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年:克里米亚“回归”的思考
2015-05-25张弘
张弘
2015年3月15日,正值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一周年之际,俄罗斯电视第一频道播放了由俄罗斯拍摄的纪录片《克里米亚:回归之路》。这部纪录片片长近三个小时,拍摄耗时近八个月,通过大量采访和实地拍摄披露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内幕和一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人们深度解读克里米亚的“回归”历程及发展现状提供了一种视角。如今的克里米亚,对乌克兰、对俄罗斯、对美国和西方,分别又意味着什么?
“公投”的合法性:至今是各方立场的表达
克里米亚“回归”已经一年有余,但是乌克兰政府及美国和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仍然对“公投”的合法性存有明显分歧,焦点主要集中在俄军是否操纵了克里米亚“公投”。乌克兰认为,“公投”缺乏独立性和合法性,是俄罗斯支持下的政治“闹剧”,是亲俄政治力量“绑架”了克里米亚人民。《简氏防务周刊》2014年3月12日报道称,来自欧安组织的观察小组在当地发现俄军人进驻克里米亚的重要证据。而俄罗斯方面则认为,“公投”是克里米亚居民的一次“民族自决”。普京一度否认乌克兰媒体报道的控制克里米亚关键设施的“小绿人”是俄罗斯军队,并称其是“当地自卫队”。
在纪录片《克里米亚:回归之路》中普京坦言,当他决定让俄强力部门营救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的同时,就已经决定启动克里米亚的入俄工作。普京对强力部门领导人说:“我们与基辅已没有对话渠道,不得不启动克里米亚回归的工作了。”普京的谈话透露出两个内容:一方面是基辅政权的更迭导致俄罗斯失去了对乌克兰局势的控制,极端反俄的新政权已完全倒向西方。普京认为俄罗斯自身的安全利益和在乌的俄罗斯侨民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普京决定协助克里米亚居民进行加入俄罗斯的“公投”。
普京在纪录片中的主动爆料凸显出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强硬立场和自信姿态。不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使得俄罗斯更在意的是俄自身在乌克兰的现实利益,而西方社会的看法似乎对俄罗斯不太重要。普京的“开诚布公”意在公开敲打西方,进一步迎合了俄罗斯社会的民族自豪感。在乌克兰东部冲突尚未平息的情况下,克里米亚“公投”及其“真相”问题已不是各方博弈的焦点,更像是普京显示政治魅力的“电视秀”。
世界经济的“孤岛”?
面对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欣然接纳,乌克兰政府为表示不满,在“公投”后不久就启动了对克里米亚半岛的陆路口岸封锁和经济封锁。2014年下半年,乌克兰政府与美国和欧盟共同宣布了对克里米亚半岛的交通禁运,所有通往半岛的航班、火车和汽车都被迫停止,陆路口岸被关闭,唯一的通道就是绕道俄罗斯,从刻赤海峡换轮渡进入半岛。克里米亚也因此遭遇了严重的物资短缺和现金匮乏。在苏联时期,克里米亚州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没有制造业,只有旅游业和少量农业,食品和日用品严重依赖乌克兰其他地区的供应。如今突如其来的交通禁运打破了半岛的日常生活,严重的物资短缺导致物价急剧上涨,通货膨胀在2014年达到了42.8%的高水平。部分当地居民将不满情绪指向了基辅政权,认为他们不负责任地将对莫斯科的敌意转嫁到了克里米亚民众身上。
其次,美国和欧盟也启动了针对克里米亚的经济孤立和贸易禁运。欧盟在2014年末宣布加强对总部位于克里米亚的企业的贸易、投资和商业制裁,颁布了包括禁止欧盟游轮前往当地港口、禁止向克里米亚出售能源和移动通讯技术等一系列新措施。此次被欧盟列入禁售名单的行业包括勘探和开采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所需的产品和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支持、中介、建筑和工程服务。欧盟运营商禁止为克里米亚旅游业提供服务,从2015年3月20日起,欧洲游轮将不得在克里米亚半岛港口停靠。此外,欧盟还将禁止在当地投资,包括购买房地产和其他实体。向当地企业提供融资也在被禁之列。2014年1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令,从2015年2月1日起禁止美国企业在克里米亚提供服务或销售商品。针对克里米亚用户,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已关闭App Store、Google Play等付费服务。克里米亚半岛上无法使用维萨卡和万事达卡进行交易,支付系统PayPal与拍卖及交易网站eBay也均停止对克里米亚服务。虽然俄罗斯在匆忙间建立了自己的银行支付体系,但估计短期内还很难发挥替代作用。
第三,克里米亚的经济将会困难重重,但不会陷入崩溃。为了巩固对克里米亚的控制,俄罗斯已经使用预算准备金为该地区提供资金支持。然而,如果要达到最终的经济发展目标,还需更加大量的投资。克里米亚经济增长实际上已经失去必要的动力。克里米亚半岛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业是当地最主要的产业之一,目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地旅游部门的数据显示,2014年有380万游客前往克里米亚,和2013年相比减少了近40%。由于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事实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因此美欧和乌克兰的经济封锁必将长期存在,在可预见的未来,克里米亚将会成为外资规避的敏感地。时局变换不仅让当地经受着经济阵痛,同时西方制裁还可能雪上加霜,使克里米亚成为“经济孤岛”。然而尽管如此,克里米亚的经济也还不至于崩溃,因为克里米亚是俄罗斯朝向黑海的门户,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扶持和稳定半岛经济不仅是普京的政治任务,也是俄罗斯的历史责任。
俄罗斯经济和外交的“包袱”?
