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基于20名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学术经验的考量
2015-05-23游茂林
游茂林,石 岩
1 前言
虽然匈牙利学者Doros在1932年提出了Sportmozgalom Farsadalmi Lelektana(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 Movement)的概念,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创建工作才得到重视,当时Kenyon(1970)、Martens(1970)、Bouet(1970)、Valentinova(1971)、Richardson(1972)和Ball(1973)等相继以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或social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为主题阐述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早期相关著作出自美国和加拿大,包括Martens(1975)的 《Social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Activity》、Carron(1980)的《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Cratty(1981)的《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Iso-Ahola和 Hatfield(1986)的《Psychology of Sports: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和Russell(1993)的《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我国学者黄金柱(1985)、季浏和朱学雷(1996)对国外文献进行了汇编,相继以《体育社会心理学》为名出版了相关书籍。虽然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已经成为运动心理学的重要部分,主流运动心理学教科书都设置专门章节予以介绍,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创建工作并没有引起持续的关注,较新的著作只有 Hagger和 Chatzisarantis(2005)的《Social Psychology of Exercise and Sport》,Jowett和 Lavallee(2007)的《Social psychology in sport》和王进(2013)的《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从理论到实践》,且目前能够查阅的名为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也仅约10部。
体育社会心理学从一开始就深受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社会心理学”概念一直被不严谨地用于体育科学研究(Morris,2013),习惯性的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诸多特殊领域之一,应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考察体育情境中个体的思考、感受和行为(如Hagger和Chatzisarantis,2005;Jowett和 Lavallee,2007),这种认知显然是嫁接社会心理学概念的结果。实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已经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社会心理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复制品。Myers(200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社会思维(社会中的自我、社会信念与判断、社会行为与态度)、社会影响(基因、文化和性别影响、从众、说服、群体影响)和社会关系(偏见、攻击行为、吸引和亲密、利他、冲突与和解)。Jowett和Lavallee(2007)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社会关系、沟通、教练员领导、团队动力、团队凝聚力、动机氛围、运动中的关键社会过程和认知过程、观众效应、运动道德、社会支持、运动员职业转换、运动激情、运动心理学中的跨文化问题,其中,有关体育道德、体育文化心理、运动中的心理现象等具有明显的体育特色,而基因影响、说服、利他等主题尚未受到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因此,现代体育社会心理学不是简单的“体育”和“社会心理学”组合。
现代社会心理学已经分成两大阵营,即实验社会心理学(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和批判社会心理学(critical social psychology)。同时,形成两种认知模式,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因此,导致“什么是社会心理学”成为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Rogers,2003)。由于体育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依赖,也成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无法回避的难题,如Bouet(1970)认为,它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领域,而Luschen(1980)认为它是体育社会学的子学科。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运动心理学界还没有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形成具体的学科认知。由于一门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学科确立的几个重要因素(米靖,2012),所以,认知“什么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应该是明确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鉴于现有文献缺乏来自学科本身的阐释,国际运动心理学界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访谈中、外20名运动心理学家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见解,试图从学界内部认知体育社会心理学。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的调查对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1)运动心理学博士或教授;2)发表过体育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总共向73名中、外运动心理学家传达了访谈问题,41人(中国22人,欧美19人)给予回复,其中,20人(中国13人,欧美7人)的回复有效,回复率为56.16%,有效回复率为48.78%。被访者全部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16人、副教授3人和助理教授1人;1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包括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主席(姒刚彦)、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idonio Serpa)、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前任主席(Tony Morris)、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副主席(卢俊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姚家新)、美国应用运动心理学会主席(Robert Schinke)、美国应用运动心理学会前任主席(Jack Watson)、中国台湾运动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季力康)、中国台湾运动心理学会理事长(黄崇儒)和副理事长(廖主民)(表1,表2)。
表1 本研究中国运动心理学家基本信息一览表Table 1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Chinese Sport Psychologists
表2 本研究国外运动心理学家基本信息一览表Table 2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Foreign Sport Psychologists
32名调查对象没有给予回复,具体原因不明。21人没有完成调查,原因包括:1)工作太忙,未能在时限内完成访谈(1人);2)认为教科书中已经存在定义,个人没有新见解(5人);3)认为自己不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无法回答相关问题(14人);4)认为自己不再开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不适合回答相关问题(1人)。进一步分析发现,14名认为自己不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运动心理学家发表过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的论文,议题包括:运动归因(6次)、运动态度(4次)、运动动机(7次)、兴奋剂(1次)、运动队心理(6次)、运动心理学史(5次)等。可见,部分运动心理学家开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但不认为自己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者。
