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身份”:优弱互变的武器
——扶老人遭讹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2015-05-25聂洪辉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讹诈弱者身份

聂洪辉

(上饶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老年身份”:优弱互变的武器
——扶老人遭讹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聂洪辉

(上饶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近年社会上频现的扶老人遭讹的现象,用斯科特“弱者的武器”、折晓叶“弱者的韧武器”以及后来学者提出的相关概念不足以解释这一社会学现象。“弱者的武器”等理论忽略了生活中,除有强者与弱者的区分外,还有优势身份与弱者兼备的情形。而“老人身份”同时具有这两重特征,使其在讹诈他人时进退自如,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群体讹诈事件的根本特征。底层沦陷论对扶老人遭讹现象有较强解释力,但精神或道德问题仅用物质方法解决效果有限。因此,对于遏制扶老人遭讹现象,社会除了加强物质支持外,还应该重建信仰和保证规制的有效性,对老人讹诈他人情节严重的予以处罚;此外,清廉的政府、正义的制度、公平的社会和彰显的权利是人们担负起道德义务的不二选择。

身份;武器;扶老人;遭讹

从2006年南京彭宇扶老太太遭起诉后,扶老人遭讹事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有的学者从医疗保障角度分析,认为老人缺少医疗保障,讹诈扶起自己的人是为了有人帮他分担医疗费用;有人从道德伦理上进行了论述,认为有摔倒的老人还是应该扶,否则不符合社会道德,讹诈的老人毕竟是少数;也有人从法律角度分析了扶老人遭讹的困境和法律问题。但扶老人遭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减少,也没有得到解决,仍然处于困境之中。原因恐怕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如果南京彭宇事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到底是助人为乐还是应该担责的话,后来发生的很多事件都通过证人举证或视频录相为证,还了扶人者清白。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扶老人遭讹事件,试图揭示老人讹诈扶助者的机制和背后的社会动因。

一 理论检视与理论框架

学者在研究底层或下层人反抗上层剥削、掠夺与压榨等不公正行为时,提出了很多十分有解释力的理论。其中斯科特提出了“弱者的武器”,是指农民一般采用欺骗、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假装顺从等手段,从而避免与权威正面对抗规避打击和镇压。[1]426它是一种防止最坏的和期待较好的结果的精神实践。这个概念被国内学者广泛采用,或者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概念用来分析我国的社会问题。折晓叶就提出了农民日常抗争的概念“弱者的韧武器”。它是指一种既柔软又坚实的武器,采取非对抗性抵制方式,选择的是“不给被拿走(剥夺)的机会的做法”,她用此概念分析了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工非农化压力、城市化暴力和私有化运动中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策略。[2]后来董海军又提出了“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概念”,即农民在维护权利的抗争中以弱者的身份作为抗争的武器,“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不满足于以弱者的武器进行抗争,而是公开地、喧闹地、非制度化地以弱者身份进行维权抗争。[3]说明弱者可能会利用自己弱者的身份获得社会广泛同情,然后给上层人形成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社会弱者并不必然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弱势地位,有时甚至拥有优势。当然,弱者的身份优势是来自社会的同情。

折晓叶与斯科特的概念有内在一致性,董海军的概念与“弱者的武器”的区别在于社会背景不同,斯科特研究的社会上下阶层对抗明显,权利意识、舆论压力和社会结构与我国现在有很大的差异。斯科特也指出阶级的反抗其实也有两种方式,从属阶级成员会有意识地减少、拒绝上层阶级(地主、大农场主)和国家的索要,或提高自己对上层阶级的要求——工作、土地、慈善施舍、尊重。[1]351在阶级对立、权利意识没有彰显的社会状况下,弱者主动的索要常常难以达到目的,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权利意识的增长,这种要求越来越有正当性,且能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即董海军“作为弱者的身份”才能生效,这个概念可以看成是斯科特概念的发展,并没有否定斯科特“弱者的武器”的概念。

