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合力
2015-05-22张莉
张莉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急剧变化的环境正从多个角度影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积极的环境氛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调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要素,使之形成氛围合力,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这四个主要的环境要素来探析它们相互之间的协同运作,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形成合力育人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氛围;合力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环境氛围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着重要影响。大学生能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就其环境因素来看,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等。将这些环境要素协调统一,使之形成氛围合力,才能更好地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氛围合力的内涵及意义
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离开它周围的环境而孤立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外部氛围的影响。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环境是多元的,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仅依靠学校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片面和孤立。氛围合力是指影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切外部环境要素“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相互补充、协调一致,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1]因此,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将各个环境要素协调整合,通过调动它们的积极性,营造培育和践行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的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每一位大学生的内心。
氛围合力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积极意义。氛围合力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转为具体,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的氛围熏陶,才能更容易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掌握;氛围合力能有效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导向作用和稳定作用的体现;氛围合力的形成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价值准则和理性信念转化。所以,构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合力,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构成要素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开展的所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等。
(一)学校环境
学校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对其他环境要素也有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学校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导致大学生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比较抽象的,与他们的具体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实效。不管是大学精神建设,还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都很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课程、实践活动等都还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程度不够紧密的问题。
(二)家庭环境
家庭是大学生最先接触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启蒙性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生活状况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将长期影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很多家庭成员并没有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扮演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在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存在教育缺位的现象。家庭是最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环境要素,家庭这种充满亲和力而又简单质朴的教育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很多家庭与大学生的关系不够亲近,并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也不能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社会政治状况、法律法规建设情况、社会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在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传播下影响着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价值互动,然而社会舆论时常出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舞台上占据主要地位,较少听到中国媒体发出的声音。同时,中国的大众媒体缺乏监管,新闻审核不够严谨,报道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没有起到主流价值的引导作用。
(四)网络环境
网络以其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海量性等特点迅速被大学生所接受,并成为了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网络的特殊性使各方性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持续尖锐化,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的也日趋广泛而深入。”[2]网络中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影响,形成多元交叉的价值观念,亟待整合。大学生在网络中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背道而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纷繁多变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消解和切割。
三、形成氛围合力的途径
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各自独有的作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富有成效,就必须协调好这四个主要环境要素,使它们保持协同关系和一致的方向。”[3]
(一)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目标上形成一致
各个环境构成要素不仅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而且还要认识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和成才。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国又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织,达成认识共识的难度不断加大,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细细品味。能否正确认识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是否具有科学性。
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和网络所传递给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是以深刻理解为前提条件。同时,各个环境构成要素应该在培育和践行目标上形成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作用;社会要发挥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家庭要发挥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补充作用;网络要发挥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导作用。
(二)强化环境要素之间的沟通
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期固定不变的,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变应培育和践行环境的万变,就需要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相互沟通。有效的传递和反馈信息让彼此之间的培育和践行思想产生碰撞,观点的交流和理念的共享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不断涌动。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是学校,就决定了学校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起到教育的主导作用和沟通的中心作用。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特别是文化宣传单位,通过积极的沟通,双方之间信息共享,不断优化培育工作;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学生的接受习惯等问题进行沟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贴近他们的成长需要;学校还要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从中发现道德失范的行为现象,有针对性的改进教育工作。
(三)促进环境要素之间的协作
发挥学校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作用,辅之以社会、家庭和网络三方力量,形成四维一体的氛围合力。让学校、社会、家庭和网络各环境要素共同协作,相互补位,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学校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还要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首先,要顺应大学生的习惯变化,将价值观念的传播多渠道化。让新媒体成为宣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将网络和社会的舆论导向引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其次,发挥实践活动在各环境要素之间的连结作用,组织学生参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各环境要素的人文关怀,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最后,将社会先进模范、专家、学者引入教学课堂,利用鲜活的人物、事例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家庭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注重与大学生的价值互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为大学生指明了奋斗过程中应该坚守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为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价值导向。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凝聚。大学生能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氛围合力的最终落脚点,是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趋于稳定的表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形成氛围合力是基础,是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服务的。因此,各个环境要素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引导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一方面“通过朋辈群体的相互交流、启发、探讨增强其在宣传教育中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调动起大学生内在的学习、研究、践行的积极性;”[4]另一方面,通过在大学生中树立先进模范,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大学生见贤思齐,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大学生通过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崇鉴.浅谈中学教育合力构建的“五个要素”[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2]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3]白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环节[J].前进,2013(06).
[4]邓卓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重在形成合力[J].北京教育(德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