调查情况同时表明,大部分被访者可以准确理解调查问题的含义,能够决定是否回答,这也展现了他们良好的治学态度。20名运动心理学家具体回答了相关问题,说明他们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整体情况存在关注和思考,是具有科学价值的考量。
2.2 研究方法
2.2.1 访谈
运动心理学家的专业知识、工作经历和学术思考积淀成一座座宝贵的“知识库”,凝练其中有关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术经验,将为有效认知体育社会心理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即访谈的问题是结构式的,被访者的回答是非结构式的)开展调查工作。
具体调查过程如下:2013年9月4日—12月20日,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E-mail)完成访谈工作。访谈过程如下:1)编制访谈题目“请您概括性地介绍一下您个人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认知,如:什么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如何界定体育社会心理学”;2)联系王进、姒刚彦、季力康等3名中国研究者(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熟悉国际运动心理学发展情况,在体育社会心理学领域开展过专门研究,并取得优异成果;调查人员能够与他们进行中文交流,这有利于检验初访问题的效度,并帮助研究者进行完善,为后续调查奠定基础),获得访谈许可后实施第一阶段的调查;3)根据专家意见修订访谈问题,并翻译成英文,“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 to me?In other words,what is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Can you give me an expla-nation based on your personal views?”根据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美国应用运动心理学会(AAASP)、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ASPASP)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CSSP)等组织的通讯录,向中、外70名优秀运动心理学家发出调查请求:“尊敬的XXX教授,您好!我有几个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想咨询您,不知道是否可以?”(Dear Professor(Doctor)XXX: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about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I am studying on this field.),获得许可后通过电话或邮件完成采访。
获得访谈信息后,首先将访谈录音和E-mail内容提取出来,转换成文本文件。然后,在1名英语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协助下将英文信息翻译成中文。第三,将每位被访者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提取出来,如C07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下的社会心理学问题”;EA04认为“相对于生理心理学,体育社会心理学更强调社会心理学或心理过程”。第四,标注每条定义的关键词,如C07的界定被标注的关键词包括“体育情境”和“社会心理”。访谈信息通过随机编码呈现,编码开头大写字母代表地区,其中“C”代表中国大陆、“CTW”代表中国台湾、“EA”代表欧、美地区。关键词提取工作由2名运动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和1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进行,在运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统一意见。
2.2.2 帕累托分析
帕累托分析是一种分析、查找主要因素的直观图表。将要分析的因素按主次从左向右排列作为横坐标,纵坐标为各因素所占的百分比或累计百分比。把累计百分比分成3类:0%~80%为主要因素,80%~90%为次要因素,90%~100%为一般因素。本研究采用帕累托分析法统计运动心理学家提及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词频和百分比,以明确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次要研究对象和一般研究对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2012)对“定义”的解释是,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20位受访专家基于各自的学术经验,给出了相应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定义。根据这些定义的核心意思,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即模糊化定义和具体化定义。
12名受访专家的模糊化定义从4个方面参照了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图1),分别是体育情境下的社会心理问题(C01、C02、C05、C07和 CTW04)、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嫁接为体育社会心理学定义(C09、CTW03和EA03)、用社会心理学理论阐释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C06、CTWO1和EA01)和相对于生理心理学的定义(EA04)。
图1 本研究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模糊化定义示意图Figure 1. The Abstract Definitions of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 from 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 Psychologists
8名受访专家的具体化定义强调了体育社会心理学4个核心特征(图2),分别是体育活动中的交互作用(CTW02、EA02、EA06和 EA07)、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C03和C04)、体育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C08)和体育情境下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EA05)。
图2 本研究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化定义示意图Figure 2. The Clear Definitions of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 from 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 Psychologists
目前,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水平不能等同于社会心理学。它主要关注体育活动中的交互作用、人际关系、体育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政治、国际冲突、疾病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运动心理学家的重视(Taylor、Peplau和Sears,2004)。所以,简单“嫁接”社会心理学定义无形中虚张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内涵。借用社会心理学定义不利于有效认知现阶段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它应该有符合自身特征的定义。
3.2 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知
学科性质是在学科分类基础上对某一学科基本形态与本质特点的界定(米靖,2012)。根据张力为和毛志雄(2003)、Woods(2011)对运动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的介绍,对20名运动心理学家建议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定义的学科性质进行归纳,发现12名运动心理学家持心理学倾向,8名运动心理学家持社会学倾向(图3)。
