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昌地区收藏八大山人书法作品浅析

2015-05-25刘禄山

收藏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自题戒律白文

刘禄山

江西南昌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代书画大师八大山人的生养及一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八大山人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颇丰,但本地区收藏其书画作品并不多。八大山人纪念馆收藏的八大山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仅有80余幅,多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文物商店、南昌市文化局、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交,或是南昌古旧店上交之物;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八大山人字画也仅有数幅。在这些书画珍品中,书法作品数量更少,仅有八大山人49至53岁之间在《个山小像图》轴上所题之六段跋文,68岁时为道友写的一幅《青云谱道院戒律》横披书法,70岁之后写的两幅草书立轴,77岁之后写的一幅行书立轴。

一、《个山小像图》轴八大山人跋文之书法艺术

八大山人49岁那年,好友黄安平为他作了一幅写真作品——《个山小像图》轴(图1,纵96.7厘米,横60.6厘米)。

《个山小像图》轴为水墨人物画像,八大山人全身立像绘于画面中下部,立像上部及左右空白处有九段跋文,八大山人法弟饶宇朴、好友彭文亮和减馀居士蔡受各题写一段,八大山人自题六段。

八大山人在《个山小像图》所题首段跋文位于图轴抬首处(图1-1),篆题“个山小像”四字,起首钤“法堀”朱文椭圆印。跋文行书两行:“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尾钤“释传綮印”白文方印、“刃庵”朱文方印。“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蒲节”指端午节。据此可知,黄安平绘《个山小像图》是在八大山人49岁之时的端午节后两日。此图轴绘画之时他尚未使用“八大山人”署款,当时他的常用款为“个山”。

自题第二段跋文位于《个山小像图》左上角(图1-2),无题,前后分两段。第一段以“个山”朱文长方印起首,章草大字:“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白刃颜庵,红尘粉□。清胜辋川王,韵过鉴湖贺。人在北斗藏身,手挽南箕作簸。冬离寒矣夏离炎,大莫载兮小莫破。”接下小字行楷写:“此赞系高安刘恸城贻余者,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屈指丁甲八年耳。两公皆已去世,独馀凉笠老僧逍遥林下,临流写照,为之慨然。个山之庵传綮又识。”尾钤“雪个”白文长方印。

自题第三段跋文位于《个山小像图》右中下第一段(图1-3),无题,以“耕香”朱文长方印起首,略具瘦金体风格的楷书题写:“没毛驴,初生兔。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戊午中秋自题。”尾压“个山”朱文长方印。

自题第四段跋文位于《个山小像图》右中下第二段(图1-4),无题,无起首印,隶书:“雪峰从来,疑个布衲。当生不生,是杀不杀。至今道绝韶阳,何异石头路滑。这梢郎子,汝未遇人时,没□!”尾压“灯社綮衲”白文方印。

自题第五段跋文位于《个山小像图》左中部第二段(图1-5),无题,“怀古堂”白文长方印起首,以欧阳询式风格楷书题写:“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洞曹临济两俱非,羸羸然若丧家之狗。还识得此人么?罗汉道:‘底?个山自题。”尾压“释传綮印”、“刃庵”白文方印。

自题第六段跋文位于《个山小像图》左下段(图1-6),无题,无起首印,取扁平之势翩翩行书:“黄檗慈悲且带嗔,云居恶辣翻成喜。李公天上石麒麟,何曾邈得到你?若不得个破笠头遮却丛林,一时嗔喜何能已。中秋后二日又题。”尾压“掣颠”白文长方印。

《个山小像图》自题六段跋文,从字体和行文风格、墨色来看,书写的时间有先有后,不是同时题写;从格式、章法和内容判断,图1-1跋文题写时间应该是最早的;从字体和行文风格来看,图1-1和图1-6跋文题写时间可能更近些。图1-1跋文只是说明了《个山小像图》绘画时间,至于八大山人跋文题写的具体时间并无说明。六段跋文中,只有图1-3跋文题写了具体时间——“戊午中秋自题”,即康熙十七年(1678年)中秋之日,八大山人53岁时题写的。

《个山小像图》自题六段跋书全面展现了八大山人的书学渊源,体现了他晚年书法艺术个性形成之前,“每事取法古人”阶段的最高成就,也是比较其中年与晚年书法艺术的一件重要的珍贵实物。

