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竹和竹壶的风采

2015-05-24

江苏陶瓷 2015年4期
关键词:动势画竹平正

龚 洁

(宜兴 214221)

自然界的竹高耸挺拔、摇曳多姿,一年四季苍翠欲滴,虽经雪压仍坚韧,虽经风霜不改色。古代文人多喜咏竹,并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曾作《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诗中歌颂了竹的品质,观赏竹则诗韵顿生,并感悟到竹的品质的正直有节、坚强挺拔、风骨凛然。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伶伦是黄帝时代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竹制古乐器),并能用笙演奏出凤凰的声音。《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遂以凤鸣高冈喻高才逢时。王安石在这首诗里告诉他的舍弟,竹能作凤鸣,所以要珍惜竹,要学习竹的品质,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图1 竹福壶

文人咏竹、画家画竹,都是借此以抒怀。历代的紫砂壶作者制作竹壶,也是用竹的形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明代的陈仲美曾制“束竹柴圆壶”,形制以年久风残的竹柴形象塑成壶,刻画精细入微,歌颂了竹的虽残犹坚的品质。

当代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葛军精心设计了“竹林七贤壶”,壶以竹为题材,把竹的粗、细、高、矮、直、曲等形组合拼接在一起,设计成壶,想法大胆新奇,构思奇特巧妙,一壶七式,和而不同。壶把和壶嘴有相互独立的,有相互贯通的。壶钮亦有直有曲,有的还与壶把相连。其独特的造型把竹的姿态描述得淋漓尽致。“竹林七贤”为三国时代的嵇康、阮籍等七人,皆性格豪放、不拘礼节、不随时俗,因仰慕竹的品格,常聚啸于竹林,故称“竹林七贤”。葛军以壶喻人,以表示对前贤的敬仰。“竹林七贤壶”体现了作者的学识和修养、功力和旨趣,也开创了竹壶的新面貌。

“竹福壶”(见图1)是在学习传统竹壶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内心感受设计创作的作品。在学习传统,掌握一般的传统紫砂壶“圆稳匀正”造型的基础上,可以追求一些造型设计上的变化,以求与古人的设计拉开距离,创造新奇的形态。“竹福壶”的造型有两大特色与众不同:一是其提梁的姿态。一般竹壶的提梁高出壶面的部分为平行向上,再两端相接,联成一体。而“竹福壶”的提梁形态为大幅度向前 (壶嘴方向)倾斜。其设计构思是受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画竹的启发。李方膺在其《潇湘风竹图》上题诗一首:“画竹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叮咚万玉空。”画中有怪石一座,旁有两竹杆直插云天,伸出画外,其小枝及竹叶横出,大幅度地向右方倾斜,有风狂不惧、迎风飘舞的英姿。风本是无形之物,通过画面的渲染,使之成为可视之形,并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歌颂逆风勇进,百折不回的气节、气势。受李方膺的影响,在“竹福壶”的提梁造型设计上也作了“风吹竹枝”的尝试,把提梁大幅度地向壶嘴方向倾斜,造成一种动势,打破了静态之美,使壶的造型有了动静相兼的意趣。这种势也表现了竹的韧劲,坚韧不折,受最大的压力亦能与之抗争,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风亮节,“竹福壶”的提梁造型体现了竹的这种精神。“竹福壶”造型的另一特色是把壶面切削成斜面,传统的竹壶一般为平面,这也是体现了“竹福壶”与众不同的造型设计,把壶面制作成壶嘴处高、另一端低的形态。这种形态是经过反复推敲而精心设计的,它是与提梁的形相呼应的。提梁的形产生了一种向前的动势,而壶面的形却产生了一种由上而下的动势,二者在对比中有呼应,在不平衡中求平衡。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能得到它们在各自的运动中产生的面与线的对比与协调、呼应与和谐。

为了表达“祝福”的主题,“竹福壶”把壶钮设计成一蝙蝠展开双翅滑翔而下的形态,其形生动有趣、简练传神、惹人喜爱。“竹”与“祝”谐音,“幅”与“福”谐音,这是民间艺人常用的谐音释义的艺术手法。在我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蝙蝠的飞临结合成“祝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一样自天而降,这也是“竹福壶”借此以表达对赏壶者的一种祝愿。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中有对学书的一段论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紫砂壶造型设计与学习书法有其相通的地方。“竹福壶”是在学习传统,掌握“平正”造型的基础上,在追求新奇(险绝)造型上的一种尝试。

猜你喜欢

动势画竹平正
新媒体文艺产业化的动势及其意义
画竹题诗
学习书法“分布”三阶段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工笔人物画中的动势表现探究
浅谈书法中的“势”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遵义县委离退局到平正乡开展抗洪救灾
板桥画竹解肝郁
郑板桥画竹 治好肝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