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宏寿:三点导读

2015-05-22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仁爱之心蟋蟀温馨

美点赏析

从陆蠡的散文《蟋蟀》中,你能读出一颗稚朴、清纯的童心吗?《蟋蟀》中,作者回忆的是“多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如何和几个“淘伴”一块在深夜找到蟋蟀藏身的地方并作好记号,然后早晨再去把它抓在手里,不管“露濡湿了赤脚穿着的鞋,衣襟有时被荆棘抓破”,而到了秋天又为这“活不过白露”的小虫的命运而担忧,翻历书,问大人,而最终仍然是自己亲手把它埋葬了……童年是美好的,有关童年的回忆更是温馨的。

品读《蟋蟀》,其实就是品读纯真的陆蠡。“我从来不曾用线……我从来不曾用头发……我从来不曾用蛛网……也从来不曾撕断蚱蜢的大腿……”,这是多么仁慈、善良的陆蠡啊,读着这样的文字,听着这般真诚的自白,我们便走进了他的心灵世界,在他略显惆怅、忧郁的声调中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美丑善恶。

品读《蟋蟀》,其实就是品读陆蠡寂寞的情怀。对于陆蠡而言,“寂寞如良师,如益友”,“和寂寞相处的时候,我的心地是多么坦白、光明!寂寞如一枚镜,在它的面前可以照见我自己,发现我自己。”(陆蠡散文《寂寞》)陆蠡在寂寞中抒写寂寞来慰藉自己的心灵,自然要借重、依赖于回忆和幻想。于是,读着陆蠡描写孩童时捉蟋蟀、养蟋蟀、爱蟋蟀、怜蟋蟀、葬蟋蟀的故事,听着母亲一句“你今天脸色不好。着了凉么,孩子”的问询,我们可曾想到作者以盈盈的爱意采撷来的儿时琐事、趣事,会如此清晰地散发出特有的温馨、和美之气,就像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一样?是的,曾经的故事,既温暖着当年陆蠡寂寞的自我,也温暖着如今有些空落落的我们的心田。

品读《蟋蟀》,其实就是品读陆蠡对故乡的深沉眷恋。浙江天台是陆蠡的故乡,在少小离家的陆蠡眼中,在他三十来岁的短暂人生中,那里不仅仅是曾养育了他的乡土,更是他唯一可以诉诸心灵的永恒的精神家园。在身处异乡时,在沉思迷茫时,那里是他创作的最本初却也最深厚的情感源泉,那里潜藏着许许多多让他自己也感到无比兴奋、惊讶不止的新鲜灵感。于是,在他的笔下,他会用童心的欢愉来吟唱着花鸟草虫、溪水石滩、人情故事……在他的心灵深处,记忆更多的是飞回山水神秀的天台故乡和温馨祥和的童年时光。

文末“我”安葬蟋蟀的细节描写,在凄婉、舒缓的描述中,稚朴、清纯的童心跃然纸上,并悄悄地浸润到人的心底。

再读《蟋蟀》,相信你一定会想起陆蠡,想到那颗黄金的心。

难点指津

作者的仁爱之心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可谓本文的主旋律,充分地理解陆蠡的这份爱心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我自幼便怀着仁慈之意,知道爱惜它们的生命”,这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我”幼小时耳濡目染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的小结,也引发下文如何珍爱生命的细腻描述:一组“从来不曾”领起的排比句,以异常坚定的语气、具体入微的描写,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位可亲而又可敬的儿童形象。

“在动物中,我偏爱蟋蟀。”陆蠡“偏爱蟋蟀”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需要细细品读。在其统领之下的大部分篇幅中,作者不惜笔墨,尽情铺陈:蟋蟀竟让“我”夜不能寐,为了觅得它,“我”会从深夜至黎明前去“溪水对岸的石滩”探寻,“我”会不畏赤脚的冷,不畏“衣襟有时被荆棘抓破”的疼,反倒“感到醉了般的喜悦”;蟋蟀竟让“我”爱得痴狂,“我”会在午夜聆听它“在房里蛩蛩地‘弹琴”,会在梦中倾听它们在石堆里鸣斗;蟋蟀让“我”怜爱不已,“我”为它提供舒适的庭园、精美的食品、微丝般的雨露……听说蟋蟀“至久活不过白露”之后,“我”日日祈盼它“多活几天”,倍加照料它的“饮食起居”,待到蟋蟀死后,文章用一整段传神的文字刻画的“葬蟋蟀”,将“我”的仁爱之心抒写到了极致,读之不能不令人唏嘘长叹进而泪流满面——逝去的哪里是一只可怜的蟋蟀呀,那分明是一个与人类平等的生命,更是一段不可往复的、恋恋不舍的童年时光!

考点训练

1.简要说说文章末尾母亲话语的作用。

2.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陆蠡“偏爱蟋蟀”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附:参考答案

1.文章末尾母亲的话语,一方面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另一方面是间接描写我因蟋蟀死去而痛惜的神态,表现“我”的童心和爱意。

2.见“难点指津”。endprint

猜你喜欢

仁爱之心蟋蟀温馨
贪玩的蟋蟀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温馨的一家
蟋蟀的小屋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
蟋蟀的自述
教师的仁爱之心——怀念我的导师李晋瑗教授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