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雄健姿媚 六朝风韵

2015-05-25李晖

收藏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书卷杜牧书法

李晖

对于大唐王朝,近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有一精辟的评论:“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作为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唐代的书法亦达到了空前的、难以再现的中国和世界的高峰。帝王皇室如唐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以及窦后、武后和各朝诸王,均爱好书法、推崇书法;唐朝把书法艺术造诣当做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国家的最高学府和地方各种学院也都将书法学做为必读的学科。诚如书法典籍《书法艺术》所云:“有唐一代书法,真草篆隶行,百花齐放,争奇斗妍。”书法理论著作兴起,历史上第一部书法论著《书谱》即诞生于唐代。唐时的中国书法艺术远播海外,今日朝鲜和日本的书法造诣,均源于中国的唐代。

唐代的书法家,人才辈出: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堪称初唐时期的“四大家”;张旭、颜真卿、贺知章、怀素、李阳冰等,则是中唐书界的著名代表人物、书法史上划时代的革新人物;柳公权更是书法史承前启后的晚唐大家。其实,晚唐时代的杜牧,也是位著名的书法家。

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唐京兆府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宰相杜佑之孙。其才思敏捷,博学广识,学术精湛。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二十六岁连中进士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随之相继为江西观察使、宣歙池观察使、淮南节度使幕府吏;历任黄州(又称齐安郡)刺史、池州(又称池阳郡)刺史、睦州(又称新定郡)刺史、湖州(又称吴兴郡)刺史;京官曾任监察侍御史、左补阙、膳部员外郎、比部员外郎、吏部司勋员外郎,终为中书舍人。唐时习惯以宅地所居为人号,以人京职代其名。杜牧因宅室临樊川水,故号其为“樊川子”,其文集名之《樊川文集》、诗集名《樊川诗集》;文坛则应时相继称其为“杜侍御”、“杜补阙”、“杜膳部”、“杜比部”、“杜司勋”、“杜舍人”。

杜牧生性刚直,节操出众。他的文章,多是指陈及讽喻时政之作,对时政利弊尤为切至;鉴于他的诗歌艺术造诣,几于“诗圣”杜甫比肩,后人誉之为“小杜”。其诗感情豪迈,语率惊人,圆快奋勇。宋代敖陶孙评其诗是“如铜丸走板,骏马注坡”;同时他还是位军事理论家,曾精注曹操定本的《孙子兵法》。当时国家边境动乱,防卫不力,时局不稳,多年不止。他多次上书陈述防边策略。当朝廷采纳其谋策后,边疆很快得到了安宁。当时的朝野与后世文坛,皆称赞杜牧是“济世之才”。元代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辛文房,将杜牧名之为“唐才子”,而入录海内外闻名的《唐才子传》。但这些成就却掩盖了杜牧艺术造诣丰厚的书法成果。

杜牧一生之作中,影响极为深远的名诗之一《张好好诗》。此卷书法珍品(图1-图8)质地为唐代的白麻纸。纵28.2厘米,横162厘米。以丰润的行体笔墨,书写了长篇五言古体诗章。书卷全文为:

张好好诗 并序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翠茁凤生尾,丹睑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连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下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寒管引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小谢楼,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前且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期相如。

聘之碧玉,载以紫云车。洞闲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阳重相见,绰绰为当炉。

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挂裹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

稍加咀嚼此诗此序,即可明了杜牧所书此篇之作的现实背景:歌妓张好好,艳丽的容貌、精湛的技艺,两人之间的相识、相知,以致“三日”不见“以为疏”的友情。诗中称张好好为“君”,足显杜牧对这位歌妓的尊重;张好好被沈述师以重礼之聘纳之为妾,然“尔来未几岁”,即遭抛弃;当洛阳再见时,张好好已沦落为“当炉”赏酒的女子。这就是使杜牧怀旧伤感、“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的缘由。细读此,大有一种感人之极、催人泪下之悟。

名诗里的“故吏部沈公”与诗中几现的“主公”,所指皆为沈传师。沈传师于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十月,以尚书右丞京衔出为江西观察使,治所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九月调任宣歙池观察使,治所宣州(今安徽宣城市)。唐朝制度,观察使为辖域内军政最高长官,故有“主公”之谓;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四月,沈传师以宣歙池观察使晋迁为京官吏部侍郎,又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四月卒,所以杜牧写此诗时,有“故吏部沈公”之称;“豫章姝”,乃指张好好,“豫章”即豫章郡。据《唐书·地理志》豫章郡即洪州。“姝”是北方对艳丽貌美女子的誉称,南方称貌美之女为“娃”;“高阁倚天半”的“高阁”,乃唐高宗显庆年间所建的洪州滕王阁。

