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审美 激发学习兴趣
2015-05-25李华
李华
[摘 要]审美教育的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数学思维的提升有赖于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从教学实践入手,加强数学审美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审美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77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是要落实双基,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可忽视的是,数学教学也需要审美教育的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审美意识,形成主动思维的习惯和态度,提高数学素养。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要从加强数学审美渗透着手。那么该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美育渗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多种形式呈现,感知数学美
数学学科是一门思维的学科,看起来非常抽象,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深入钻研和挖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将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对称美直观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充分感知。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内容“轴对称图形”时,为了让学生从数学图形中感受到数学的美,我特意准备了一些中国民间艺术的剪纸,采用多媒体的播放形式集中展示,并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对称之美:这幅图中的图案有什么特点?美在哪里?生活中有这样的图案吗?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经过比较观察,发现这些图形具有对称之美,而且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接着,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由此学生对数学的审美从感知到欣赏,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并且也学会运用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审美动手制作具有对称之美的图案,这都让学生在审美的渗透之下,获得数学知识,并感知生活中蕴含着的数学之美。
二、强化思维引导,深入数学美
数学的美并不是浅层的形式之美,而是隐藏在看似抽象而复杂的数学逻辑之中。这种复杂和抽象,主要来自于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如果缺乏数学思维,要让学生发现和鉴赏数学的美,显然是存在难度的。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着手引导,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审美意识,尤其在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方面,不但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色彩、线条之美,而且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抽象的概念、法则或者公式与生活完美结合的影像之美。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这一概念,我特意通过多媒体制作,演示了将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之后的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和想象:如果将这个圆继续平分下去,如分为128份,320份,结果会怎样?如果一直继续这样平分,还会有什么样的情形出现?学生在无限的想象和平分中,感受到要从圆内剪出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圆的半径或者直径的关系,并深刻地体验到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为直线的动态过程。通过观看整个图形的变化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的抽象之美,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素材。这样的审美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圆这一数学概念的建构和把握。
三、践行数学理念,传承数学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渗透,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对美的创造和传承。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之美,另一方面则要践行数学理念,让学生运用数学的审美视角,发现数学的思维之美,传承数学的逻辑之美。启迪美的方法是多元化的,如运用简单的办法解答复杂的数学问题,这也是一种数学的简洁美。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我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圆的知识融合在生活中,在结课环节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什么跟圆有关的有趣现象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并播放多媒体课件:体育老师画圆,圆圆的呼啦圈等。最后提出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为什么我们在围观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围成一个圆圈?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吗?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我引导学生探究:怎么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为了直观感受,他们画出一个圆进行讨论,发现以围观的事物为圆心,每一个围观者距离圆心的长度是相等的(也即半径),都能直接面对围观的东西(即圆心),因而大家能将围观的事物看得清楚,由此学生得到答案:和其他看热闹的方法相比,只有围成圆的时候,每个人的观察距离才是相等的,也才能看得最清楚。
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将生活中的例子变成了有趣的数学知识,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不但破译了这一有趣的生活现象,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圆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数学之美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审美渗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发现美、审视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鉴赏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美,最终实现对数学美的超越和创造,而这也正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所在。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