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良渚文化玉器品赏
2015-05-25吴保华
吴保华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四五千年,在太湖流域就已经十分发达,以精雕细琢的玉器著称,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良渚玉器向四周扩散,向南远播到珠江流域,向北跨江过河,进入中原,最后被夏商文明所吸收。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等,惯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在中国玉器文化宝库中,良渚文化玉器最为引人注目,闪耀着迷人的光彩。现展示几件良渚玉器佳作,供爱好者同仁品赏。
玉手镯(图1),直径9厘米,器形似正方形。玉色受沁呈鸡骨白,间有黄色斑点,玉质细腻。造型高古,雕琢简朴优美,内壁打磨光滑,外圈雕刻成四组相互对称的牙状,牙外缘微内凹,精准规矩。手镯两面均有对称阴刻简洁花纹,纹饰刀工利索细如游丝。无论是雕琢、钻孔、琢碾、抛光等巧妙运用,均达到了娴熟无比的程度。经过精磨抛光,表面光洁闪亮,清秀圆润,风格独具,镯体琢刻精巧独特,虽经历几千年变幻,依然光彩耀眼。在诸多出土的良渚玉器中,手镯发现极为稀见,更显珍贵,难得一睹尤物。
玉璧(图2),直径23厘米,厚1.6厘米。形体较大,扁平圆形,厚薄均匀,中有对钻圆孔,孔径3.2厘米,素面无纹。青玉,玉色青绿,大部分受沁呈墨绿色花斑,外缘局部受损呈铁锈红沁色,其色泽厚而凝重。通体抛光滑润,古朴大气,包浆润泽,极具典雅的时代特征。
玉钺(图3),高16.7厘米,刃宽9.5厘米。器形呈扁平“风”字形,平顶宽8厘米,两面微弧,中间偏上有一圆孔,孔径2.8厘米,双面管钻,内呈明显台痕,两侧斜直有明显的转折,下部外撇,底部呈圆弧形。顶窄刃宽,刃部圆弧有双角,无锋口,两侧边缘略呈内弧,弧度对称。青玉质地细腻,受沁青绿、灰白色相融于一体,局部间有褐色斑点。钺系由作为复合生产工具带柄穿孔的石斧发展而来,后来变成制作精致、没有使用价值的礼器。到了奴隶社会,玉钺为青铜钺所替代,有文献记载:“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商王)赐(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这都是象征军事统帅之权,这件玉钺正是最早的例证。通过上述三件良渚玉器,我们从中既可领略到古玉的天生丽质,欣赏先人的精湛工艺,又能研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用“质之坚润,琢之圆润,体之轻盈,色之光莹,藏之完整”,来评鉴这几件良渚时期古玉,可谓当之无愧。(责编: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