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导读
2015-05-22石超
石超
美点赏析
《名医》一共提到了三位“名医”:由由夺、“我”的外祖父以及“我”。第一位名医是由由夺,他是远近闻名的中医,屡次为“我”治好过病,因为诊断方法“奇特”,药效神奇,名字奇怪,所以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神奇的人就在河西,是谁也不能怀疑的事实”。第二位名医是“我”已经过世的外祖父,从外祖母的嘴里,“我”得知自己的外祖父也是“远近闻名的名医啊,这点小病对他不算什么”,妈妈则说可惜“咱家没人接下他的手艺”,以至于咱家现在没有名医了,家人生病了还得去找由由夺。第三位名医是“我”,这位名医是“我”自封的,或者说是童年小伙伴眼中的名医。行文紧紧围绕着第三位名医展开,从开篇的“我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医生”,到结尾的“就这样,一位名医被扼杀在了摇篮中”,表面上看,小说讲的好像是一位天才“名医”夭折的故事,细细品味才发现,小说所呈现出来的其实就是一颗未泯的童心。
所谓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小说开篇即云“有一段时间我立志要做医生,而且很快觉得自己是一个医生了”,并且“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医生”,这个想法在大人看来很荒诞,但对于小孩子而言,却是非常神圣的。在请由由夺治病的过程中,“我”被他的奇特姓名、治病手法和特殊药品深深吸引。在听说了自己过去的外祖父也是“名医”,“没人接下他的手艺”的时候,“我”开始“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医生”,而且完全在没有拜师学艺的情况下,开始自我认定自己是一位医生,并且在“思考了五六天”之后,就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医生,开始“以医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要求自己了”,在自己的小伙伴中间传播自己是一位医生,给他们诊断、看病、搽药,小伙伴们也非常配合,“大家被荆棘扎了、不小心碰了哪儿了,过去都不会在乎,现在就不同了,有了医生,自然个个都变得娇气了”。在这样一来二往的过程中,作者越发的觉得自己是一名医生了,而且是小伙伴心目中的“名医”,自信心也开始膨胀。但是我们发现,在给小伙伴治病的过程中,“我”所运用的手法都是从由由夺学来的,所用药品也是如此。到此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我”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天生就该是医生”,且在不拜师学艺的情况下就当起了医生。其实是在多次请由由夺治病的过程中,“我”自认为自己学到了由由夺治病的那套方法和技巧,再加上自己是继承外祖父医术的人,自当受到庇佑,多么天真而又充满童趣的想法,这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绝假纯真”。但这种天真而浪漫的想法最终在外祖母、父亲和老师的质疑声中渐渐消歇下来,在把“功课学好”的希冀声中,“一位名医被扼杀在了摇篮中”。
难点指津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无法去判断谁对谁错。在欣赏“我”这颗童心,唏嘘外祖母、父亲和老师扼杀这位“名医”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颗童心可能会带来的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小心翼翼地去发掘并且呵护这颗童心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也恰恰是作者留给每一位读者的问题,也是这篇小说最发人深省的地方。
考点训练
这篇小说看似是一个封闭式的结局,以“一位名医被扼杀在了摇篮中”结尾,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实际上却留给了读者一系列开放式的问题,即如何小心翼翼地去发掘并且呵护孩子的那颗童心?外祖母、父亲和老师的做法对吗?任由“我”那种“名医”状态发展下去又对不对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发掘并呵护好孩子的那颗“童心”固然重要,但也必须时刻提防这颗美好但固执的“童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小说中外祖母、父亲和老师的做法显然不能令“我”满意,他们在完全不理解这颗“童心”的情况下,就勒令“我”走向把“功课学好”的道路,由此带来的肯定是抵触情绪。如果在细细了解这颗“童心”的基础上,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我”也会走上把“功课学好”的道路,但由此带来的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1.为什么“我”认为自己是一名医生,并且不拜师学艺,就觉得自己差不多是个医生了?
2.外祖母、父亲和老师得知“我”是“名医”后,采取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附:参考答案
参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