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PDCA循环管理法与实训教学
2015-05-23石玉涛
石玉涛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培养高技能型一线人才,要结合企业实际,与企业优秀的管理模式接轨。印刷实训教学遵循PDCA循环管理系统的要求,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印刷技术的认知度,使学生不断了解当今高速发展的印刷行业新技术,对其产生更大的兴趣。
一、PDCA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基本内容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w.E.Deming)提出了著名的PDCA管理系统循环,又称戴明环或质量环。其通过识别实训教学中某个工作任务,将教学案例、教学运行、实时检测、过程控制结合起来,以实训过程为焦点,实训课程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工作环节对实训质量进行控制。
高职教育教学印刷实训质量体系的构建可借鉴这一模式,建立一个从学生实训前、实训中到实训结束后,整个过程的教学质量体系的循环。PDCA的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拭行)》中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在实质上是保持一致的。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二是教学质量的建立及过程控制,三是质量的评估,四是质量控制的信息反馈并处理。
二、PDCA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目标
1.多元化动态的完成印刷实训
在传统的印刷实训教学任务中,我们把设计好的课程安排在特定的教室实施授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知识输送给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课堂就变成了教师演出的特定“教案剧”。教师是主角,学生为配角,形成了以教师的意识为转移的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考核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基于PDCA构建的教学质量体系,要求对印刷实训的各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包括设备的使用情况、教师的课程安排、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动手能力等方面。PDCA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对运行中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处理,有效地将课程实施的整个阶段循环衔接并运转起来。
2.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成素质教育
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动手能力以课堂控制为主要支撑,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的动态能够在第一时间被了解,并保证了实训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但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察,只能通过唯一的考试测验来印证,看似保证了良好的教学质量,实际难以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培养一批能够思考问题、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基于PDCA构建的教学质量体系则由应试管理走向素质管理,强调自主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及自我检验能力和针对问题正确处理能力的提高,合理地诊断和处理重点和难点,以思考角度、动手能力、自我检测、自我处理等作出立体化综合评价,从而达到提升印刷实训水平、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印刷实训教学与PDCA的有效结合
传统的印刷实训过程中,整节课全部布置工作任务,这样动手能力会有所提高。不过,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不大,导致学习任务学得快同样忘得也快。高职教育,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自我检查并对其作适当调整的能力。借用PDCA循环管理法完成实训任务,不但能够使学生作出充分思考,有效地实施操作,而且能够对自己实施的操作结果进行合理的检查和处理,一个环节做完后,针对未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分析、实施、检查、处理。这样,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可以使80%以上的学生理解实训任务,有能力独自完成实训任务,并能够通过分析完全理解其实施操作的根本原理。具体的实训环节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印刷实训中的计划阶段
课程安排是一堂课应该如何上,保证授课质量的一个有效流程。认知性印刷实训课程的安排,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印刷行业的整体工作任务、产品的主要销售领域;其次是印刷技术和印刷工艺流程与印刷设备、印刷耗材及其承印物的选择和使用。例如,在实训中了解印刷模式下,传统的四大印刷与社会正急速发展的数字印刷的特性和区别。在了解人民币印刷的过程中,带着学生一起学习四大印刷的印刷方式、油墨厚度、印刷工艺及纸张类型、纸张规格和纸张定量等。了解在纸张印刷中,最为盛行的平版印刷机在印刷行业中充当的角色;了解印版规格的选择及印版质量的检测,包括印版表面特性、印版处理剂等;了解相关辅助材料的作用,包括油墨适性,油墨调节剂、油墨处理剂等。
除此之外,实训计划的内容还应包括对印刷品质量的鉴别和控制;如何根据印刷品选择机器型号,如何根据印刷品对适当的机型进行印刷试好调整;使学生从中了解到,印刷的真正意义是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通过印刷设备复制到承印物(纸张)上,其核心是复制二字。所谓复制就是印刷出来的印刷品要与原稿相对保持一致。这里大致分为两种一致,即位置上的一致和色彩上的一致。位置上的一致应由印刷机印刷之前的给纸部分和定位部分完成,色彩上保持一致应由印刷部分和给水给墨部分完成,印刷品质量检测应由收纸部分和CPC看样台来监控。这就是印刷机的三大组成部分,三者配合得当,方可印刷出合格的印刷品。这样,学生对印刷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方便实施操作。
