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山广南八宝壮族民俗中的环境意识

2015-05-22蔡世保

卷宗 2015年2期
关键词:壮族民俗意识

摘 要:民俗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被本民族所接受传承的反映本民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情感、信仰等的民间文化。被传承后往往又成为本民族的文化核心。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可以了解到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本文主要通过对八宝的民俗来解读村民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壮族;民俗;环境;意识

1 引言

八宝地处东经105。19'~105。36',北纬23。36'~23。54',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1100~1300之间,年平均气温17。C,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335天以上,年平均日照1865小时,国土面积609平方千米。八宝有大小河流25条,八宝河从河美湖出水,由南向北缓缓流过,河水清澈透明。特别是从河野乘船至八甲一段,长6.5公里,山水相依、村寨农舍, 寨中多铺石板,均有风景林,壮乡多水,河道上建筑的风雨桥玲珑别致,形成环境幽雅、民族风情浓郁的壮乡格调,为国内外游客、环保专家、建筑界所瞩目。八宝的也因此被誉为“高原壮乡小桂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八宝山水胜桂林”的美称。八宝的山水养育了八宝人民,也孕育了八宝的文化。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了特有的民俗,民俗一经产生又反过来影响着环境。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民俗进行分析,从壮族的民俗来看壮族的环境意识。

2 八宝的民间信仰体系

2.1 麽教信仰

在八宝壮族民间信仰里边有这么一群体,每当壮族人民有事,无论大小事(大到村里边的老人不在了,找他们去看上山的日子,诵经超度;小到出门看日子)都会找这一群体。这一群体在壮族居住区地位比较特殊,他们是壮族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又是壮族宗教信仰的施道者,他们可以成家立业,平时务农,有法事活动时是麽公,无事就是个农民。他们用语言或者仪式告知壮族人民人要和自然、社会甚至灵界和平相处。在他们的经典《麽经布洛陀》中这么说:古老的时候,天地没有分家,天和地相盖,形成一块矗立的大石头,后来是两只蜾蜂和蜣螂用锋利的牙齿咬了三年七载,把大石头咬裂,一半升上去成为装雷公的天,一半沉到下面成为装蛟龙的地,从此才开天立地,才有了四季阴阳。而天地形成后,上界、中界、下界分别由雷王、布洛陀、龙王统治,而他们三人都是石头中出来的,代表人类的布洛陀和代表自然神灵的龙王和雷王本是一家,神按照他们的意志和智慧来安排神界和人界的各项事务,暗喻了人和自然同出一源的亲密关系。这就形成了壮族民族意识万物有灵,万物平等,人和万物的祖先都是一家。对待万物就要像对待自己的祖先一样。只有善待了祖先,祖先才会保佑自己。

2.2 水崇拜

水是壮族最好的朋友,壮族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水。在整个壮族人的一生中水无处不见,可以说壮族从出生时开始到死亡都有不同含义的水出现。壮族在生小孩之前,在门前放一瓶水,一双筷子放到水瓶中。如果有孕妇进家的话,必须端一碗水给生小孩之人意思是给孕妇不断奶水;壮族有人死了要离开了这个世界还要让孝男在麽公的带领下去取水。壮族是一个居住在水边以稻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的民族整天和水打交道,所以水被壮族先民贯上了神秘的文化意义。在壮族创世女神妹六甲《生仔》的神话这样描述:有一天,布洛陀和图额在海里游水,他远远望见妹六甲呆呆地站在山顶上,……布洛陀含上一口水,对着妹六甲喷过去。那水喷成一条线,不偏不歪,正好喷对妹六甲的肚膝眼。妹六甲回到家后,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九个月之后,生下一窝仔,共有十二个,十二个仔女长大后,妹六甲让他们叫布洛陀为爸。他(布洛陀)去找妹六甲,问道:“这些人为什么喊我爸呢?”妹六甲回答说:“你忘记啦?那天你从海里喷来一口水,是那口水使我怀孕,才生下这帮仔的。水是你喷的,所以他们就叫你爸。”在这里水成了媒介,成了生命力的化身。

在八宝壮族的祭祀仪式中有一家禽是必备的——鸭子。在壮族意识中祭祀用鸭子目的是希望鸭子的灵魂背着后人的祭祀用品给祖先。人刚去世时用鸭子作为祭祀品壮族意识里是希望鸭子把这刚去世的灵魂背着渡河找到自己祖先灵魂群居地,壮族人民因为日常就生活在水边,所以认为祖先是灵魂也应该住在水边。壮族居民祭祀中光杀鸡是没有用,因为鸡不会浮水,鸡的灵魂找不到祖先灵魂,只有鸭子才能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这也是常年和水居住的民族所特有是民俗习惯。也是水崇拜的产物。

在八宝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是壮族祭龙神的日子,这一天,每家出动一个人,带着半斤米,一些蔬菜和一瓶米酒。每家人出资5-20元,买1头猪,4只公鸡,4只鸭。来到村头的龙庙或者就到土地庙由村长或者轮到今年主持的那家人开始主持祭龙仪式。口里祈祷龙王保佑今年风调雨顺。

2.3 树崇拜

树崇拜由来已久,是原始人类的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的产物。作为和人类息息相关的植物,人类从它身上得到很多利益,从它长久的生命力,给人们启示。久而久之,人们认为树是有灵魂的,人就跪拜在大树下了。

在八宝壮族心中都有这么一个意识,有树的才会有水,有水才能种田,有了粮食才能维持生命,壮族人类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对于稻作为主的壮族来说,树对壮族人民的作用要比别的民族要明显得多。