图3 本研究20名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判断示意图Figure 3. The 20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 Psychologists’Opinions of the Discipline Na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源深受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影响,其6种主要理论中的4种(心理动力学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来自心理学研究取向,2种(符号交互理论和社会交互理论)来自社会学研究取向(王恩界,2008)。所以,心理学部分主要关注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社会学部分主要关注他人影响、人际关系、交互作用和社会影响。应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看待体育社会心理学,这是一个同时具有心理学和社会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3.3 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认知
独立的研究内容是一门学科存在的主要依据,也是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刘一民和曹莉,2008)。本研究调查了17名运动心理学家(中国11名,欧、美6名),列出他们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的内容。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相关内容的涵义进行归纳,总共提取125个关键词,包括58种主题。提及次数最多的10个主题是团队凝聚力(10次)、观众效应(8次)、教练员—运动员关系(7次)、教练员领导行为(7次)、运动动机(6次)、团队动力(5次)、自我概念(4次)、动机氛围(4次)、归因(4次)和攻击与暴力(4次)。
表3 本研究中、外运动心理学家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主题一览表Table 3 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 Psychologists Suggested the Research Items of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
根据社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理论,将58种研究主题归纳为8类,即团体动力学(包括运动动机、动机氛围、人际关系、团队凝聚力、领导、团队动力、观众和主场效应、社会支持)、社会认知(包括归因、态度、自我、知觉、观念)、社会行为(包括攻击与暴力、滥用药物、运动参与行为、文化学习、运动员职业生涯转换、沟通)、社会心理现象(运动热情、执教心理、社会关系、表象和社会解释)、体育文化心理学、体育道德、社会因素对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和社会心理影响。
将每类研究主题被提及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进行帕累托分析,结果显示,累积百分比为0%~80%的研究内容是团体动力学和社会认知,它们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累积百分比为80%~90%的研究内容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现象,它们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次要研究内容;累积百分比为90%~100%的研究内容是体育文化心理学、体育道德、社会因素对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和社会心理影响,它们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研究内容(图4)。
部分被访专家注意到体育社会心理学探讨了一些有意义的新问题,如队友关系(CTW02)、朋辈影响(C09)、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转换(C04)、父母教养效应(EA06)、文化差异效应(EA06)等。可见,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心理学是哺育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知识源泉,体育社会心理学可以参照这些学科和自身发展情况扩展自己的研究内容。
图4 本研究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认知的帕累托分析示意图Figure 4. Pareto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 Psychologists’Cogni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
4 讨论
4.1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体育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学与体育科学的交叉学科,难以逃脱社会心理学的母系约束,但体育社会心理学受自身生长环境的影响,已经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论题,如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体育道德、主场效应、运动员职业转换等。社会心理学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长期影响显然约束了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认知。所以,借用社会心理学定义成为研究者们界定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形式。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分两类:一类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科学;另一类认为,社会心理学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乐国安,2008)。这些特征得到了中、外运动心理学家的认同。因此,从交互作用、人际关系、行为等方面对体育社会心理学进行界定。
由于社会心理学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任务的差异,“嫁接”社会心理学概念显然难以有效认知现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因为,体育社会心理学不仅要检验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情境中的适用性,还需要从体育情境中发掘自有理论和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从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看,可以将其定义为:研究体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行为和体育文化心理问题。从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看,可以将其定义为:研究体育情境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运动行为与社会心理氛围的交互作用、体育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心理过程、体育情境中的社会行为特征和体育文化心理问题。
4.2 二元视角下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和心理学关系密切,这种关系注定体育社会心理学同时兼备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特征,更具体的讲,应该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性质的研究议题共同构筑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因此,需要以体育领域为前提的背景下,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二元视角认知体育社会心理学。
首先,现代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单一学科视角都很难充分考量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本质。所以,要从多角度认知体育社会心理学,它应该包括社会心理学中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内容、运动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性质的部分、体育社会学中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这种学科交叉的情况在社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中经常存在,例如,体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心理学都研究体育暴力;运动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心理学都研究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社会心理学都研究主场效应。虽然这些议题同时存在于不同学科,但共同被体育社会心理学收纳,所以,应从交叉学科的角度思考体育社会心理学。
