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2015-05-25戴安定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数学课堂

戴安定

[摘 要]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而学生的错误同时也是课堂中宝贵的教学资源。以“无心之错”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在“将错就错”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每错必录”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无一不是对错误资源充分利用的体现,是错有错着。

[关键词]数学课堂 错误资源 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43

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无疑,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那么,作为一线数学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该如何将错就错,变废为宝呢?

一、以“无心之错”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学生学习总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不应拒绝学生的理由陈述,而是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找出错因。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中“画角”时,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尝试独立画角。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学生把35°角画成了145°角,可见“如何读准量角器上的刻度”仍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于是,我把学生的错误通过多媒体显示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质疑声不断。

生1: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师:哪里错了?为什么?

生1:因为我们要画的是35°角,而35°角是锐角,××同学把它画成了145°角,145°角是钝角。

师(微笑):同学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那你们知不知道××同学为什么把35°角画成145°角吗?

生2:他说得有道理!××同学画错,是因为他在量角器上数刻度时数反了。

师:那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呢?

生3: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反过来,就要看内圈。

师:说得真棒!那么,我们现在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4:以后画角的时候,应先判断要画的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然后再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这样教学,教师捕捉学生的“无心之错”,引导他们在正视错误、剖析错误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获益匪浅,并拓展了思路。

二、在“将错就错”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随时会出错,而在这些错误之中,蕴含着学生的奇思妙想,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作为教师,何不将错就错,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呢?

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出示横式160÷80、370÷70、500÷60,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在学生独立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列式如下。

我将这几种情况板书在黑板上,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的学生说“这是错的”,有的学生则说“我认为没错,我也这样做”,学生众说纷纭。我抓住这一机会,将学生分为两大阵营——正方与反方,让他们自由为自己的观点辩论。后来,在反方的确凿证据下,正方的论据站不住脚,意识到这是错误思维所致,最后统一得出正确竖式(如下)。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如果直接告知正确答案,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更不会让他们折服,倒不如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在论辩中一探究竟,这样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在“每错必录”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里说明,反思一次,有时候会比练习上百次有效得多。于是我让学生自备一个“有错必录”本,但凡遇到自己出错的题目都用黑笔将其记录下来,在理清出错原因之后,再用红笔把正确的方法或答案记录在一旁。这样使学生对错题与对题一目了然,强化了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在学习“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定义后,我出题如下: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

A.相交与平行 B.相交与垂直 C.垂直与平行

不少学生以为刚学了垂直与平行,就一定会出这两个答案的题目,于是就不加思考地选了C。这马上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与不相交两种情况,平行就是不相交,而相交则包含了垂直……”课后,原来选择C的学生都把这一题目记录下来并写上批注,后来我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很好。

总之,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利用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资源,在错有错着中,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基于有效利用视角分析医院档案管理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