以上理论都是建立在“弱者”与“强者”的假设之上,实际上,这种区分是相对的,特别是涉及到身份问题的时候,有时是优势地位与弱者共存于一身,另外“弱者”除了向上层阶级索要之外,也可能会向身边人索要,不管对方地位如何,比如乞丐强行行乞。以上理论对这种现象缺乏解释力。在近年我国经常出现扶老人遭讹事件中,老人的身份既有优势地位特征——但不是强者特征①,又有弱者特征②。老人在中国语境下,优势地位不容忽视,这种优势来源于社会尊重,不是来自于社会同情,和董海军概念中弱者的优势并不一样。比如,我国具有敬老爱老传统,老人地位历来较高。人们常说,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孝;天之经,地之意,民之行也”。在转型期即使人们内心不再敬重老人,一般在行动和言语中也不太敢直接表露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老人的社会地位不只取决于自己的地位及收入,大多取决于儿子的社会身份,社会身份复杂性的影响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情境性因素、认知与动机因素。[4]一个老人地位很高,别人可能称他为“李老”,地位较低则被称做“老李”,但如果“老李”的儿子地位较高,则也会被人尊称为“李老”。因此,不管从家庭方面还是社会方面而言,老人身份在我国具有优势和弱势双重特征。

笔者认为老人讹诈扶助之人就是运用了这种特殊的身份特征,可以称为“优弱互变的武器”。一方面,体弱易受侵害和需要帮助的弱者身份,讹诈扶助之人可以获得同情并具道义力量;另一方面,敬老爱老传统和老人家庭中人的地位等优势身份可以让老人规避相应的指责和处罚。

二 扶老人遭讹案例及分析

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的事件其实在我国每年都有发生。

案例一:“南京彭宇案”,是一个闻名全国的案例,之后相同的事件不断增多。可以说它是扶老人被讹的标志性事件。2006年,南京市民徐老太在公交车站等车摔倒,她说是被正在下车的彭宇撞倒,但彭宇则称下车看见老人摔倒将她扶起,徐老太将彭宇告上了法庭。法院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是谁的责任的情况下,判决彭宇赔偿45 000多元。事后全国网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法律界人士也认为这种判决难有说服力,因为无法判定到底彭宇是助人者还是逃责者。网民则大多倾向于彭宇是无辜的。

案例二:“天津许云鹤案”,许云鹤开车时,看到前面王老太跨越路中心的护栏后摔倒,就停车过去扶,结果老太太说是他撞倒的。事后许去鹤被上告到法院,并被判决承担赔偿责任108 606元。一审法院对此案的判决理由之一是,在短距离内王老太突然发现车辆向其驶来会惊慌失措,倒地与许云鹤驾驶车辆经过密切相关。很多人认为,这和“就算没撞到肯定是吓到了”的理由是一样的。法院作的是有罪推定,而不是疑罪从无。

案例三:刘女士扶起了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为保险起见,刘女士请周围的几位路人为自己作证。被扶起后,老人对刘女士很是感恩。但老人被送到医院后却改口了,坚称是刘女士撞倒了他。幸运的是那老人的家人明事理,另外就是幸亏有目击者愿意为刘女士作证。[5]

案例四:江苏如皋交警大队接到报警称一辆大巴车将一名老人撞倒后逃逸。但后来交警通过大巴上的监控发现司机是助人为乐,录像还了司机清白。[6]

案例五:王培军扶起了并非自己撞倒的老人,主动支付了医药费之后却被不断地勒索,在无法支付这些费用的情况下,只好喝下农药结束生命。[7]

(一)作为“优弱互变的身份武器”

从以上扶老人遭讹事件来看,不是所有老人都贫困而无法支付摔倒后的医疗费用,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达到了目的,特别是相关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公众对一些老人进行了谴责,但老人也只是道歉了事,没有受到法律处罚。这类事件的消极影响是人们不敢轻易去扶老人。老人身份就像变色龙一样,在适当的时间与空间保护了老人。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案例总结如下:

表1 案例情况汇总表

以上五个案例共同点是,老人都讹诈了扶起自己的人,三个讹诈成功,二个没有成功。但哪怕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老人讹诈都没有承担相应责任。不同点就是,成功的都是多少有点瓜葛,即使扶助之人没有责任或无法推断谁的责任的情况下,法院都会作出有利于老人的判决。不成功的案例,都有目击证人或视频录相,扶人者与老人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或关联。但这些案例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却是有目共睹,对人们道德的腐蚀将产生深远影响。讹诈扶助之人的老人既可怜又可恨,本来老人摔倒处境危险令人同情,但讹诈他人确实又非常可恨。老人讹诈事件的增多,给人们的启示就是,做好事要注意,不会轻易伸出援助之手,而老人将陷入无助状态。不救助他人的人受到指责,老人没有人帮助,二者都陷入尴尬境地,社会陷入道德困境。