其次,文献中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属性存在3种观点:1)Bouet(1970)认为,社会心理性(socio-psychological)是体育运动的最深层次特征之一,所以,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2)Richardson(1972)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从体育社会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个子学科。3)Carron(1980)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运动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性质的内容。可见,社会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和运动心理学均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母学科。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表现: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现象、运动团队中的心理现象、运动与心理发展、体育活动中的社会认知、体育文化心理。所以,体育社会心理学是将社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学中的相关内容集合成一个新的二级学科,可见,这门学科同时具备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4.3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Jowett和Lavallee(2007)认为,了解体育社会心理学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它研究什么。从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看,早期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来自社会心理学家的工作,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促进效应(Triplett,1898)、体育运动与人的社会化过程(Patrick,1903)、观众与大学生运动员的竞赛表现(Howard,1912)等。随后,体育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社会心理学价值(Martens,1970),如Pennsylvania State College的体育教育教授Davis(1934)发现,高中运动员的学业成绩受他们与教师、教练员人际关系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期,运动心理学界兴起社会心理学研究,检验 了 社 会 促 进 理 论 (Martens,1970)、群 体 效 应 (Kuhn,1970)、成就动机(Healey和 Landers,1973)、归因(Iso-Ahola,1975)等多个社会心理学理论在体育情境中的适用性(Landers,1995)。20世纪70年代后期,体育社会学界开始调查体育活动中的不良行为、攻击和暴力、观众和球迷行为、社会满意度、社会化等问题(Luschen,1980),这些内容已经成为现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即体育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因素对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Carron,1980)。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活动中的领导问题得到重视,并成为现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核心议题(Cratty,1981;Anshel,1997;张力为和任未多,2000)。进入21世纪,研究者们开始探讨体育活动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如Weinbergh和Gould(2003)介绍了运动与儿童心理发展、个性发展与运动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化心理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近期才由Jowett和Lavallee(2007)、王进(2013)进行了系统报道。
综上所述,文献中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介绍包括体育活动中的社会行为(博彩、不良行为、骚乱、群体行为、攻击、暴力、锻炼行为、领导行为、职业转换等)、体育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观众效应、主场效应、动机、关系、沟通、竞争与合作、社会支持、情感、道德、激情、兴趣、归因、角色、社会化)、运动团队(团队凝聚力、团队动力、团队合作、团队过程)、运动与心理发展(运动与儿童心理发展、个性发展与运动人格、锻炼和身体自我)、体育活动中的社会认知和体育文化心理(体育文化心理、跨文化问题、人种分布学心理研究)。
结合中、外运动心理学家的建议,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该包括体育情境中的团体动力学、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影响、社会因素对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体育文化心理学和体育道德等8个类别,主要来自社会心理学中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内容、运动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性质的部分、体育社会学中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文化心理学中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议题4个方面。
5 小结
1.社会心理学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很深,大部分运动心理学家依然习惯借用社会心理学定义来界定体育社会心理学,但体育社会心理学目前的研究任务和发展水平显然不等同于社会心理学,“嫁接”社会心理学定义将无形中扩大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内涵。根据本研究发现,广义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体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行为和体育文化心理问题;狭义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体育情境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运动行为与社会心理氛围的交互作用、体育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心理过程、体育情境中的社会行为特征和体育文化心理问题。体育社会心理学不仅要检验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情境中的适用性,还需要从体育情境中发掘自有的理论和方法。
2.由于体育社会心理学天生的学科属性,应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二元视角认知体育社会心理学,因为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性质,前者关注行为和关系,后者关注心理和文化现象。尽管社会心理学彰显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特征,但这门学科还涉及运动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的相关内容,所以,它不能被简单的视作社会心理学的子学科,而是社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学交叉成的一个新学科,因此,这门学科同时具备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3.大部分中、外运动心理学家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学现象、人际关系和他人影响,他们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认知可以归纳为体育情境中的团体动力学、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现象、体育文化心理学、体育道德、社会因素对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影响等8种类别58个主题,其中,团体动力学和社会认知是主要研究领域。从现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征看,主要由社会心理学中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内容、运动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性质的部分、体育社会学中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文化心理学中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议题4部分构成。
[1]刘一民,曹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论特征——体育人文社会学元问题研究之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4):18-22.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米靖.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J].体育与科学,2012,33(5):104-107.
