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墓葬文明探析
2015-05-22黄明辉
黄明辉
摘 要:古埃及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其宗教崇拜内容极为繁杂,而有关生死的讨论一直是其信仰的核心。宗教的最初起源是人们对生的渴望与死的恐惧,正是人们认识到生死有别,墓葬仪式等才出现。古埃及人畏惧死亡,相信来世的存在能使他们摆脱这种恐惧感。为了达到永生的目的,古埃及人在对死者躯体的保存和丧葬习俗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非常讲究的程序。
关键词:埃及;来世信仰;木乃伊;金字塔;墓葬文明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濒临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尼罗河流经埃及大部分地区,使其水量充沛,土地肥沃,这使得埃及成为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古埃及人在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里生活,也因此孕育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
古埃及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与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分不开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宗教是古代埃及社会文明与发展的重要根源,在古埃及社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埃及人是一个笃信多神崇拜与信仰的民族,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全部被根植于远古的史前时代的宗教信仰所渗透。古埃及人认为,法老是戴王冠的人间之神,能与神交流、与人沟通,是拥有神权的统治者,其行为体现神的意志,执行神的命令,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除此之外,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斥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从圣甲虫护身符到夏勃悌(shabtis)塑像,从铭文石刻到纸草文献,从金字塔到神庙建筑,都反映出古埃及人信仰神灵。
木乃伊和金字塔无疑是古埃及文明最为重要的象征,这两者都和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事实上,在古埃及文明留下来的所有记录中,“死后的生命”都是重要的主题。古埃及人对来世的信仰和相关的丧葬习俗,至少在距今大约六千多年前就已经在上埃及的巴达里(Badari)遗址中出现。1来世观贯穿于古埃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古埃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观察与了解古埃及社会的一把钥匙。
古埃及人笃信来世,古王国早期,来世为法老专有,普通人获得永生的唯一机会是对王室效忠。为此,把陵墓设在王陵附近是最大的恩赐,哪怕只是在那儿立一块墓碑也是平生一大幸事。正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3年—前420年)所言:“他们(古埃及人)在宗教上是极其虔诚的,超越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2
古埃及人的生死二元观影响了其丧葬仪式,他们在尸体埋葬的具体实践中,导致了对死后之身体的重要性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埃及人的木乃伊制作产生。古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助长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期许。尼罗河年复一年的泛滥和消退与植物的繁茂和凋零、太阳的日升和日落相对应,于是古埃及人产生一种观念:世界是周而复始的,万物由死复生,人也是如此。为了准备来世的复活,必须保存尸体完好。而这一丧葬仪式可能得自于史前时期被葬于尼罗河西岸沙漠表面的尸体由于风化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干尸。随着墓葬建筑的发展,尸体不再直接接触沙土,古埃及人逐渐实现了对尸体的脱水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木乃伊制作工艺得到快速的演变,并最终成熟。古王国时期,木乃伊制作取得重大的进步,这可能是由于该时期墓葬建筑的日臻成熟。