1.作为“弱者身份的武器”

在生理意义上,老人无疑是弱者,是需要保护的对象,受到社会同情与得到帮助是生活常识,这也是老人污赖扶助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彭宇案和许云鹤案来说,如果说彭宇案无法确认谁的责任的话,许云鹤案则是典型的情弱者的判决。法院判决许云鹤赔偿10万多元,仅仅是因为他开车从老太太旁边经过,使得她受惊而跌倒。如果这个案例中摔倒的是年轻人或其他对象,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一定会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不会有疑似是许云鹤撞的或与之相关而作有责判决,补偿更无从谈起。案例三中,90岁的老人摔倒在地的情形确实让人同情,稍有同情心的人看到高龄老人摔倒在地,都会有上去扶一把的冲动,结果却事与愿违。案例四中,大巴司机在路上看到前面有老人摔倒,停车和售票员一起去扶老人,但他们本想做好事却惹祸上身。只是这两个案例由于证据充分,没给扶助之人带来物质上的损失。老人讹诈不受处罚与老人弱者身份有巨大关联。阎云翔在研究中国近年来做好事被讹的26个个案时,访谈中也提到上海一个警察大队的领导说的话:老人讹诈行为不构成犯罪,反过来他还问访谈者,当一位可怜的老人想从一位年轻男性的口袋里拿二三百块钱的时候,警察什么也不能做![8]

孙立平认为,底层的沦陷是社会沦陷的一部分,但底层的沦陷要比整个社会沦陷的速度更快,沦陷的程度更深,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资源来抵御这个沦陷的全过程。他在分析恩将仇报的车祸受伤者时,认为那些在车祸中讹诈助救自己的人之所以恩将仇报,是希望将他承担不起的医疗费转嫁到一个无辜的但在经济上可能比他强很多的人身上。[9]但底层沦陷是从精神方面下的定义,精神上的问题用物质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因此,他的这种解释不是完全符合逻辑。从以上案例看来,摔倒的老人并不是因为无法支付医疗费,有的家庭还比较富裕,比如案例一中的南京老太。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提出的赔偿额都远高于医疗费,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讹诈成功的最少是4万多,最多的达10多万,而王培军扶老人事件中敲诈20万,事实上被勒索2万多。从摔倒老人的伤情看,赔偿额都远远超过实际的医疗费用。特别是案例五王培军扶起摔倒老太太以后,带她到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严重的伤情,后来老太太自己跑到他家说撞断肋骨,要到其他医院看再次讹诈钱财,事实上,撞断肋骨的老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好的体力?事实不言自明,显然是讹诈,但派出所调解仍然是偏向老太太。虽然王培军赔偿了老太太不少钱,仍然不断遭受索赔,甚至敲诈,最后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纠缠。这些恐怕不是说转嫁医疗费就可以解释得了的。另外,老人在摔倒后讹诈扶助之人,即使有录相证据的情况下,常常也只道歉就可以,而不承担任何责任与风险。相反,“碰瓷”者却会以敲诈罪等入刑或受到其他处罚。二者本质相差不大,结果大相径庭。

不过,孙立平的底层沦陷论对此还是有较强解释力的。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情形下,各个群体都在利用自身的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弱者无所利用,只能依凭身体和良心等来获取利益。很多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遇到机会就要捞一把,这种唯利是图的状态更为老人摔倒后讹诈扶助之人起到了不良示范和推动作用。近年来,社会诚信危机也造成了社会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敌视,原子化状态越加明显,社会不公现象增多,大多公民内心都存在一股怨气。在这种氛围影响下,人们互相伤害,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他人。有些老人在受伤后他本人或家属会迁怒于人,趁机敲一把,或者自然地作“有罪”推定——不是你撞的,你怎么会扶呢?因为在信任缺失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非常冷漠,没有谁会去管别人的“闲事”。可以说这是信任度低的社会人们不自觉地得到的结果。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思索的是,大多老人经历过文革那种相互攻讦、相互揭发检举、相互批判的年代,记忆中的痕迹对今天仍然有所影响,这可能是导致老人讹诈扶助者的重要原因。要不我们很难解释,为何这类讹诈事件多发生在老人身上,而其他身体病弱的群体很少发生。也许这样的事件,更容易发生在那些经历过不良社会风气的人身上。因此,笔者认为,以上这类现象也不能完全用人们道德堕落、人性迷失来解释,应该与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核心价值观缺失和资源分配不公的社会环境有关。

