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鞋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亟待提升
2015-05-25文四川向隅
文四川/向隅
我国制鞋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亟待提升
文四川/向隅
自我国制鞋产业形成集群发展以来,各制鞋基地在规模发展、品牌培育、开拓市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四大鞋业基地目前尚不同程度存在着品牌格局不明朗、品牌经营意识薄弱、缺乏研发和科技投入等诸多弊端,各产业集群整体竞争能力有待提升。
中国制鞋产业集群式发展已走过十多年的历程,其四大鞋业基地——以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低档鞋;以成都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和休闲鞋——在规模发展、品牌培育、开拓市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整体而言,四大鞋业基地目前尚不同程度存在着品牌格局不明朗、缺乏品牌经营意识、研发和科
荩集群产业各有千秋
技投入薄弱等诸多弊端。
广东制鞋业无论在款式、设备、技术、用料还是产量、出口额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企业普遍宁愿为别人做贴牌,也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做自己的品牌上来,鞋业知名品牌极少。
无论就整体规模还是单体规模而言,温州鞋革业已越来越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
晋江制鞋企业以生产旅游鞋、休闲鞋、运动鞋为主,产品40%进入国际市场。
成都鞋业以生产女鞋为主。产品高、中、低档兼有,种类繁多,经营灵活,主要面向中低水平消费群体,其中不少企业属于外销型企业,他们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产品已推向美国、俄罗斯及中亚等地区。
毋庸讳言的是,目前中国鞋主要占领的还是低端市场,中高档鞋与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很小,中国出口鞋以贴牌加工为主,绝大部分鞋厂是通过中间贸易商获取订单,利润被不断盘剥。
荩品牌格局尚不明朗
制鞋行业作为一个成熟的传统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对于营销网络完善、拥有自主品牌的大型鞋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一些没有自主品牌和独立营销网络、独立开发设计能力薄弱的中小鞋企只能专事加工生产,参与同质低价竞争,被迫逐步退出市场。
中国鞋类市场可细分为四大部分:皮鞋、胶鞋、布鞋及塑料鞋。除各细分市场对鞋的款式和用料日趋转变外,各类鞋的消费结构也有变化。皮鞋的销售比重由早期9%已上升至目前的35%。消费群也由原来的城市扩展至农村地区,产品也开始由低级次向中高级次发展。
生活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东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对鞋类产品的购买力最强。进口皮鞋虽然在用料、做工方面比本土产品优胜,但由于价格昂贵、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因此本土皮鞋仍是中国市场主导。
中国休闲鞋市场相对于运动鞋市场,还处于欠成熟的发展状态,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休闲鞋生产厂家众多且竞争激烈,市场颇为分散。国内品牌格局尚不明朗,一线市场缺乏国内品牌,国内品牌缺乏中高端品牌。
荩品牌经营意识薄弱
我国鞋企普遍存在品牌意识薄弱,很多鞋企更多的是去追求鞋子的产量,鞋子是否能跟上外国的款式,是否可以增大销量,却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
以成都为例,成都鞋业作为四川省的特色产业,已形成了配套成龙、产销一体化,其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然而据统计,成都市制鞋企业目前拥有鞋类产品自主品牌的仅300多个,除了个别企业有自创品牌外,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贴牌生产阶段,而这些企业大部分还是在靠价格优势艰难的生存着。虽然成都制鞋企业数量众多,但同质化较严重,名牌企业很少,鞋企的开发设计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无法对品牌形成强劲支撑。这就使得成都制鞋业多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很难占领高档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随着成都鞋企品牌意识的觉醒,不少“成都造”已经加快了研发设计的步伐。一些自创品牌已经迈向国际大市场。
荩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每年生产的鞋子居于世界首位,鞋子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然而我国鞋业生产还是处于鞋业的初级阶段,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鞋企数量在急剧增加,同时在鞋行业中也出现了很多领军品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鞋业从生产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的众多生产商因为生产技术薄弱在原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浪费。
企业不注重产品研发和科技投入也是一大弊端,很多企业还停留在OEM或ODM的方式生产,模仿、抄袭情况严重,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搞市场调查分析,在企业管理上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战略性的计划,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不灵通、产品设计式样滞后、花色品种单一、舒适性差等问题,产品档次不高,价格卖不上去,总在中低档市场徘徊。一言以蔽之,我国制鞋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还亟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