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建设将公立医院带入畸形发展
2015-05-25谭申生
文/谭申生
规模化建设将公立医院带入畸形发展
文/谭申生
谭申生上海市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事务中心主任
近年来,公立医院追逐占地皮、扩床位、增人员成为不争的事实。公立医院为何热衷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致有这些缘由:一是随着将公立医院推入市场,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减少,医院经营模式是自负盈亏,或者称为差额拨款单位。医院为了生存,必须去扩大市场、占领市场、规模化经营。二是一段时间以来,对建设成效的评估评价——GDP增长,延伸到公立医院,医院建设成效评估评价——工作量增加、总收入增长,只有不断扩大,才能显示成效。三是公立医院姓“公”,政府部门就要实施管理和考核,包括了门急诊人数、出院人数、手术人数、医疗总收入等,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公立医院院长为了体现“政绩”被迫以规模效应来面对。四是公立医院的等级认定,规模大小是重要条件之一,一些中小医院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准和综合实力,就以规模来取胜,获得升级的通行证。
凡此种种,势必将公立医院建设引入畸形发展。公立医院的属性就是为老百姓诊治疾病,具体来说,设置应符合就医需要、就医方便、就医公平。在不同人口密度区域内应有不同规模的医院。医疗资源的高度集中,破坏了医疗服务的平衡发展。病人无奈之下,不分疾病的类别、轻重全都涌向大型医院,怨声载道。大型、特大型医院的生成产生了病人聚集效应,但医院不是“大卖场”,顾客可以悠闲地挑选商品,医院的“顾客”是病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得到诊治,捷径来自于合适的医院规模和流程设计。公立医院大厅里人头攒动,医疗优质服务从何谈起、医疗质量和安全又如何保证?医疗服务也不是企业生产流水线,科室、部门、人员和设施设备的增多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人员队伍要么是从医学专业半路出家的行政管理人员,要么是来自院校没有临床工作经验的管理专业毕业生,水平还不完全适应医院管理的需要。
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化倾向,不是简单地发一个文件来解决,应是政府投入、设定准入、评价导向、分级就诊等综合治理。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的经费投入,解除利益驱使,实现“公”性回归。明确医院规模审核权限,严格区域卫生规划,不搞“下不为例”,坚决“瘦身”。不论医院等级评审还是考核评价标准,不应以医院规模为第一要素。根据医院功能定位,注重各级医院的技术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实现分级就诊,逐步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