2.作为优势的身份

中国自古就有敬老爱老传统,老人身份具有天然的优势,小到如老人坐公交免费等,大到国家专门设有老年人的节日——重阳节,即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是助老、敬老、尊老、爱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老人这种优势身份在讹诈扶助之人时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且必须得到帮助,二是规避处罚。在老人摔倒后,出于尊重老人和同情弱者的原因,人们常常会去扶起老人。就是在扶老人遭讹事件增多后,如果在某个地方出现老人摔倒没人帮扶的事情,整个社会也会谴责路人冷血,甚至还会影响当地城市的形象。

纵观几个案例,当老人讹诈事件诉诸法律的情况下,有的老人得到法律的支持获得了补偿,有些老人家属甚至有能力干预法院判决,比如,“南京老太”的家人就是司法系统成员,老人的这种优势身份在案件审理时显露无疑。没有得到法律支持的老人也没有任何损失。在记者采访中,一些法官作了解释,认为除法律不完善之外,老人都应受到尊重,在很多情况下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如案例三中90岁的老人)常常应该根据法律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总之,考虑各种因素,对老人的法律追究不太容易。

老人的优势身份导致本质上和“碰瓷”一样的行为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反过来尴尬的倒是社会上的其他群体,特别是想帮助老人的他者。案例三中王女士做了好事,老人当时为了得到帮助作了保证,没想到到医院反咬一口,我们也没有看到老人受到任何人的指责,王女士不但不敢指责老人不对,反而要处心积虑地找证人,处处被动,做了好事的人却比讹诈之人更心虚,好像她是真正的撞人者一样。案例四中的大巴司机本来是专门停车去扶老人,结果竟然被说成是撞人者,非要留下车号才能走人,车上的视频还了司机清白,但并没有看到老人及家人受到任何处罚,或者相关部门的批评。这两个案例最后的结果虽然不是扶人者遭讹,但给人们留下的不是宽慰,反倒有一种嘲讽的意味。

每个人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都被教育敬老爱老,都知道讹诈他人的老人是极少数,但当真的遇到摔倒老人的时候,抽象的教育就遭遇现实问题:人们有理由思考,要是万一自己扶的老人是讹诈之人,刚好属于那极少数的时候,自己将麻烦缠身。那么,伸出之手将会犹豫,也许会缩回,宁可受到道德谴责的风险,整个社会将陷入道德灾难。在“老人优势身份”面前,如果不坚持法律底线,所有案件同等对待,只一味要求人们行善,社会只倡导更高的道德要求,恐怕只会造成人们对高尚的嘲讽和亵渎。只有保持了法律底线与威严,对讹诈的老人以相应惩罚,人们才会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弘扬高尚道德。

(二)“优弱互变身份”的失效

在生活中实施者如果仅是“弱者”无优势身份,得到同情易,免受处罚难。“碰瓷”者不管是残疾人还是青少年,都会受到相应处罚,强行行乞者也容易遭受处理,很多地方出台了禁止行乞的规定,人们遭遇强行行乞时报警,警察也会主持正义。扶老人则不同,摔倒的“机遇”与可以优弱互变的身份为老人讹诈提供了有利条件,底层沦陷为老人提供了精神迁怒于人的充分理由——大家都有想方设法弄钱,我为什么不可以?最终导致这些事件的不断出现。但是纵观目前发生的案例,大多都发生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没有发生过。阎云翔研究的26个案例中,也只有两例发生在县城[8]这些地方也肯定有老人会摔倒,为什么没有出现讹诈事件呢,或者说在中小城市和农村老人这种“优弱互变的武器”为何会失效呢?

