强加在文本里,引起读者的反感,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4]新闻名专栏为了追求知名效应,在客观性的追求上肯定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在技术手段的处理上也就更容易理解上述名词化的追求了。

三、新闻名专栏命名的其他问题

(一)命名中的标点符号问题

在我们搜集的183个新闻名专栏命名中,共涉及4个带有标点符号的名称。分别是《科技日报》的《院士·科海甘辛》(第1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2001—2002》(第3届)、《北京日报》 的 《这事给你问了——赵红短波》(第3届)、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公仆走进直播间——周三办公热线》(第2届)。三个破折号和一个间隔号,都属于标点符号,其作用是对前文的注释和说明。由此不难看出,在命名中出现的标点符号是有较严格的要求的,我们常用的标点符号通常是不用在专栏命名中的,只有这种处在名称当中,具有解释说明作用的标点符号才会出现。由此我们推断,作为标点符号的冒号也是可以在命名中使用的。

(二)不同媒体的命名特点

上述考察名专栏命名,总体是按照语言学的思路展开的,并且具有个案考察的性质、针对个体性的特点。如果我们把这些命名按照不同的媒体进行分类的话,我们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永远的丰碑》和《劳动者之歌》这两个栏目是多家新闻媒体共同采用的命题,分别获得第17届、第18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不难看出,这两个命名专栏都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或者说是定中式的结构,非常适合我们上文论述的问题。

11个名词命名的专栏中,9个为报纸推出的专栏,一个电视台、一个网络,清晰地展示出报纸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两个字、三个字的名词直接作为报纸的专栏命名,可以凸显报纸的厚重和大气,在这一点上报纸具有自身的媒介特色。

表5

去掉上述两类之后,我们对媒体进行了归类,剩下的命名中,报纸84个,电台37个,电视台36个,网络13个。我们对这些专栏命名进行的统计见表5。

我们从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在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的选择上,不同媒介具有较强的相同使用倾向,再次印证了这样两类结构是最适合专栏应用的短语结构形式。

四、结语

我们必须看到,上述探讨只是一个角度,并不能完全地反映新闻名专栏的命名特征,更不能透视这些形色各异的新闻名专栏命名的艺术性所在。对于很多新闻名专栏来讲,每一个命名往往都是一个集思广益、透着智慧和心血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地方报纸为了展现特色,往往命名更具个性。比如《河北日报》获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的《杨柳青》,是《河北日报》头版的一个新闻评论专栏,20世纪60年代《河北日报》在天津出版时,借印制年画而闻名的津郊杨柳青镇而得名。其他诸如《望海楼》《陇原史话》《燕赵论坛》《红辣椒评论》等命名,都是很有特色的命名。另外,广播电台往往采用数字和文字结合的方法,表现出广播媒介的特色,如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名专栏《738百姓热线》(电台AM738),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名专栏《纵横118》(118代表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面积)。有时,为了去掉严肃的面孔,栏目设计者采用较为轻松的话语,如《新民晚报》首届名专栏《不妨一议》、《北京日报》首届名专栏《这事给你问了——赵红短波》。其他如《总编室热线》《热线新闻》则是报纸通过开办热线进行的新闻策划或者栏目创新,抓时间特点的《周末人物》《昨夜今晨》、抓人物特点的《小马视线》《祥琦说法》等。我们总能从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1]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中国语文,1994(2).

[2]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6.

[3]詹卫东.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J].汉语学习,1998(2).

[4]刘晨红.新闻标题的名词化语法隐喻[J].新闻爱好者,2011(3).

猜你喜欢

新闻奖命名短语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健民短语》一则
2015年高考英语最可能考的短语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