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

2015-05-25高成林

党史文汇 2015年3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抗战毛泽东

高成林

抗日战争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经过8年抗日战争,我党的队伍由抗战前1937年初的4万人增加到1945年4月的121万多人,由被包围、被剿杀的劣势地位,发展成为全国绝大多数人都承认的与国民党同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政治力量之一。8年抗战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党在艰难困苦的抗战过程中是怎样发展壮大起来的?研究这一发展变化的原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当前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结概括党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党形成了正确的中央领导核心

政党是由领袖集团领导的。能否形成一个坚强的、正确的中央领导核心,是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我党在建党初期有过几段迅速发展的时期,但也经历过两次重大挫折,使全党绝大多数人,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和高级将领中的多数人充分认识到,必须彻底结束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从而在1936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事实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自从毛泽东成为党中央领导核心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了下来,胜利地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在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制定和执行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没有发生指导思想上、决策上和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从而使党领导的抗战步步走向胜利,使党的队伍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从而保证了抗战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并且为最终战胜国民党、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准备了条件。

二、党坚持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我党一贯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是坚持了两个统一。

一是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和实行国共合作的统一。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是执政党并拥有200万军队。没有国民党及其军队的参加,就不可能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也就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我党从民族利益这一最高原则出发,不计两党恩怨,积极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为敌十年之久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促成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我党还把自己领导的军队按照国民党军队的序列进行了改编。但是我党又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从抗战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同志本着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一致性的原则,在统一战线中,既统一又独立,既联合又斗争;不拒绝让步也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自己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坚持共产党员对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正是由于我党坚定实行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一方面和国民党保持着整体上的联合和统一;另一方面又不受国民党的限制,独立地领导人民抗战,从而实现了既坚持抗战,又在抗战中保存和发展壮大自己的目的。

二是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统一。抗战一开始就形成了两条路线。一是国民党政府消极、片面抗战的路线,另一条是我党提出并实行的全面抗战的路线。按照全面抗战的路线,要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打一场持久的人民战争。因而抗日战争必定是空前大规模的战争。不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抗战,要打败日本侵略者是不可能的。这就形成了我党全面抗战的基本指导原则。

但是,我党又从敌强我弱、敌人又集中在城市的特点出发,实行与许多大规模战争不同的游击战术。主要在敌后即广大的农村开辟抗日战场,同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坚持和保卫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创造了武装工作队和地道战、地雷战等灵活的战略战术,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对此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他精辟地总结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和工作队,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军参战。在条件允许的时候,还积极争取组织较大规模的战斗,如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等,使日本侵略者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四处挨打、惶惶不可终日。这种全面抗战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党在抗战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又一典范。

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体现了我党为民族利益,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党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是我党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抗战时期不仅没有被削弱、被瓦解,而且获得大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克敌制胜的前提。

三、党与人民群众结成了血肉联系

抗日战争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曾指出:“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出了“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以提高全民抗战的积极性。抗战时期,我党面对的不仅是装备精良、穷凶极恶的强大敌人,还面临国民党军队经常挑起的摩擦。而且抗战初期,很多人民群众对我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要用极其简陋的武器装备同强大的敌人作战,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根本不可能获胜的。所以,我党把加强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看作是由弱变强、克敌制胜的法宝。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提出的结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历史。而毛泽东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创立者,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自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后,就树立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唯物史观。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他阐述了一系列人民本位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注重动员和组织最广大群众,向国内外反动派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了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党选择敌后沦陷区开辟抗日战场,在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由于执行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建立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抗战的积极性,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仅没有被日军消灭,反而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军民是胜利之本。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从抗战开始的3万人,到1942年就发展到50多万人。为了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党和我军,不仅是战斗队,还是宣传队、工作队,建立民主政权,带动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适当改善了农民生活,还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建设。通过开展各方面的建设活动,增强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使党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关系,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干部,救护伤员,传递情报,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可见,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所以,江泽民曾指出:“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能否保持和发展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谁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1991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历史表明,苏联解体是苏共后期丧失党魂、蜕化变质的结果。上个世纪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各自不尽相同,但脱离群众、失去民心却是相同的。这个教训很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在建国66年乃至建党94年的历程中,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唯其如此,我党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人民群众中获得不尽的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强调执政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他认为,真正靠得住的是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到群众之中,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保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才能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党把自身建设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毛泽东曾经指出,党的建设是我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因此,就是抗日战争那样非常艰难困苦的形势下,毛泽东和党中央也非常重视党的建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开创者邓小平在他的政治交代中,念念不忘和放心不下的也是党的建设。

这是因为,在旧中国小生产十分广大、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社会里,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和白色恐怖下的城市,如果不能把党建设成为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我党就难以生存下去,还谈得上什么发展和胜利?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艰苦环境中,仍然对党的建设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1938年4月毛泽东写了《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明确提出要反对自由主义,巩固和发展党的团结。他还写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要求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发挥模范作用。在《〈共产党员〉发刊词》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指出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作报告,用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干部,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各种专业的科学家、理论家以及懂得科学管理和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所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我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不懈探索和伟大成就。

在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时,为了把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中央从194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通过这次整风运动,全党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巩固了马列主义在党内外的阵地,广大党员和干部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实践证明,加强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地提高全党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这次整风运动对于我党最后领导抗战到胜利,并进一步促进党逐步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为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于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仍然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尽管是在艰难困苦的非常时期,党不能经常像现在这样公开地开展活动,却仍旧保持了高度的团结统一,成为非常有战斗力的、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广大党员和党的组织在那非常艰难困苦的年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的组织打不烂、拖不垮,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的前沿,为夺取抗战胜利建立了丰功伟绩,也使我们的党在战斗中百炼成钢,不断壮大起来。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牺牲了上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8年的抗战史,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8年抗战史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没有后来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要永远牢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条真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抗战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