首先,在大城市扶老人遭讹诈事件发生后,经过媒体报道,人们的警惕性增加,社会关注度也随之增加。人们要扶老人一般会找目击证人,也有正义人士会出来举证,遍布各地的摄像头也使讹诈事件减少了许多。农村和小城市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摄像头,但是在熟人半熟人社会中,每个熟人的眼睛就是事实上的摄像头,每个人都相当于保安或公安人员,无论对身处其中的熟人还是陌生人都是一种震慑,不敢随便做违反当地规则的事,偷盗的人所说的兔子不吃窝边草也是这个道理,老人讹诈他们也会受到这种震慑的影响。

其次,中小城市和农村这类事件少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性小,人们生活半径小,对身边的人较为熟悉,当老人摔倒后,一般都会遇到熟人,而讹诈熟人的可能性较低。摔倒的老人不但不会讹诈他人,反倒是经常出现互相礼让的事情。据报道,在某地农村出现过一农妇驾农用车将一老人撞倒,事后主动送其去医院,老人及其家人都没有追究那农妇的责任。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中的人们熟悉度和交往频度非常高,朝夕相处的感情降低了事件发生的概率。退一步说,就是出现扶老人遭讹的事情,由于人们熟识程度高,当事人找目击证人也非常容易。

最后,在中小城市和农村舆论惩罚仍然有效。扶老人遭讹现象在大城市发生,与法律惩罚和道德谴责无力确实有关。当然后来网络发挥了巨大作用,给讹诈他人的老人有了一定的威慑力,才会有事件澄清后老人道歉甚至送锦旗的现象。但网络作用要过渡到日常生活中还是有时空距离的。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却不一样,如果出现扶老人遭讹事件一旦确证是事实,老人及家人将生活在熟人们的巨大的舆论谴责氛围之下,并且遭讹者也不会轻易让步,会动员亲朋好友进行谴责和说服甚至抵抗,即老人讹诈成本非常高昂。不过,讹诈“外人”则是可能的,如本文案例四讹诈大巴司机的老人。其实在司机扶起老人时,老人并没有讹诈,倒是身边的人和其儿子出来讹诈,老人村庄上的乡亲成了背后帮凶,这又是农村的一大特色,符合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

结语

人们在从事慈善活动时,总是会考虑成本,如时间、金钱等的投入,一般成本越低意愿越强,反之,意愿越弱。扶老人被讹,不但会增加人们从事慈善活动的成本,而且会打击人们助人时带来的道德崇高感,对整个社会形成的道德秩序非常不利,会出现道德的无政府主义。[10]斯科特“弱者的武器”、折晓叶“弱者的韧武器”以及后来学者提出的相关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底层或下层民众反抗上层阶层的现象。其实弱者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对社会不公充满怨恨或不满时,常常会迁怒于或报复于身边的人,造成敌视他人,祸害他人的现象,毕竟,上层阶层离下层还是有时空间隔的,报复上层反倒是不太容易,也不太常见,而身边的其他人容易成为发泄愤懑的对象。鲁迅也说过,强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现在社会上也经常会发生有些人对社会心存怨恨,然后去杀害幼儿园的孩子,形成“弱者欺凌弱者”或“弱者报复身边人”现象。可以说,学界对弱者迁怒或报复身边人包括更弱者,并由此造成的人们相互敌视和防范缺乏足够的分析和关注。孙立平的底层沦陷论对扶老人遭讹现象有较强解释力,但仅用物质方法解决精神问题则效果有限,因为精神或道德问题应该主要用精神方法来解决,虽然物质支持也非常重要。所以,本文还有个重要启示就是,如果社会不公正,人们会恶意生产假冒伪劣,相互吃着和用着对方“加毒”的食品。除了用利欲熏心恐怕很难完全解释,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问题。即与弱者相互敌视,因为社会不公,“弱者”相互毒害,人们报复身边的人。老人讹诈身边的人现象推而广之,也应该有效。