[4]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4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苏庆福.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王恩界.中国社会心理学源脉与走向[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7]王进.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从理论到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8]俞国良,沈卓卿,韦庆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枢纽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09(3).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0]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BRAWLEY L R.The interface between social and sport psychology[J].Sport Psych,1995,9(4):469 -497.
[12]BOUET M A.Aspects de la psychologie sociale du sport[J].Int J Sport Psychol,1970,1(2):105-116.
[13]CARRON A U.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M].Ithaca:Mouvement Publications,1980.
[14]DOROS G A.Sportmozgalom farsadalmi lelektana[J].Testneveles,1932,5(8-10):607-668.
[15]DAVIS E C,COOPER J A.Athletic ability and scholarship:a résuméof studies comparing scholarship abilities of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J].Res Q Am Physical Edu Association,1934,5(4):68-78.
[16]FOON A E.Reconstruct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an examination of issues[J].J Sport Behavior,1987,10(4):223-230.
[17]GILL D.Social psychology and sport psychology:two peas in a pod?[J].J Sport Exe Psychol,1988,10(1):3.
[18]GOULD D,PICK S.Sport psychology:the griffith era,1920—1940[J].Sport Psych,1995,9(4):391-405.
[19]GREEN C D,BENJAMIN L T.Psychology Gets in the Game Sport,Mind,and Behavior,1880—1960[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9.
[20]HEALEY T R,LANDERS D M.Effect of need achievement and task difficulty on competitive and noncompetitive motor performance[J].J Motor Behavior,1973,5(2):121-128.
[21]HOWARD G E.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spectator[J].Am J Sociology,1912,18(1):33-50.
[22]HENDRY L B.Social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the body,social interaction and meaningapossible conceptual framework[C].Int Congress on Physical Activity Sci[J].Quebec City,1976,(2):583-604.
[23]ISO-AHOLA S.A test of the atributional theory of success and failure with Little League baseball Players[A].In Salmela J,Bard C,Desharnais R,et al.Mouvement[M].Oltawa:Association des Professionnels de l'Activite Physique du Quebec,1975.
[24]JOWETT S,LAVALLEE D.Social Psychology in Sport[M].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7.
[25]KORNSPAN A S.Fundamental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9.
[26]KUHN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27]LANDERS D M.Whatever happened to theory testing in sport psychology?[J].J Sport Psychol,1983,(5):135-151.
[28]LANDERS D M..Sport psychology:the formative years,1950—1980[J].Sport Psych,1995,9(9):406-417.
[29]LUSCHEN G.Sociology of sport:development,present state,and prospects[J].Annual Rev Sociology,1980,(6):315-347.
[30]MARTENS R A.Social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J].Quest,1970,14(1):8-17.
[31]MARTENS R A.Social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Activity[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5.
[32]OGDEN T H.On three forms of thinking:magical thinking,dream thinking,and transformative thinking[J].Psychoanal Q.,2010,79(2):317-347.
[33]PATRICK W.The Psychology of football[J].Am J Psychol,1903,14(3-4):104-117.
[34]RICHARDSON H.A new discipline: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J].Contemporary Edu,1972,44(1):24-25.
[35]RYBA T V,STAMBULOVAB N B,WRISBERGA C A.The russian origins of sport psychology:a translation of an early work of A.C.Puni[J].J Appl Sport Psych,2005,17(1):157-169.
[36]ROGERS W.Social Psychology:Experimental and Critical Approaches[M].New York:McGraw-Hill International,2003.
[37]STOLZATHLETIC H R.Competition for high school boys[J].Am Phys Edu Rev,1921,26(2):64-66.
[38]TRIPLETT N.The dynamogenic factors in pacemaking and competition[J].Am J Psychol,1898,9(4):507-533.
[39]MORRIS T.Foreword 3[A].王进.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从理论到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0]TAYLOR S E,PEPLAU L A,SEAN D O.社会心理学(第十版)[M].谢晓非,谢冬梅,张怡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1]WOODS R B.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M].田慧,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