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大医院扩张现状宜疏不宜堵
2015-05-25王红仙
文/王红仙
改变大医院扩张现状宜疏不宜堵
文/王红仙
王红仙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医保办主任
近年来全国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超负荷工作成家常便饭,医务人员过劳死时有发生,医疗服务量增长连续多年超过国家GDP的增速。某些医院新建大楼后,床位数动辄达2000-4000张,甚至出现了床位超万张的“航母”医院。伴随医疗业务量的快速增长,收入屡创新高。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归其管辖的34家三级医院,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住院手术业务量及医疗总费用的年度平均增幅分别为8.05%、11.52%、16.53%及15.48%,日门诊量达1万人以上的医院比比皆是。大型公立医院规模收入快速扩张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妨对其优劣势进行逐一分析。
医院规模大的优势在于:我国自1989年开始将医院分为三级九等,实行分级管理,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三级医院最好,筑巢自能引凤,三级医院高端医学人才云集,技术顶尖,设备设施精良,诊疗水平高,拥有宝贵的丰富的救治各种疾病的经验和能力。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优先在三级医院应用,疑难杂症患者在大医院更有救治的希望。大医院有明显的人才优势、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部分收入可用于医院自身的发展,特别是用于人才培养,正好用来改善长期以来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拨款平均占医院收入不足10%的窘境,长远看更利于重大疾病攻关。
医院规模大的劣势如下:受传统就医理念影响和就医趋高性的特点,不少患者大病小病均往大医院跑,加上医保“一卡通”使患者就医更为便利,而且各级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并无明显的梯度差异,大医院面临沉重的就诊压力,不能不想尽办法扩充床位。尽管医院的核定床位由政府部门审批核准,但加床自主,目前上海市大型公立医院的加床率普遍在20%以上。公立大医院的“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病人源源不断,但50%以上病人是常见病多发病,完全不必要到大医院来“轧闹猛”,相当多的需要长期康复或临终关怀病人也长期占用了三级医院的床位,真正需要大医院专家诊治的病人,却不得不排长队,“一号难求”“一床难求”。而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医疗质量难以保证,服务被稀释,管理跟不上,医疗安全隐患多,没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搞医学研究。
医疗行业发展恰逢盛世,随着国家经济收入和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社会百姓对医疗需求逐步增加,想健康长寿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公众追求名院、名医,这无可厚非。要改变目前这种状态我认为需要政府部门顶层设计,正确引导,宜疏不宜堵,关键是要“拨乱反正”,在全社会重构良好的就医秩序。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政府、医院、医生各尽其责,综合治理,医患配合,共创和谐的医疗环境。制高点是医学人才培养,政府需要培养一大批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具有“同质性”的社区医生,让基层医院有首诊的能力,让老百姓有常见病、慢性病自觉自愿到社区医院,让基层医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前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让其有“奔头”。
发展是硬道理,医院应该发展,但不是盲目扩张规模,应追求科学合理发展。三级医院主要任务是诊治疑难重症,以及医学教学(包括社区全科医师培养)和科研,不断攻克医学难关,真正造福于民。医院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医务人员的精力合理分配不至于透支,制度规章的执行才会不打折扣。大医院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处理疑难重症上,以临床为中心,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攻克医学难题,做精准医疗。医院要加强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从做大做强,向做优做精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追求内涵质量转变,按临床路径控制好病种费用,避免过度医疗。
回望国家新医改6年之路,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保基本”成果显著,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率达95%以上,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发生了积极变化。忧的是新医改五项改革任务中,公立医院的改革显然滞后,被社会和老百姓广为诟病的“看病难、看病贵”矛头剑指大型公立医院,医患关系异常恶化。公立医院改革错综复杂,千丝万缕,如同人体心脏的窦房结,掌握着整个医改的脉动。我们相信政府会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医改且行且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