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杯子造型SHOW

2015-05-25

中国收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杯子

探究中国古代杯子的形态,造型是最直观的一个要素。什么样的杯子适合喝酒,什么样的适合饮茶?什么样的入口舒适,什么样的握着称手?什么样的端庄可赏,什么样的最耐把玩?什么样的形制古雅,什么样的奇巧取胜?……一个杯子的造型,可不仅仅是口、身、底、足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要素的随意罗列,而是一门集实用、审美、礼仪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

一个杯子的造型设计同样离不开相应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礼俗,而每一个经典的造型又总会对后来的时代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些经典的杯子的造型,离我们似乎很远又很近,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能制造的纷繁多姿的各式杯子,不正是踩着前人的足迹而来吗?

羽觞

羽觞,也称耳杯,是战国和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杯的造型,其中以耳杯最具代表性。羽觞的造型多呈椭圆形,两侧附新月形耳,常与托盘一起使用。其名“羽觞”之由,乃因其形状似爵(雀),两耳像雀之双翼。还有一说,饮时杯上可插手羽毛,意有催人速饮的效果。

鸟形杯

1974年在浙江上虞百官镇的西晋墓葬中出土有一件越窑青瓷鸟形杯,杯体呈圆形,前贴鸟头、双翼和足,后附上翘的尾巴,鸟圆头尖喙似鸽,双翅飞展,两足紧缩于腹。这种青瓷鸟形杯在西晋时期较为流行,西晋的左思在《吴都赋》用“里宴巷饮,飞觞举白”这八个字来描述西晋时期吴越地区饮酒风气之炽盛。南宋诗人陆游“可怜未遽忘风月,犹梦华觞插羽飞”的诗句,描述的也是这种青瓷鸟形杯。

海棠杯

1978年在浙江省临安县钱宽墓出土有一件唐代白釉海棠杯,器身呈椭圆形,四瓣海棠花式敞口,腹部下收,喇叭形高圈足,底部刻有“官”字款。此种海棠杯在唐代和五代十国时期较为常见,是仿同时期金银制品烧制的器型,因造型似海棠花而得名。

高足杯

蒙古族号称是马背上的民族,善骑喜饮是蒙古人的习俗,而高足杯恰恰满足了蒙古人的这种需求,所以高足杯在元代大量出现。高足杯的造型呈撇口,弧腹,下承以高足。因高足似把柄,故又名“靶杯”;因便于拿在手中可以在马上饮酒,故又名“马上杯”。高足杯作为蒙古人的饮酒器具,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在元代盛行一时。

压手杯

明代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中提到:“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已久,价亦甚高”。压手杯是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的创新之作,其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因拿在手中正好将姆指和食指稳稳压住,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而得名。

方斗杯

古代的制瓷工匠在制作方形器物时,不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所以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费时费力。在明代嘉靖年间,景德镇官窑取得了制作工艺上的突破,成功创烧出嘉靖五彩方斗杯。方斗原为秦汉时期的计量工具,方斗杯因形状似方斗而得名,其造型呈敞口、斜腹、平底。由于制作工艺的局限,嘉靖方斗杯多不规整。清代康熙朝也烧制有方斗杯,在杯内放一横梁,将两侧的内壁连接起来,器物因此不易变形,非常规整。

马蹄杯

马蹄杯的造型呈敞口,斜削腹,内凹小平底,因形似倒置的马蹄而得名。明代即有制作,以洒蓝、回青、孔雀蓝、白釉、斗彩等较为常见,在清代的康熙、雍正年间流行,多为斗彩。

铃铛杯

铃铛杯,亦称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造型呈撇口、深腹、圈足,因形似倒置的铃铛而得名,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杯式之一。

卧足杯

卧足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

套杯

清代的顾张思在《土风录》中说:“酒杯大小十枚一副套杯。”套杯的造型多呈撇口、弧腹、浅足,以大小10个为一组,依次套叠合成一体,在清代较为流行。《红楼梦》第四一回:“前面里间书架上,有十个竹根套杯。”

秋操杯

在清代光绪年间出现了秋操杯。秋操杯实际上是为纪念清军秋季操练而特别烧制的纪念杯。所谓“秋操”,就是“秋季军事操练”的意思,是清朝政府检阅军队的编练演习。从1905年到1908年,清朝政府先后在河北河间、河南彰德、江苏无锡举行过三次“秋操”,其中1908年在无锡太湖举行的“秋操”是光绪皇帝在位期间的最后一次。“秋操杯”的造型分为粉彩牡丹花式和绿釉荷叶式两种,均以叶茎为柄,柄中空与杯相通,在柄的背面用墨汁书写操练的时间和地点。

猜你喜欢

杯子
会“偷水”的杯子
杯子
粘在一起的杯子
杯子有主张
杯子
神奇的杯子
穿透杯子的手帕
排成一行的茶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