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精神”:中印尼关系“常坐标”
2015-05-25张洁
张洁
万隆会议是历史赋予印尼的宝贵资产
2015年4月,印度尼西亚将隆重举办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庆祝活动。
印尼是万隆会议发起国和东道主,也是“万隆精神”缔造者和践行者。万隆会议一度成就了印尼作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旗手之一的地位,至今仍在为印尼维护东盟组织领导作用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友好关系提供精神依托和理论支撑。
20世纪50年代,在印尼提议下,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商议决定召开一次只有亚非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重点讨论世界局势,制订一个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纲领,会议由印尼主办。
在万隆会议上,印尼与印度、缅甸、中国一道缔造了求同存异、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在独立与和平基础上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等基本精神。印尼总统苏加诺、总理阿里借万隆会议树立了在亚非世界的声望,其国内地位也得到提升。不仅如此,万隆会议公报承认了印尼对伊里安查亚的领土主权要求,扩大了印尼主办万隆会议的受益点。
此后,印尼跨越不同政治阶段,始终坚定维护“万隆精神”。 1961年9月,印尼与埃及、南斯拉夫、印度、阿富汗共同发起首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1992年,印尼主办了第十届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支持各国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是对“万隆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式微,发展中国家把更多注意力转向经济建设。而印尼在经历金融危机重创和民主化转型之后,国家实力正在复苏。2008年,印尼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加入20国集团,积极参与发展、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问题上的国际合作,努力为发展中国家代言。
“万隆精神”是印尼国家特性的反映
印度尼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文化与宗教多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建设基于共同的地域、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的“民族共同体”是印尼根深蒂固的国家意识形态,构成印尼的民族特性并延伸至外交领域。
爪哇文化对印尼政治形态的影响最深。这一文化强调和谐大一统、有卑尊等级、对立中求平衡,崇尚自我克制、互助合作、服从权威,它既成为印尼国家意识形态“潘查希拉”(即印尼“建国五基”:信仰神道、人道主义、国家统一、民主、社会正义——编者注)的哲学基础,也影响到印尼对“万隆精神”的塑造。
早在西方殖民者到达之前,印度尼西亚群岛就相继出现过室利佛逝、满者伯夷等强大王朝。1511年起印尼进入长达400多年的殖民地时期,最终通过残酷的战争取得民族独立。因此,印尼人对国家和民族独立的珍爱超乎寻常,正如“八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民众在苏加诺等人领导下行动起来,解除日本占领军武装,夺回日据资产,成立印尼共和国——编者注)的口号“一旦独立,永远独立”。
1945年独立以来,印尼已历经数次政权更迭,其间不乏血雨腥风、动荡起伏,但外交政策在爱惜民族独立性方面始终保持着连贯性。澳大利亚学者李克莱弗斯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一书中指出,殖民统治瓦解后,印尼出现的是个人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争斗,但在这些激烈的斗争背后,却有着一致的独立信仰,即对印尼拥有独立权利的信念。
当代印尼外交是多维度的,两大重心在于依托东盟和均衡发展同各大国的关系,这与“万隆精神”其实是一致的。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就曾说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其后果是分散了东南亚各国进行建设的注意力,因此,应由东南亚国家自己克服和解决本地区发生的冲突和纠纷。在这一理念基础上,印尼在东盟成立之初便提出了注重协商一致、强调和平解决争端的“东盟方式”,并在东盟发展建设过程中努力推动实施。
印尼反对大国干涉其内政,也不愿与大国结盟。在长达30多年的苏哈托时代,印尼政府的外交政策虽然倾向西方,与苏联交恶,但始终与美国的军事同盟保持距离。前苏联曾主张马六甲海峡“国际化”,印尼、马来西亚针锋相对地分别宣布把领海从3海里扩大到12海里,以确保在海峡的主权。2004年,美国借口安全问题试图派兵进入马六甲海峡,印尼、马来西亚均坚决反对。
“万隆精神”助推中印尼关系
当年万隆会议召开前,曾在印尼的茂物举行筹备会。会议在是否邀请新中国参会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达成一致,同意邀新中国与会,但又提出印尼必须承担说服中东国家参会的前提条件。印尼不仅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还将茂物讨论的情况透露给中国,帮助中方了解其他国家的顾虑,建议中方采用更为灵活的策略。苏加诺传话给中方说,印尼期盼中国前来参会,但有人反对,不过问题总会解决。万隆会议上,苏加诺对中国的主张予以热烈响应。
苏哈托取代苏加诺执政后,出于反共意识形态和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加上华人问题,对华政策急剧调整。1967年中印尼断交,直至1990年才恢复。复交以来,两国关系总体稳定发展,尽管在世纪之交发生过重大挫折,但仍在2005年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的演讲中正式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这也反映出印尼在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布局当中的重要地位。而印尼对于中国提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做出积极回应,成为意向创始成员。
在对华关系中,印尼从强调自身的国家利益和维护东盟的团结出发,既与中国积极合作,也存在一定防范。印尼在心理上以地区大国和东盟领导者自居,在中国等全球性大国面前往往刻意显示自尊。佐科当选印尼总统后,其政府在积极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令人“疑惑”的举措,比如,2015年3月佐科在访问中国之前先访日本,分别与中、日两国签署海上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协议。佐科在访日期间还表示中国主张的南海断续线不符合国际法。此外,还有印尼高官一度发出要与中国争“亚投行”总部所在地的声音。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对印尼新政府外交政策的观察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既有观点指出印尼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有声音质疑印尼新近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意在对冲“一带一路”和反制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声索。笔者认为,要从理解印尼的外交特性并现实需求入手,进行换位思考,冷静、客观处理两国关系。只有从历史的维度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印尼的外交特性,才能增加中印尼关系稳定发展的系数。
首先,印尼在参与亚太国际关系时旨在保持本国政策的独立性、争取更多活动空间的考虑可以理解,并不存在遏制中国的特定意图。
其次,印尼声称在南海问题上保持中立和充当调停者的同时,必然会更多虑及维护东盟团结,重点协调东盟内部立场,希望中方与东盟尽快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准则》。中印尼已就低调处理两国在南海的专属经济区争议达成默契。
再次,建设海洋强国是印尼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必然选择。正如苏哈托说过的,1957年印尼政府发表“12月13日声明”,阐明了领海政策。之所以发布这样一个声明,主要考虑是,印尼是由几千个岛屿(现数据为1.7万个——编者注)组成的岛国,必须制定特殊条例来具体划定领土范围,否则将对国家民族的统一和团结产生重大隐患。当前印尼的海洋强国战略有几大支柱,涉及文化、经济(包括海洋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外交领域,且从安全角度来看,印尼的海上力量薄弱,承担着打击非法捕鱼、海盗、走私、人口贩卖等诸多责任。因此,这一战略虽有对外功能,重点还在国内。
另外还应看到,印尼海洋强国战略提出了加强海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其国内主要岛屿互联互通和近海基础设施工程为主,如海上高速公路、深海港、航运业等,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遥相呼应,为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和耦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