木乃伊制作不是仅保留死者的身体,而是实现死者的身体在来世的完美呈现。古埃及人认为被摘除的内脏器官,能够在来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木乃伊制作时,如肝、肺、肠、胃被单独摘除木乃伊化。3但是他们认为心脏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器官,一个人死后如果没有心脏,那么就不能再生和复活。所以,他们在木乃伊制作中保留了心脏,希望死后能够获得再生和复活的能力。内脏被摘除后,尸体中放入天然泡碱中进行脱水。脱水时间不能超过70天。制作木乃伊的过程,其实就是脱水的过程。切开尸体(侧腹切口)、取出内脏,接着把它们依次放进四个卡诺匹斯罐中(Canopic Jars,因与卡诺匹斯时期的艺术风格相似而得名)。四个罐的盖子各不相同,分别代表着荷鲁斯的四子:依姆塞提(Imset)守护盛放肝的人形罐盖,哈皮(Hapi)守护盛放肺的狒狒形罐盖,杜瓦姆太夫(Duamutef)守护盛放胃的豺狼形罐盖,凯伯塞努夫(Qubehsenuf)守护盛放肠子的隼鹰形罐盖。空腔用香料等清理干净,用泡碱除去水分,完成这些需
40天。
腐烂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又是在水中繁殖的,而人身体的百分之七十是由水分构成,所以身体容易为细菌的滋生提供场所。于是脱水的尸体被防腐师从泡碱中取出进行清洗处理,使死者在来世获得洁净。这一洁净仪式对死去的国王意义重大:像奥西里斯一样在来世复活。清洗完毕后,尸体被涂以香料进行防腐处理,被使用亚麻布进行包裹。在一层层包裹木乃伊时,会放进许多护身符。护身符的作用有两点:护身符上边刻有《亡灵书》的片段,许多咒语能够保佑死者避开邪恶的力量而前往来世;保佑死者顺利达到永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念诵咒语,每包裹一个部位念诵一段,到第52天时结束,第68天至第70天入棺。包裹好的木乃伊在安葬前须经“开口仪式”,目的是使死者复活。古埃及人对来世信仰的细致入微程度,在这一丧葬仪式上可见一斑。一位祭司把装有木乃伊的棺材抬起,另一位祭司手握一种奇特的工具在木乃伊的嘴上碰一下,口中念着咒语,以此来表明死者在来世可以开口吃饭、说话等。金字塔铭文中出现了有关“开口仪式”的大致经过:献祭、熏香、洗嘴。在古王国时期的官员墓室中发现了进行“开口仪式”所使用的物品,4这表明贵族死后要经历木乃伊仪式化。对于注重实际并且偏重于形象思维的古埃及人来说,没有躯体的来世只是灵魂漫无目的的游动,而没有饮食的来世生活无异于真正的死亡。
开口仪式进行完毕,死者的家人摆上一桌伴有歌舞的酒宴让死者“享受”一切。下葬的日期随之而来,木乃伊入棺后放在一个木撬上,装着内脏的卡诺匹斯罐放在第二个木撬上,人们扛着随葬品紧跟其后,行进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职业哀悼者,她们时而抓起泥土在头上、身上乱抹,时而捶胸哭泣,以表达悲伤,这一行人渡河来到尼罗河西岸的墓地,与祭司会合。随后死者被缓缓放入墓室之中,一位扮成托特神的祭司清扫地面、擦去所有的脚印和接触到木乃伊的东西,包括防腐材料都要收集在一起,在墓室不远处进行掩埋,葬礼才算完成。
中王国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古王国时期的木乃伊制作工艺。伴随着木乃伊制作技术的发展,木乃伊面具在这一时期也逐渐盛行。木乃伊面具的使用与“巴”的关系密不可分,主要是为了确保死者的灵魂“巴”能够准确识别出死者的尸体并与之结合。中王国时期的丧葬文献中出现的灵魂“巴”,折射出古埃及人在来世民主化的背景下,其来世观念更加平民化。
木乃伊制作在新王国时期达到完善。演变的来世观念促进了木乃伊制作的细微化和木乃伊面具的精致化。黄金面具的使用对木乃伊起到了很关键的保护作用。黄金面具涵盖了太阳神拉与冥界之神奥西里斯相融的内容:“(黄金面具的外形)暗示着奥西里斯的身体,而其金色的表面所反映的启示意义是太阳的光线。”5死者的尸体在外形与本质上都显示出拉神与奥西里斯神崇拜的融合。
仪式化之后的木乃伊就可以被葬于墓室之中。古埃及人希望通过制作木乃伊的方式,把生命的延续与永久的居所相结合,共筑一个永恒的来世。为实现这一愿望,他们选择了当地产量极为丰富、经久耐用的石材。埃及幸存的古代建筑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墓葬和神庙,这足以说明古埃及人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古王国时期多数王陵是以金字塔为主的复合式建筑群。金字塔王陵在外观上体现着国王死后的特权化观念,在内部里配合金字塔建筑构造反映出国王死后的天国之旅。而贵族的专属墓葬是马斯塔巴(Mastaba),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马斯塔巴是一种长方形平顶斜坡墓,阿拉伯语意为“长凳”,因类似阿拉伯人院落中供人闲聊之用的平台低凳而得名。地上部分表现的是死者在人世间的日常生活,往往配以墙壁图画,详尽描述死者生前的职业、地位和播种、收获等生产活动;地下部分是死者的埋葬之地。古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是第3王朝初左塞尔(Djoser)修建的“阶梯金字塔”,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建筑师伊姆荷太普(Imhotep)。这是一座由六级高低不等的马斯塔巴堆叠起来的陵墓,外观呈金字塔形,故称为“阶梯金字塔”,开创了古代埃及建筑艺术史上金字塔形陵墓的先河。金字塔建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其中离不开第4王朝的创建者斯涅弗鲁(Sneferu)继位之后大胆的开拓与创新。斯涅弗鲁在萨卡拉南两公里的达赫舒尔建造的“弯曲金字塔”,由于建造之初底角按54°31'的倾斜度,而后发现坡度太陡,在过半的位置将其更改为43°21',结果外形弯曲,塔身下部比上部更为陡峭。古王国时期是金字塔建造的鼎盛期。现今位于开罗市郊的吉萨三大金字塔是其中的代表。吉萨金字塔是一个建筑群,其入口在北边,包括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考拉金字塔等。