八宝的壮族村寨,要么在村头或者村尾都会有一片或者几棵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林”,当地人俗称的龙树。这片龙树严禁砍伐、放牧和入内扫叶积肥、扔污物、置葬,不准在附近发生两性关系及说亵渎神的话,若有人畜惊动龙树。是要受到处罚的。在八宝河野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户人家建房还差一棵樑。但是远近的树林都没有合适的树可以作樑的,最后主意打到砍龙树上。这人半夜趁人们睡着的时候把村子里的龙树砍会家当樑,结果是这人死于意外,当地壮族老百姓说这是这个人得罪了龙,最后受到了惩罚。这故事告诉壮族人龙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3 八宝的生活习俗

3.1 花米饭

花米饭是八宝壮族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其实也就是壮族老百姓用山上的植物把糯米饭染成不同的颜色。七彩糯米饭,顾名思义有七种颜色做成糯米饭,色彩一般有红、紫、黑、蓝、黄、绿、靛七种。用来做这种饭食的米都是族人从新收下来的米中挑选出的精品糯米。到每年祭拜山神水神的时候族人就会上山采集当地的集中绿色植物,把这些植物的根、茎、花、叶分别捣碎,提取出红、黄、蓝三种色素,再用这三色调出黑、紫两色,作为“染花饭”的颜料。通过“黄米饭花”的植物花籽可以提取出黄色色素;将麦秆草焚烧后用水浸泡得到的灰渣可以制成所需的黑色;而通过枫香树的叶汁可以制成粉酱色。所有的染色用都是壮族百姓自己采摘的。花糯米饭因为做工比较复杂,所以都用于重大的祭祀活动或者要是有重要的贵宾来了才会做。

在八宝把糯米做成礼品是最为盛行的一种民俗,比如粽粑,油炸粑、哒连吧等等都是逢年过节必须送的礼品。在八宝壮族当中还流传做这么一个习俗,如果儿女亲家来了,你不做点糯食出来,表示你看不起儿女亲家。最简单最仓促也都要煮一锅糯饭。

3.2 住宅

壮族是以稻作为主的一个民族,这样的生产方式必然就限定了壮族的居住环境。在古代壮族人民一般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坡地作为聚落点定居。因为依水而居方便壮族人民水稻种植,依山给人与后盾,而且山上有树可以供人建筑所需。而且因为怕靠水太近潮气太重,壮族人民选择了杆栏式建筑,下面是牛羊猪居住,上面是人居住,这样方便人们看管牛羊,人也不容易得风湿。

随着社会的进步,壮族人口的增加人们慢慢受到汉族建筑的影响,人们选择建筑房子的地方走向坝子。方便从外面运建筑材料进来。建筑模式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杆栏式建筑。都使用了外面比较流行的建筑风格。

4 八宝民俗中的环境意识体现

4.1 跪拜在自然面前

在八宝,人们信奉的神灵中大多数是以山、水、树木等自然物体作为神明的代表。八宝的壮族先民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人和树、水等自然物同时碰到自然灾害,人表现的比较脆弱,但是自然万物展现出了无比顽强的生命力,用民间的话来说命硬;另外人们常常需要和自然万物寻求食物等帮助,如果人们温柔的对待万物,万物就会给予一定的满足,但是当人们过分的向自然索取时,自然就用愤怒的自然灾害对待人们。人们用就像哄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一样对待自然。希望用跪拜以及丰富的祭祀用品来哄鬼神开心。故此不管是喜事还是丧事都要提前祭拜山神水神,希望他们能够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少一些水灾旱灾;祭土地庙是对丰收的希望。

4.2 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

在八宝壮族的信仰中,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恐惧外就是希望自然给予人们帮助。所以八宝除了保护好自然的同时学会了如何在自然中获取一定利益而不被自然神灵给予处罚。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八宝充分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想着怎么在自然中获取经济利益。八宝正在学会从大自然那里获取最大的利益。从水出发,开始在保护中寻求利益。八宝把壮观的三腊瀑布开发为旅游景区;每年依靠八宝河搞一次重大的河灯节;依靠水资源弄原生态养职业;利用八宝的民俗,把八宝粽粑开发为地方特产。

4.3 人与自然和谐

随着社会当中人们因为不断的打破自然链,过渡开发自然导致了被自然处罚如过渡干旱,泥石流,沙尘暴,雾霾等等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时八宝山水相依、村寨农舍, 寨中多铺石板,均有风景林,壮乡多水,河道上建筑的风雨桥玲珑别致,形成环境幽雅、民族风情浓郁的壮乡格调,为国内外游客、环保专家、建筑界所瞩目。八宝的也因此被誉为“高原壮乡小桂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八宝山水胜桂林”的美称。给予了世人与震撼。这些结果的出现是因为壮族先民早就知道人一定要和自然搞好关系。所以才有麽教经典中说人和自然是一家。

5 结语

总而言之,八宝当地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都是自古以来人们和自然环境共同相处之下的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种克服也是一种妥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了他们充满了自然意识的民俗习惯。本文从八宝祭石祭水等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习俗开始探讨,主要是揭示当地居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已经深入到文化习俗中的理念,似乎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已经成为了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信仰。

参考文献

[1]张唯一.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环境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1,06:200.

[2]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苏宝梅.我的和谐伦理观[J].济南大学学报,2003,(3).

[4]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C].天津:天津出版社,1988.

[5]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壮族卷[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

[6]欧阳若修,等.壮族文学史(第1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7]方一中.左江岩画的探讨[J].广西文物,1986,(02).

[8]覃彩銮.试论壮族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J].学术论坛,1999,(06).

作者简介

蔡世保(1978-),男,云南文山,彝族,现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民族资源,开发与利用。

猜你喜欢

壮族民俗意识
冬季民俗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