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扩张再现计划经济下的投资饥渴症
2015-05-25吕国营
文/吕国营
公立医院扩张再现计划经济下的投资饥渴症
文/吕国营
编者按:
近年来许多大型公立医院规模一扩再扩,从一两座大楼到数座大楼,从几百张床位到几千张床位,“巨无霸”医院比比皆是。有人认为,医院规模和收入快速扩张说明市场需要,是缓解供求矛盾的积极反应。也有人认为,快速扩张实为畸形发展,反而加剧了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医院越大,看病越难,应该严控。那么医院规模和收入是否越大越多说明发展得越好?大型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的功能应该如何定位?本期特邀有关专家谈谈扩张背后的问题。
吕国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医疗保险研究所所长
2009年至今,新医改颇具讽刺意味,政策鼓励什么,什么就熄火,政策限制的事情反而越发膨胀。新医改要求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就是强不起来,偏偏大医院快速膨胀。新医改要求医疗资源均衡配置,而城乡之间和各级医疗机构间医疗资源“倒金字塔”结构却不断强化。
有人认为,公立医院快速扩张说明市场需要。谬矣。要知道,只有公立医院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扩张行为才能说明市场需要。如果公立医院政事不分、管办不分,与政府依然是“父子”关系,那么,公立医院的快速扩张就是预算软约束下投资饥渴症的典型表现。
公立医院快速膨胀,与新医改的初衷南辕北辙。大型公立医院拼硬件、拼设备,虹吸医疗人才,相应地,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则越来越弱,形成马太效应。这就强化了医疗资源的倒金字塔分布,使得患者更加依赖大医院。最终导致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离我们越来越远。
2014年6月,卫计委下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快速扩张的紧急通知》,拟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公立医院的快速膨胀。这种行政手段管用吗?答案并不乐观。行政手段可能治标,但肯定不治本。行政手段只能暂时压住快速扩张的现象,而不能熄灭快速扩张的冲动。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曾用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父子”关系和预算软约束,揭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投资饥渴症和扩张冲动。实践上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政企分开,管办分开”,解除政府与企业的“父子”关系,有效缓解了此问题。
我国公立医院规模快速扩张,并非意料之外。只要政企(事)不分、管办不分,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公立医院,必然存在投资饥渴症和扩张冲动,这是规律。如果政策不尊重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讽刺。
要发挥市场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落实“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使公立医院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而非政府的附属物。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