二、八大山人书法艺术个性形成

八大山人68岁时为道友书写了一幅《青云谱道院戒律》横披书法(图2),纵50厘米,横116厘米。横披上题草书“时惕乾称”四字,题字:“癸酉之冬日为得中年社兄书”,署款“八大山人”,首尾钤“在芙山房”、“口篇轩”、“八大山人”白文方印。

学者们认为横披上“时惕乾称”四字取自《周易》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之句;学者萧鸿鸣则认为,这四字来源于青云谱道院告诫弟子的戒律箴言,《青云谱志略·戒·左箴》中有条戒律为“乾惕六时以明心性”。八大山人68岁时,为道友“得中年社兄”书写了这个戒律横披。显然,这两种看法合起来应是一个正确的答案:八大山人为“得中年社兄”书写这个横披,此为切合《青云谱道院戒律》的横披,而《青云谱道院的戒律》则取自《周易》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之句。《周易》是道家的经典著作。

《青云谱道院戒律》横披展现八大山人书法艺术个性风格已经形成。图3、图4所示作品是八大山人70岁以后创作的草书,山人晚年书法艺术的个性风格在这两幅作品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3为《草书五言诗》轴,纵120厘米,横44.5厘米。诗曰:“客自短长亭,愿画凫于鹤。老夫时患胛,鹤势打得着。”抬首钤“遥属”朱文印,尾部署款“八大山人”,下钤“可得神仙”、“八大山人”白文篆印。左下角钤有收藏鉴赏朱文印五方。谢稚柳曾评价此幅诗轴“字好”。这首诗使用了南昌本地方言,形如一首打油诗。意思是:从短亭或长亭来访的客人们啊,我非常愿意画些野鸭子和白鹤作为礼品相赠你们。只是老夫不时肩周疼痛(患有肩周炎),连白鹤起飞刮起的风势也可以把我吹倒呀。“一代宗师”之可爱、诙谐,八大山人心路之旷达、笔踪之自由,一纸展现无余。

图4为《行草七言题画诗》轴,纵138.7厘米,横41厘米。七言诗题:“深树云来鸟不知,知来缘想景当时。小臣善谑宿何处,庄子图南近在兹。”诗轴无起首印,尾部题字:“题画意”,署款“八大山人”,后压“八大山人”、“浪得名耳”白文印。左下角钤“大风堂”鉴赏印。诗意大概为:鸟在茂密深林中隐逸久了,祥云来了都没有发现。等意识到祥云来了,心想本来自己就应该走运的,大好时光来得正当其时。小臣性喜诙谐,应当在什么地方施展抱负呢?自己鹏展翅的机会就近在眼前呀!

萧鸿鸣先生认为,此首题画诗中的“小臣”是暗指作者自己,此诗是作者“称臣入仕”思想的表露,展现了诗人进入康熙朝之后蠢蠢欲动的雄心壮志。

笔者却认为,此诗是题画诗,不知是为何画所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中所言十分擅长诙谐的小臣应该不是自指,十分明显,这个“善谑”的“小臣”是指那些忘记了朱明君恩、有奶便是娘、玩世不恭、寡廉鲜耻的“官人”。显而易见,此诗是首嘲讽诗,嘲讽这类“官人”隐志不终、晚节不保、朝暮秦楚之急不可待的丑陋形态。

图5为八大山人《临兰亭序行书》轴,纵183厘米,横87.5厘米。

从“何园”篆印判断,此作写于77岁之后,为八大山人残年所临。全轴运笔流畅工整。尾部署款“八大山人”,钤“八大山人”白文印、“何园”朱文篆印。在用笔、结字、章法方面匠心独运,满纸云蒸霞蔚,堪称八大山人代表作品,反映了他一生从事书画艺术实践的终点时刻,对书法艺术的最后领悟和价值取向。

以上五幅书法作品,除图2《青云谱道院戒律》横披书法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外,其余均收藏于八大山人纪念馆。此五幅书法作品大体上反映了八大山人一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的经历及其书法艺术的风格。

三、八大山人晚年书法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实践大体上经历了先传统、后个性化的转变过程。从众所周知的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34岁时创作)看,他在书法艺术实践的起步阶段师从唐式书法,34岁之前已将王大令、欧阳率更、颜鲁公的行楷研摹得非常精到。

在创作《传綮写生册》之后十余年里,已入中年的八大山人一直在研摹和体悟当时极为流行的董其昌式书、画,对董式书风亦步亦趋,不轻易逾越雷池。如图1-1《个山小像图》轴八大山人六段题识(1674-1678年)中的首跋,即为纯熟的董氏风格。