2.印刷实训中的实施阶段
在计划阶段学生了解了印刷机的印刷适性,相关材料、辅料的性质及能够印刷出合格印刷品的必要过程。那么实施阶段首先应考虑印刷设备的维护与保养问题。要使设备能够长时间正常运转,就要保证“五通”,即电路畅通、油路畅通、气路畅通、水路畅通、墨路畅通。其次要考虑设备的调整,这里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印刷设备中给纸定位部分的调整,其中几个重要部分的调整包括给纸部分中纸堆最终高度应距挡纸舌有5mm的距离,压纸片高低位置距纸堆最终高度有3mm,前后位置应伸进纸张拖稍3mm,相关吹嘴吸嘴位置与气量的确定与调节、接纸轮和双张控制器高低位置的调节等。通过不同位置的验证,得出正确数值。二是印刷设备中印刷部分的调节,其中可分为三大部分调节。即给水部分压力及给水量的控制及调节,给墨部分压力及给墨量的控制及调节;印刷三滚筒部分印版拆、装过程及调节方法,橡皮滚筒拆、装橡皮布及衬垫的方法,压印滚筒开闭牙时间及咬牙紧度以及三滚筒压力的调节等。三是印刷品质的确定及调整,这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收纸部分的检查与调整,为了适应不同规格的印刷品,就要根据印刷品规格对印刷设备的收纸部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二是利用CPC上面的调墨工具、套准工具及联机式密度计设备,调整单张印刷品位置上的错误、测量印品实地密度等。通过测量得出CMYK四色墨的优良实地密度,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使之有能力印刷出合格的印品。
表1
3.印刷实训中的检查阶段
检查是反映实施过程情况的有效方法,主要指印刷实施阶段中繁琐的测量与调整,它绝不是独立存在于某一特定环节的,而是存在于各个环节当中。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完整,样稿是否标准等。标准化是在保证现状的情况下,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自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可以说,标准化是自我治理的根本,没标准化作业支持,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
4.印刷实训中的处理阶段
通过检查,学生了解了自己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针对各自的不足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最后总结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通过检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然后根据教学管理的现状,合理地改善实施过程,将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备案,防止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是因为个人非技术水平原因出的错,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提高工作自我管理的严肃性。分析整理本阶段出现的问题后,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归入下一阶段的计划中,形成一个良好的PDCA循环体系。以下为其中一个PDCA循环过程:
认知实训中的项目——四大印刷特征、发展及平板胶印机相关辅料。其中每个任务是一个小循环,一个项目是一个大循环。具体安排:通过认知印刷机图片,让学生对四大印刷中印刷机结构产生初步印象;通过展示结构的不同,使学生了解各种印刷机的特征;通过了解产品的不同特点,让学生了解其发展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操作印刷机,了解印刷机在工作状态下的运行状态及相关部件的工作原理。观看通过印刷后的半成品,使学生了解相关辅料的作用及用途(例如油墨、印版、纸张等相关参数)。参观人民币印刷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四大印刷工艺的不同、油墨的特性、印版的特征,及承印物的规格、类型、质量等。到了检查和处理阶段,我采取学生举例说明的方式,首先是学生互查,从中发现各自所掌握的知识点,了解自己还有那些没有掌握;然后教师会针对学生互查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处理。最后根据个人操作的不同、理解的程度及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给出相应的综合成绩。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四、PDCA在印刷实训中的作用
PDCA四个环节的有效结合,使印刷实训的全过程连续有效,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不停地循环工作,才能让工作层层深入。PDCA循环管理法由多个环节组成,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过程,而提高学生每个环节的能力是一个小的PDCA循环过程,小环套大环,互相配合。后一阶段的循环根据前一阶段循环情况进行,各阶段相互协调,相互督促,共同提升,组成PDCA循环过程。这样才能解决印刷数据量大而实训过程分散、指导老师工作标准不一、学生管理难度大、资料提交效率低等问题。
PDCA管理循环之所以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其关键所在就是首(Plan)尾(Action)相连,承上启下。PDCA循环四个阶段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衔接。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在印刷实训中,系统地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师生的教与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完成印刷实训工作。
[1]曹功林,夏玉荣.基于PDCA循环原理的高校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5).
[2]壮国祯.基于PDCA的高职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05).
[3]王茜.解析PDCA模式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创新教育,2014,(55).
[4]刘健.合理利用PDCA 循环理论提高高职毕业实习质量[J].商业经济,2013,(11).
[5]吴俊光,刘俊亮.数码印刷印后加工技术的实践教学研究.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