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梦

2015-05-25刘亦扬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隆平圆梦太平

刘亦扬

他年青的时候,心中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国家昌隆,天下太平。

如果没有这个梦想,他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就不会选择艰苦的农业科学研究。十几岁的他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城市少年,本可以在满眼繁华的大都市享受一份安宁优裕的生活。但他第一次看到农业园里绿油油的作物时,心里就播下梦的种子——将来去搞农业,解决中国几千年没解决的温饱问题。当年迈的母亲担忧地注视目光坚定的他时,他自信地说:“我不怕吃苦,我还有一把小提琴。”于是,那个身躯日渐挺拔的小伙子背着简单的行李,走进了广大的农村。十八岁的袁隆平还未经历风雨的洗礼,但他的眼里却跳跃着梦想的火花。这时,他其实非常明白中国的农村有多么落后,自己将要面临多大的困难;但他没有后悔,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吃多少苦他都甘心。

也正因为这个梦想,他咬紧牙关,熬过了漫长的艰苦研究时光。他面对的不只是炎炎的烈日,龟裂的泥土,一阵阵袭来的眩晕感,粗陋的一日三餐;还要面对国外专家“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质疑,长达十年而无任何结果的艰难探索。不过,他心中的梦想没有熄灭,反而燃烧得更加炽烈。梦想的热度支持他做了十年人工杂交稻实验,梦想的火花也让他的灵感在探索中迸发——为何不试着去找一株野生水稻呢?果然,他在1971年找到了一株雄性野生水稻,他用这珍贵的水稻培育了“南优2号”。当然,这只是个开始,他接着研究杂交水稻的特性,不断地改良品种,水稻亩产量越来越高,他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近,他和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名。那一天终于来了,他的水稻被农民们广泛种植,他的研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他获得了无数的国际奖项。他的梦想为他带来了名,带来了利,带来了“隆平高科”,带来了身价——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似乎永远不会再从神坛上走下来了。

可是袁隆平走下了,他还是因为他的梦想。中国的小康仍只是极不均衡的小康,还有数千万人民生活在饥饿中,他怎能置若罔闻?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以下,他怎能弃之不管?国家还没有完全昌隆,天下还没有完全太平,梦想还没有完全实现,他还得继续前行。他戴上农民帽,挽起裤腿来到田间继续实验;他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长职务,继续专注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即使已成为人大代表,他仍然是当年那身简陋的打扮,仍然是当年那个炽热的梦想,仍然是当初那样欣喜地注视着农作物。他的每个提案都是在为人民着想,“人民不是小白鼠”的呼吁振聋发聩!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理想是最伟大的理想;为了昌隆,为了太平而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是最可敬的人。当下越来越浮躁虚荣的社会缺少的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风吹十里稻香飘。昌隆太平,人民足食,这就是袁隆平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

学校:湖北武汉武昌实验中学;导师:曹淑芳

点评:文章以豪迈的笔触写下了一段不平凡的梦想——昌隆太平,人民足食。作者巧妙地将袁隆平其人其事与梦紧密结合在一起,扣合题目“圆梦”,记载着伟人从风华正茂到老骥伏枥的追梦历程。为了梦,吃下苦,放下名,这是袁隆平的气节所在,也体现了圆梦的坚定之心。面对大人物,作者抓住细节,突出人物特征,感情充沛,似一曲浩荡颂歌,回荡于朗朗乾坤。(施丽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隆平圆梦太平
用隆平种子故事拓展红色种子教育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隆平275的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追梦 筑梦 圆梦
治穷致富路上的圆梦人
圆梦路上 你我同行
敢做梦 勇追梦 能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