53-60岁时期,八大山人已经进入衰年时期。

这期间,八大山人仍然脚踏实地、努力不懈地学习前人的优秀成果。如《个山小像图》轴六段题识,分别用篆、隶、楷、行、章草、行楷各体书写,每段跋文书写仍然字字端整,一笔一画,不敢苟且。图1-1首跋行书略带草意,颇具董氏行书雅致、疏朗的风格;图1-5个山自题之楷书,负抱奇崛之气、气贯长虹之慨,显见欧阳询、黄庭坚式风格;图1-3的自题楷书,又略具瘦金体风范;图1-6自题,取扁平之势行书,意蕴闲云野鹤、逍遥自在之气;图1-2章草跋书,翩翩起舞,潇洒飞舞,灵动之美出于索靖而胜于索靖。

在这个阶段,他开始了新的探索,将目光转向了极富创造力的宋人书法(如1-5),并开始致力于展现放纵不羁个性的狂草作品创作。

1687-1705年近二十年时间里,是八大山人的晚年阶段。在这段夕阳岁月里,八大山人创作了许多极富艺术魅力、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书法作品。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年届59岁的八大山人开始用“八大山人”四字署款。其意为“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见清代陈鼎所撰《八大山人传》)。有学者认为此名号的使用是八大山人可以公开自己金枝玉叶身份、重新找回皇族王孙气度的表现。

笔者却认为,恰好相反,“八大山人”四字署款,正是他晚年王孙身份意识自我淡化、平民意识增强、书画技艺超强自信的表现,也表明了他晚年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反映到他的书画艺术之中,即他的诗、书、画艺术已“入禅真”。

访客叶丹《过八大山人》一诗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八大山人晚年的生活状况:“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可见,残年岁月的八大山人虽然孤寂清贫,但亦十分淡泊,禅真已入,种瓜自得自在,平凡甘之饴之。对于曾经带给自己无尽烦恼的金枝玉叶身份,他觉得不那么重要了,已经能做到“往事不需重按剑”了。隐名埋姓、逃遁避世、贫穷对有些人来说是无奈,对八大山人来说,却是一种自我选择。事实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能自愿选择贫穷,他就能够怜悯君王,怎么能不成为宇宙中真正的“无大于我者”呢?

图2、3、4是八大山人七十岁前后书写的三幅草书作品,图5是他77岁已入残年之后的作品,这些作品正反映了他晚年的这种精神气质。

八大山人68岁时为道友书写的《青云谱道院戒律》横披书法,墨色清淡,以篆籀笔意入草,用笔使转纵横,圆浑内敛,沉着厚重,线条均匀、流畅,结体简略、奇特,笔法、结体均已非常精到,布局(章法)错落有致,凸显八大山人晚年书法创作已入“独大”的个人风貌。

图3、图4为八大山人70岁以后所作草书,完全解构了自己数十年临摹不辍的传统法书成典,笔路使转纵横,自由穿行。此时他在红尘中已心无挂碍,笔墨在纸上运行自无驻留、停滞,作品自然而然现出闲云野鹤逍遥自在的气象。

由于有前面数十年对传统法书成典的临摹硬功夫,八大山人晚年的书法笔意随兴散逸而神形坚固,才有如图5“何园”印款《临兰亭序行书》轴那样神奇的作品。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特点,吴昌硕认识、概括最为精准。如八大山人晚年创作的《孤松图》轴上,吴昌硕题道:“八大山人画世多赝本,不堪入目。此帧高古超逸,无溢笔,无(剩)笔,方是庐山真面。”

八大山人的书法特征也是如此,他晚年书法作品的“庐山真面”即是简略、精密。以秃笔、中锋行笔,以篆书笔法融入行草,浑圆内敛,喜用减笔、借笔,天马行空,笔路纵逸欹侧,大胆奔放,气象丰神蕴蓄,朴实雄浑。晚年的每幅作品都凸显出他飘逸的灵魂!

心无挂碍,则外现于“简略、精密”之诗、书、画;简易,即是平和的气质。  (责编:李禹默)

猜你喜欢

自题戒律白文
自题
教师节自题
自题
自觉遵守“十条禁令”、“十条戒律”承诺书
戒律和自由
论鼎湖山庆云寺的戒律学传统与地位
清平乐 绘欣托行吟图后自题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
怪僻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