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影响下的三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2015-05-22张哲刘男黄伟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舆情

张哲+++刘男+++黄伟

摘要: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载体,是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参与评论的平台。在网络高度发展的21世纪,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主体。网络上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以及一些热点问题都会成为大学生广泛讨论和关注的焦点,最终,所有讨论的焦点成为一个特定的焦点,这就是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多样化,为大学生表达思想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舆情 三观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3-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娱乐,人们都离不开网络,尤其是大学生。

1 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功能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种媒体,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参与到信息评论之中,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开放、民主。它使每个公民都有发表意见、看法和建议的自由。高校网络空间是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评论、进行交流的平台。

网络舆情具有表达自由性和直接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网络信息拥有丰富的资源,每一个网民都具有发布信息的自由,也有选择接受信息的自由,还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的自由,这些特点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无法企及的。

高校网络舆情还有表达的内隐性和非理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由于使用的是网名,其身份、性别和职业都具有隐匿性,可以表达真正的内心。还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与远在天涯的人进行交流,使交流更广泛。

因为网络具有信息丰富、传播快捷的特点,突发事件往往在几小时之内就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网络上的舆情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大到国际事件,小到生活中的事件,都能在网络上被人关注和讨论。

网络舆情的功能主要是渗透融合功能、反馈调适功能、传导教育功能、动力激发功能和预测决策辅导功能。这都源于一件事在网络上被关注之后,引起众多人进行讨论,由于关注度较高,事件就能及时解决,能很好地阻止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

2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三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尽管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较大,但在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却存在一些问题,使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没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在学校反复提到要求爱国、帮助别人、无私奉献这样的人生观教育。但大学生通过网络看到的都是一些与此相悖的事件,像好心扶起跌倒的老人,结果被老人及其家属讹诈,使得大学生都不敢以实际行动尊老;面对街边行乞的流浪者,常常被披露是骗子。一些平时在台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大官,经常是又贪又腐。这样的舆情多了,使学生觉得书上要求的一些看似美好高尚的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因而对这些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怀疑,有的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对未来也产生了恐惧,久而久之,易形成心理障碍。

造成这种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一些高校采用的还是老一套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教学中只是反复向学生灌输些三观理论,没有灵活地将这些内容与时事、国家法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

其次是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舆情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有的是教师本人网络知识不够丰富,和生活脱节,与时代脱节。在教学中还是采用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方式。

第三个原因是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监管机制不完善,大学生三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工、团共同管理,但很多学校这几个监管系统并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只是在生活上对学生进行管理,没有从道德和心理健康上去关心学生。还有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络,但这些网络并没有专门的德育网站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 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三观教育,应该要利用网络舆情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避免出现一些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3.1将灌输和网络舆情渗透功能相结合

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首先要将理论灌输教学和网络舆情渗透功能相结合。在三观教育中的理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要义,再通过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产生的舆情让学生进行讨论,做出正确取舍。在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发表正确的意见,这需要教师要时时关注时事和舆论发展情况,利用舆论将正确思想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

3.2建立与政治思想教育相关的网站

针对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高校网络应该建立专门的网站,让学生自主地对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讨论。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网站要及时发布真实而权威的信息,宣传正确的价值理念。

高校政治思想网站的建立应该要具备服务性、特色性、时代性和思想性这几个特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获取正确的思想观念。

3.3发挥环境育人的特点

环境对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课本对人的影响,网络正是将社会与学校结合的纽带。

网络舆情可以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感人事迹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三观教育中利用网络舆情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和分辨能力,也可以让他们了解社会,为毕业后融入社会做好准备,避免以前那种大学是座象牙塔,学生走向社会一片迷茫的困惑。

利用网络舆情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可以采取利用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让一些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教师和学生发表评论和跟帖的方式,引导一般的受众进行对问题的讨论,使舆情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

(下转第77页)

(上接第73页)

正确的道德观念来充当舆论领袖的角色。

与此同时,高校应当要建立起完善的三观教育工程,利用网络将党、政、工、团等教育系统结合起来,从生活、学习和娱乐多方面来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代具有良好道德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微微,吴剑.浅谈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构建[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5)

[3]方宏建,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简介:张哲(1982年-),男,民族:汉族,籍贯:陕西省汉中市人,学历:硕士学历,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男(1981年-),女,山东省商河县人,学历:硕士学历,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的教育与和管理。

黄伟(1963年-),男,学历:硕士学历,职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大学生的教育与和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舆情
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