随着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普京的支持率随之飙升至82.3%的历史新高,在国内政治上收获了巨大的胜利,一扫2012年以来的颓势。六成以上的俄罗斯民众认为,普京对国家事务具有强大或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但是,普京的高支持率并不能改变克里米亚的困难局面,对于俄罗斯外交和经济而言克里米亚确是一个不小的“包袱”。
自苏联时期以来,克里米亚经济就缺乏自我生存能力,长期以来靠中央财政补助。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俄中央政府仅2014年就向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拨款131亿卢布,2015年继续拨款900亿卢布。按照俄政府的承诺,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军人、公务员的工资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将在一年内提升至俄罗斯的国内水平。根据俄总理梅德韦杰夫2014年8月签署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202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联邦纲要,俄政府承诺在2020年前将累计向克里米亚投入6812亿卢布。尽管外部环境较为艰难,但在莫斯科的巨额财政补助下克里米亚经济状况已经有所企稳,通货膨胀水平在2015年3月已经回落到1.9%,2月的居民平均工资达到18844卢布(当时约合369美元)。从2015年起,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的退休金也将完全按照俄罗斯其他地区的标准发放。
在经济不振的同时,克里米亚还成为了西方孤立俄罗斯的借口。克里米亚归属的变化改变了乌克兰危机的性质,一场国内政治危机升级为国际政治危机。美国和西方国家首先抵制了2014年6月在索契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峰会,随后又暂停了俄罗斯的八国集团成员国资格。因此,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和安全压力。
冷战结束以来,直至乌克兰危机之前,尽管在东扩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北约已不再将承袭了苏联核武库的俄罗斯视为其主要安全威胁,双方在打击恐怖主义、海盗行为和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毒品走私和解决地区冲突等领域进行着有效合作。在9.11事件后,北约逐渐将关注点和资源向危机管理与合作安全方面倾斜,欧洲成员国也在悄悄地削减军费和裁撤军队。然而,乌克兰危机促使北约改变了其发展战略。在2014年9月举行的威尔士峰会上,北约在冷战后重新将俄罗斯视为其主要安全威胁。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将俄罗斯同“伊斯兰国”、埃博拉病毒相提并论,称它们是全球三大主要威胁。进入2015年以后,北约开始加快落实了威尔士峰会的防御计划,在东欧设置了指挥控制中心,正式在东欧构筑了永久性的军事设施,并中止与俄罗斯的一切军事合作和民间交流。北约秘书长斯图尔滕贝格批评俄罗斯无视并践踏了国际法,并表示北约本无意同俄罗斯为敌,是俄罗斯自己选择孤立自己,是俄罗斯的一系列行为促使北约加强防务合作,是俄罗斯对北约东部边境的不断紧逼才促使北约成立“尖矛”等快速反应部队。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让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建立起来的脆弱安全信任被消耗殆尽,欧洲大陆再次成为军事对峙的前沿。
尽管乌克兰一直指责俄罗斯“侵占”克里米亚和乌东部地区,但是普京一直宣称寻求实现与乌克兰关系的正常化。普京坦言:“我将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一视同仁。本质上我们都属于同一民族,我们正在竭尽全力重建与乌克兰的双边关系。”然而,普京的美好愿望可能在目前的状况下难以实现,因为两国关系中不仅有乌克兰东部冲突问题,还有更难以化解的克里米亚半岛地位问题,任何乌克兰政治家都不可能接受“失去”克里米亚的结果,也没有哪个政治党派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克里米亚问题已经成为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的“死结”。因此,普京改善与乌克兰关系的愿望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
俄罗斯与西方世界扩张的冲突
一年来的情形表明,俄罗斯为保护自身核心利益,不会在经济制裁下低头,相反,外部的制裁会促使其整个民族更加团结。通过审视一年来普京围绕克里米亚问题和面对西方制裁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俄罗斯捍卫自己在地缘安全利益方面所表现出的强烈意志。西方的制裁不仅没有改变俄罗斯的立场,反而更加激发了普京的现实主义外交。在克里米亚“回归”一周年之际,普京与南奥塞梯领导人签署了“同盟以及一体化的协议”,协议规定了南奥塞梯军队、情报机构、执法部门等与俄方“合并”,俄罗斯会与南奥塞梯建立联合防卫及安全地带,并开放边界检查站,俄罗斯有义务向南奥塞梯提供保安及国防援助,包括保护其边界。西方的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使俄罗斯社会更加支持普京的领导,同时,普京在外交和军事上也表现得更加强硬和坚决。
西方国家需要从克里米亚事件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将所有“过错”都推给俄罗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世界没有准备接纳俄罗斯,而是选择无限制地推销自身的价值观及扩大地缘安全空间。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否存在边际,如何与非西方世界和平共存,这些都是考验大国智慧的重要课题。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观点也许对于理解今天的乌克兰危机有所帮助,他认为,“普京及其同僚思考的是现实主义逻辑,而西方领导人则是持自由主义理念。结果,美国及其盟友无意中引发了乌克兰危机”,“就乌克兰人民而言,不能为了满足某些乌克兰人的美梦,而去招致不必要的敌意和冲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