唐朝制度中,凡节度使、观察使幕府均可置官妓。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十三岁的张好好经过沈传师及幕僚们对其歌舞的现场考核,始入乐籍,成为官妓;“后一岁”即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也是沈传师自江西观察使调任宣歙池观察使之年,张好好也自洪州来到宣州,时年十四岁;“后二年”即大和四年之“后二年”,乃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沈著作述师”纳张好好为妾之年,好好是年十六岁。沈述师,沈传师之弟,当时也在宣歙池观察使幕府,故能有此举。因曾任著作郎一职,所以称之“沉著作”。沈后又任集贤院校理,故诗中有“著作任集贤校理”夹注。诗中的“霜凋小谢楼,沙暖句溪蒲”之“小谢楼”、“句溪”,俱言事儿发生在宣歙池观察使驻节地宣州城。“小谢”,乃南朝齐时著名文学家、曾任宣城太守的谢;“句溪”,则是宣城境的著名古溪。沈述师娶张好好后,杜牧曾作《赠沈学士张歌人》诗,诗中以“拖袖事当年”、“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孤直云定,光明滴水圆”来称颂张好好的音貌与歌艺,也包涵着对沈、张婚姻的赞美与期望。

诗中云:“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是说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沈传师升迁吏部侍郎,他的宣歙池观察使幕府随之而“散”,幕僚也为之“散尽”,各奔东西。“高阳”,即高阳酒徒,喻指宣歙池观察使幕僚们。又云:“洛阳重相见,绰绰为当炉。”序中也云:“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好好。”“当炉”,即卖酒的代称,“炉”,一作,即放酒坛的土墩。致于杜牧什么时候于洛阳“重者见好好”,那得从杜牧人生履历中去考察。

杜牧在当了七年的幕府吏之后,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重回京师,就任监察御史之职,并分司东都(今河南洛阳),于秋天到达洛阳,时年三十三岁。诗中“斜日挂裹柳,凉风生座隅”之句,也正是秋天气候的映证。就是在这个时辰“重者见好好”,并“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写出这一书卷。在杜牧《张好好诗》的创作时间上,缪钺《杜牧传》、傅璇琮《唐五代文学史》,也均定在这一年的秋天,一作“八月中”,一作“秋七月”。是年,张好好也只有十九岁。

鉴于《张好好诗》书卷所录的是《张好好诗》的原本,当是此后记录此诗文献的范本。之后记录此诗的《樊川文集》、《樊川诗集》以及清代汇辑的《全集诗》,由于没有很好地利用此珍贵的墨迹,即体现了不少与原诗的差异。比如,墨迹中“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而诸籍却漏了“舞”字;墨迹的“公镇宣城”,诸籍则多了个“移”字;墨迹“霜凋小谢楼”,诸籍却改成了“霜凋谢楼树”;诗的最后一句“短章聊一书”,诸籍又变成了“短歌聊一书”等等。

就书卷所书《张好好诗》的内容来说,是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落于乐籍的歌妓,在封建社会,是属于政治地位的最低层,张好好即属于这一类,可在几与杜甫比肩的“小杜”笔下,却以“君”称之,并与之相识、相知,甚至“三日”不见“以为疏”的地步。这种交友不论出身、相知不问等第的做法,对于宰相之孙、大唐才子的杜牧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即使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依然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同时对玩弄女性的文人士大夫也予以鞭挞。

就书法艺术而言,《张好好诗》书卷的价值亦是出类拔萃的。清代书法艺术评论家叶奕苞《金石录补·唐杜牧之赠张好好诗》曰:“(杜)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此“宗伯”,即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在董氏眼中杜牧的书法造诣,与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柳公权同等级,可见评价之高。现代书画文物鉴赏家杨仁恺《中国书画》,在论及杜牧此书卷时云:“此件作品,气格雄健姿媚,有六朝人风韵,更与其诗文相表里。所用唐代白麻纸及行笔所出墨花,均可作鉴定有力资助。”

唐朝制度中,凡翰林院学士草制立皇后、太子,施赦、讨伐,除免三公、将相时,方可用白麻纸,可知唐时白麻纸的贵重。杜牧以如此高档的白麻纸,用于对一位歌妓赠诗的书写,既表达他心目中对能歌善舞艺术人才张好好的同情与敬慕,也坦露出他对《张好好诗》书卷作品的珍惜与器重。

杜牧的这件书卷,自它诞生起,就引起众多鉴赏家和收藏家们的注目与青睐,其卷首、卷尾众多的鉴赏印与收藏章,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清楚看到,在卷尾的诸多鉴藏印章中,其中有“乾隆御赏”圆形白文印、“乾隆御赏之宝”方形朱文印、“宣统鉴赏”方形朱文印。证实此作至少在清代时,即成为宫廷的珍藏之宝,为皇帝们所鉴赏。清亡后,封建王朝被推翻,此件珍贵之作方流落到了民间。据文献记载,它的最后一位私人收藏拥有者,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将自己多年珍藏的八件无价瑰宝之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其中就有这件《张好好诗》书卷。故此书卷从此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珍藏品。

今天,我们能对此件一千余年前、举世独一无二的杜牧《张好好诗》书卷真迹,予以赏谈,乃人生幸事也!  (责编:李禹默)

猜你喜欢

书卷杜牧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窗外
山行
薛绍彭《杂书卷》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