胡夫金字塔被誉为“大金字塔”,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原来的高度是146米,随着岁月的洗礼,受雨水等侵蚀作用,顶尖部分不复存在,现仅有137米。它的东侧是狮身人面像,希腊人冠名“斯芬克斯巨像”。这三座金字塔中,孟考拉的规模最小,内部构造也最为简单。古王国没落之后的第一中间期,埃及处于风雨飘摇的情形之下,金字塔的建造也随之中断半个多世纪。到第11王朝时,尼罗河河畔再度建起金字塔,但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到新王国时期,盗墓者铤而走险,攫取金字塔的财富,法老们感觉金字塔并不能保护他们死后的安全,自第18王朝开始凿岩为墓,因隐蔽在首都底比斯附近尼罗河西岸的深山峡谷里,故名“帝王谷”。
与墓葬建筑有着重要联系的是棺。棺的宗教意义体现在其放置位置上。古王国时期,国王和贵族的棺都是棺顶朝北、棺脚朝南,而木乃伊位于棺内左侧,即靠近西侧,木乃伊面部朝东,流露着死者渴望再生的来世观念,同时折射出古埃及人所持有的西方属于死者的认识观念。埃及学者认为,古埃及人将死者装进木棺这一习俗,可以被看作是死者返回到了母亲的子宫中。6古王国时期,国王选用石棺,而贵族选用木棺,这也体现出国王在来世生活中所享受的特权。棺的材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木乃伊的保存完好与否,从而影响死者在来世的生活。在古王国时期的某些原文中,石棺的箱子与“mwt”(母亲)一词有关,并且显而易见的是,放置在石棺或棺内的木乃伊,象征性地等同于一个小孩存在于天空女神的子宫内,这种观念就是把死者放进可能再生的一个位置中。7从墓室建筑、丧葬仪式等方面可以看出,古王国时期国王与贵族由于死后去向上的不同,造成了在来世生活中所享受的待遇的等级差异。中王国时期贵族开始建造石窟墓,其设计反映出贵族追逐太阳东升西落而获得永恒的来世的想法,而与古王国时期不同的是,该时期的墓室出现了放置死者“卡”的雕像的假门。人形棺在第12王朝初开始在非王室贵族的墓葬中流行。8早期的人形棺作为死者的化身,以实现死者在来世的永恒肖像,其功能与木乃伊面具相同,以便死者返回墓地时能够准确找寻。
死者所需的来世准备,从浅层次上而言,是基于物质基础的墓葬建筑、丧葬仪式等,而死者生前的道德品质也不可或缺。古王国时期起,道德因素就与来世观念相结合,尤其是国王和贵族在其墓室自传体铭文中记述其生前的美好品行,如乌纳斯金字塔文中多处出现对道德规范的宣扬。9死者生前的品行是能否永生的决定性条件。随着古埃及人来世观念的变迁,奥西里斯审判观念在中王国时期开始发展,到新王国时期逐步完善化,死者只有通过了奥西里斯审判,才能获得在来世中永生的资格。因此,死者生前多做善事、多积德行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死后来世获得复活是非常关键的。
由于古埃及人对永恒来世的执着追求,使得木乃伊和金字塔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他们通过制作木乃伊而把干燥的沙漠留给死者,通过建造陵墓而把适合复活的尼罗河河畔留给死者,古埃及文明因此被称为死亡文明、墓葬文明。
参考文献
[1]B. Curran, The Egyptian Renaissance: The Afterlife of Ancient Egypt in Early Modern Ital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p. 16.
[2]E. Teeter, Religion and Ritual in Ancient Egyp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3.
[3]B.E. Shafer, Religion in Ancient Egypt: Gods, Myths and Personal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1991, p. 49.
[4]J.H. Taylor, Death and the Afterlife in Ancient Egypt,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1, p. 191.
[5]Bojana Mojsov, Osiris: Death and Afterlife of a God, Malden an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p. 86.
[6]Lucy Goodison and Christine Morris, Ancient Goddesses,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8, p. 103.
[7]J.H. Taylor, Death and the Afterlife in Ancient Egypt,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1, p. 215.
[8]J.H. Taylor, Death and the Afterlife in Ancient Egypt,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1, p. 223.
[9]J.P. Allen (trans.),The Ancient Egyptian Pyramid Texts, London: Brill, 2005, p. 159, p.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