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神器”虽好使用不可任性
2015-05-25彭婷婷
彭婷婷
自拍本是一件好玩的事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喜爱自拍的人也越来越多。手臂长度不够,拍不到全景没关系,只要举一根长长的自拍杆,自然就能解决。从风靡欧美至国内流行,如今“自拍神器”着实有着越来越火的趋势。不过,最近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机构陆续对自拍杆下“禁令”,让不少人开始重视起这一“神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据悉,现在在南京的一些景区内,常常能看到自拍杆的身影。例如在总统府内,就能看到游客高高举着自拍杆,明显比拿着手机伸长胳膊拍照要方便得多。而在六朝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也可以使用自拍杆来拍照。然而,如果是去南京博物院,“神器”恐怕就得被事先收起来了。
据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解释,馆里的客流量一直比较大,而自拍杆拉起来很长,在展厅内难免会影响别人参观,甚至对游客、对文物都有潜在危险,因此博物院对自拍杆持“封杀”态度。不仅如此,南京博物院对三脚架、单脚架也是持封杀态度,因为他们认为三脚架会影响安全。
有业内人士表示,木结构建筑物、书画、丝织品、壁画等文物,容易受光照褪色,造成文物损坏,这在博物馆界,原则上都是不得拍摄的,更不得使用闪光灯。而雕塑、青铜器、陶瓷和印章等不易受光照损坏的展品,原则上都是允许拍照的,但鉴于自拍杆在使用时有可能对作品和其他观众造成危险,尤其是在展品没有保护装置和人流量特别大的时候,所以应当谨慎。另外,使用自拍神器,还可能会打扰别人,相信谁也不愿意在观赏艺术品时遭遇自拍杆的“偷袭”。
除了南京博物院,近来国内陆续还有一些博物馆开始重视自拍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首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自拍杆属于棍棒类物品,在进入博物馆过安检时可能被列入危险品行列,建议游客尽量不要带,并透露相关规定正在进一步研究制定中。相比“一刀切”,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要更加“温和”一些——允许游客携带自拍杆,但会酌情提醒。
事实上,博物馆等机构对于自拍杆的“不欢迎”,之前国外已有范例。前不久,就有一批世界著名博物馆先后宣布,为了保护参观的游客和馆内展品免受损害,都开始禁止携带自拍杆。如凡尔赛宫,如果发现游客拿出自拍杆,会让他们将其收起。类似的还有巴黎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除了博物馆、美术馆以外,在国外很多体育场地、音乐厅等,“自拍神器”也遭“封杀”,如英超热刺队的主场白鹿巷球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韩国,“自拍神器”还不光是被禁这么简单。据悉,去年年底,韩国政府颁布了一条规定,宣布售卖未注册的自拍杆属于非法行为,主要针对使用配备蓝牙功能的自拍杆,商家若售卖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这类产品,将面临高达2.7万美元(约合16.6万元人民币)罚款或坐牢3年的处罚。
“封杀”有其道理
国内外博物馆纷纷“封杀”自拍杆,自有其道理。在一般使用过程中,自拍杆确实是一件神器,但一旦进入公共场所特别是人群拥挤的地方,其弊端也很明显,容易对他人造成潜在危害,发生不必要的纠纷。携带自拍杆进入博物馆等公共场所,还可能有意无意地对文物造成损坏,这就不是小问题了。所以,尽管自拍神器好用,也要悠着点儿。比如在人多的地方尽量小心,避免戳到其他人,而且不能为了选取一个好角度,握着自拍杆四处摇摆,这样也可能让人觉得形象不文明。国内外很多博物馆,原本就禁止携带三脚架、单脚架等摄影器材入内,“封杀”自拍杆其实是相关管理规范的延伸。 《京华时报》
博物馆不是景点
博物馆与景点不同,去景点是放松休闲,来博物馆是学习、欣赏,在博物馆里举杆自拍,会破坏安静的氛围。并且,“自拍神器”折起来很小,拉伸开则达到一米多,在文物跟前随便摆弄,稍不小心,就可能把文物“拍”个稀巴烂。如果自拍杆戳到了一台旧电脑,尚可以更换它,但如果戳到一个明代花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公共场合,不能任性而为。自拍杆既然存在上述安全隐患,那就要对其立规定矩。无论国外博物馆明令禁止参观者带自拍杆进入,还是国内故宫等封杀自拍杆,都是很有必要的。这一规定应该得到推广。
《河南商报》
“一禁了之”不是好办法
毋庸讳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自拍杆也不能例外。对待新事物,我们何妨多一些呵护和包容?“一禁了之”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记得在去年,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就千里迢迢到河南宝丰马街书会会场,用镜头记录鲜活的文化遗产。而在这些摄影爱好者中间,就有不少人手持自拍杆,还由此诞生了不少视觉独特的摄影佳作。
如何尽可能地使自拍杆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减少副作用?这是一个需要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应当在满足公众自由拍摄权和维护公共秩序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逐步建立起参观的“公序良俗”,引导大家自觉遵守。与此同时,国内有关部门也应出台自拍杆的安全标准,统一材质、质量等要求,从生产环节上把好安全关,最大限度地减少自拍杆使用时对周围人群的干扰和影响。 荆楚网
内心自律更重要
博物馆对自拍杆的温和态度,实则是对游客的信任和尊重,而游客也只有通过不断增强自身文物保护自觉,积极践行“文明旅游”理念,才能够不辜负这份难得的信任和尊重。内化于心的自觉自律比写在纸上的规范禁令,效果要更有效,也更长久。保护历史文物理应成为公众的高度自觉,如果心中绷着这根弦,心怀敬畏和感恩,参观历史博物展览就会多一分见证和反思历史、欣赏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意味,而不再仅仅等同于普通的休闲娱乐。
任何自觉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文物保护自觉也需要不断涵养﹔任何文明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旅游文明也需要大环境的全面提升。博物馆等场所不妨首先通过劝导、建议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参观的“公序良俗”,引导游客自觉遵守。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齐心协力,刚柔并济多管齐下,在全社会营造敬畏历史、尊重文化、保护文物、文明参观旅游的氛围。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