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阅读何以成为一种心理慰藉

2015-05-25郝旭光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现象微信内容

阅读微信朋友圈信息现已成为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笔者曾向北京地区某大学发放问卷246份,用于研究微信阅读的内容、为何会阅读这些内容、微信阅读的利弊等。

通过调研发现,年轻人“读”微信,一是打发无聊的时间,每天不管是挤地铁还是买东西,等待时间太长,读读微信中的生活小段子等,显得时间过得快些; 二是排遣郁闷,在朋友圈里吐吐槽,心里痛快;三是较快速地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但频繁看微信则是因为无聊、焦 急、静不下来,源于人们对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源于人们对被关注、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

现在,微信阅读成为一种依赖,其背后是行为依赖。从浅层次看,是觉得自己很重要,所以要时不时地看看微信。但实际上,谁都没有那么重要,世界离了谁都转;从深层次看,是闲的,是焦虑,是恐惧,是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即行为依赖。也就是说,过多过频看微信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的安全需要,包括人们对安全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渴望。一般人总是害怕孤独,且常常厌恶孤独,一旦孤身一人或独处便觉得不安全。一遍遍地刷微信,就是想看看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就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

现在,整个社会的浮躁和短期化倾向到处可见,即使年节问好,都能看到这种倾向。例如,马年送祝福,人们挂在嘴边的几乎都是“马上有X”(房、车、 钱、健康、升迁、对象、幸福),听得太多太多了,以至让人憧憬“马上有一切”。这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当今社会流行的真实心态——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是不想付出辛苦的努力、表现出浮躁、不肯脚踏实地静下心来下功夫,总想着省去中间的过程,“跨越式”一步登天。

据调查,微信阅读最多的内容是生活小常识、开心段子、人生感悟。而学术等严肃的内容排在倒数第四,仅比谣言、真实的档案揭秘和其他高。人们静不下来读读经典,而是热衷于读那些轻松的内容。这不正好说明了当下人们的浮躁和短期化倾向?

此外,现在“微信控”对“经典”、对“人生哲理”的“晒”有点滥了,经典天天挂在嘴上,也就不是经典了。很多“经典”因为有些“微信控”的“滥晒”,不仅失去启迪价值,而且使得经典有些浅薄化、庸俗化。因为人们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总是在竭力节省认知能量,在认知过程中会尽力寻找捷径。 也就是说,通过忽略或屏蔽一部分信息以减少自己的认知负担。换言之,经典在微信里被过多、过度、过滥地解读和转发,已经让人们对经典产生了屏蔽、厌恶甚至抗拒的心理。

微信朋友圈是社交平台,是一对一的,可以说没有主角,也可以说都是主角,大家平等。一些微信的各种“秀”也称为“晒”,就满足了平民、草根“被关注”的需要、出名的欲望和表现欲等。你有钱可以晒车、晒房,我没有钱可以晒今天吃的素馅饺子、晒自己的照片,大家都可以晒自己认为重要的、独有的、得意的东西。人人渴望被关注,都认为自己的存在很重要。因此,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晒”,自己这里一“晒”,圈里的朋友会立即收到,并且给予关注,这就无形地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节)

杂文包点评

此文也是对外经贸大学郝旭光教授经过随机调查而写就的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介绍微信阅读的种种现象,到论述其影响和利弊,再到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层层深入,为我们揭开了微信阅读热的面纱。微信阅读调剂着人们的生活,但其泛滥也让整个社会变成一个马戏团,每个人使出浑身解数(晒或秀),以期获得更多的掌声(赞),成为“演出”的主角,但是“晒”和“秀”背后其实意味着人们无聊、孤独、浮躁、渴望获得关注和认可的心理状态,让人不禁反省深思。透过本文,我们会知晓这种社会现象的辩证性质,跳出微信阅读的热潮,更加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你可以选择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也可以利用别的载体选择性阅读,回到经典中去,获得真正的心灵慰藉。无论如何,去除浮躁和功利的想法,明白并争取你所需要的,正所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周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象微信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微信
主要内容
微信
微信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