“弱者的武器”等理论还忽略了生活中,除有强者与弱者区分外,还同时具有优势身份与弱者兼备的情形,而“老人身份”恰恰是同时具有优势身份和弱者的特征,双重身份的灵活运用使老人在摔倒后讹诈他人进退自如,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群体讹诈事件的根本特征。要遏制这些现象,形成道德社会:第一,在道德上达到何种水平,既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与选择,更取决于社会环境。首先是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规范公权力的使用,缩小贫富差距,维护公民权益,消除底层沦陷,使每个人都通过正当途径获得财富,健全社会保障,减少人们的社会焦虑。其次,重建信任关系,对社会上存在的失信事件严厉打击,弘扬社会正气。第二,对讹诈他人的老人进行法律上的惩罚和舆论上的谴责,对年龄特别大的,如90岁以上,可以判处缓刑等以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正义,涉及家人讹诈的也应一并处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人的本性中都潜藏着丑恶的一面,大多数美国人,包括克林顿、尼克松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显得素质很高,但实际上一个有性丑闻,一个发生过“水门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包括成文的法律和成文的道德观念鼓励他们向善。同样一群人,在糟糕的制度下,完全可能做出极为野蛮、丑恶之事——彬彬有礼和严守纪律的德国人会在法西斯制度下干出暴行。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人民和政治家的素质,不可使的制度使得人们为了利己必须损人,人们的素质就越来越差。[11]从扶助老人的扶助者方面来说,没有得到应有的正义,对他们乃至整个社会的良心都有毒害作用,也许有些人从此就没了良心,转而投入到加害他人的人当中去。因为人们最难忍受的是将他们视为真理的东西当成了违反法律的犯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会把痛恨法律、遵守道德和肆意反对政府当成耻辱。[12]

总之,解决扶老人遭讹事件需要有多方面的政策配合,因为很多问题要得到解决,在相互支持的社会机制间有着高度的关联。要成功地改变其中一个因素,需要探索和改变其他许多因素。[13]社会是个复杂系统,各系统相互依赖与影响,就像一架由众多齿轮相互咬合的机器,一个齿轮运转不正常会影响其他齿轮正常运转,乃至整个机器的运行。因此,要重拾人们的信任,必须重建信仰和保证规制的有效性,清廉的政府、正义的制度、公平的社会和彰显的权利是人们担负起道德义务的不二选择。

注释:

① 强者意味着有支配别人的权力。

② 弱者特征是指身体上的,也指收入上的。

[1][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J].社会学研究,2008(3):1-28.

[3]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J].社会,2008(4):34-58.

[4]辛素飞,辛自强.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2(3):433-442.

[5]老汉跌倒谎称不赖你路人扶起送医院后改口[EB/OL](2011-09-19)[2015-02-02].(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9/19/9292227_0.shtml.

[6]司机扶起摔倒老人被诬肇事者 监控录像还原真相[EB/OL].(2011-08-31)http://news.xinhuanet. com/society/2011-08/31/c_121936291.htm.

[7]湖南湘潭:扶老人遭反复索赔鱼贩自杀[N].潇湘晨报,2012-08-10.

[8]阎云翔.社会转型期助人被讹现象的人类学分析[J].民族学刊,2010(2):1-12.

[9]孙立平.生存生态恶化背景下的底层沦陷[N/OL].经济观察报,2007-07-10.http://www.eeo.com.cn/observer/special/2007/07/10/75446.html.

[10]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473.

[11]赵心树.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的批判[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615.

[12][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M].梁春译,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193.

[13][美]文森特·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M].周兵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

〔责任编辑:许 洁〕

“The O ld Peop le Identity”:Dual Identity as a W eapon: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Events of Elderly Blackmail

NIE Hong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Shangrao 334001,Jiangxi,China)

In recent years,it is notuncommon to see the social phenomenon that peoplewho helped the elderly being blackmailed."The weapon of the weak"put forth by Scott and"the toughening weapon of the weak"put forward by Ze Xiaoye and other concepts are in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events."The weapon of the weak"theory ignores the fact thatother than the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trong and theweak,there are also peoplewho bear both the identity of the strong and theweak.It is this dual identity that some elderly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to carry out blackmails,which is different from blackmail events by other groups. "The fall of the bottom society"theory helps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elderly blackmail.But such spiritual ormoral problem cannotbe solved solely bymaterial supports.It is also necessary to rebuild faith,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gal rules,and make sure the old who blackmail others are seriously punished;In addition,a clean government,justified institution,fair society,and protected right are the prerequisites for people to undertakemoral responsiblity.

identity;weapons;help the old;blackmail

C91

A

1671-5365(2015)04-0066-08

2015-03-31

聂洪辉(1973-),男,江西丰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三农”问题和转型期阶层研究。

猜你喜欢

讹诈弱者身份
强者和弱者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从《讹诈》中的语用策略透视权势博弈
弱者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不要把孩子从弱者变成失败者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以盗窃机动车牌讹诈车主钱财的行为应定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