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能量的合理化管理

2015-05-22闫霜

智富时代 2015年3期
关键词:认知意象

闫霜

【摘 要】心理能量的合理化管理,它主要基于心理能量、人格系统、认知系统这三点而构建成的方案。首先,我们将人格系统看成是一个具有内在组织化的完整和统一的机制,这个机制是由多个人格侧面有序地、有层次地组成。然后,我们将心理能量看作是一种可以自由发挥和调配的原始资源。最后,我们通过对人格系统本身的人格侧面进行理性认知的疏导,改善人格侧面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进而使心理能量这种作为整个心理机制运行的能量在人格的各个人格侧面中得到合理化的管理,从而达到心理状态的优化以及心灵的和谐。

【关键词】心理能量;人格侧面;认知;意象

一、心理能量及其根源与表现

心理能量是近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概念。各个心理学流派都无法脱离、无法否认的一个观点则是:心理能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冲动、勇气、意志力及各种特征的情绪、感情等心理力量。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力量表现的方式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因此可以用能量的模式来研究。” [2]而根据他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心理系统看成一个动力学系统,正像其它物理动力学系统需要能量一样,心理动力学系统也需要能量(即心理能量)。“每个人一出生都被赋予一定数量的这样的能量,且能量保持不变。这些能量维持着我们人格系统的运转。”

朱建军认为:心理能量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一个“心理现实”,也就是说是我们主观地对某种心理经验进行符号化的产物。[1](P21)心理能量的产生,有二种形式。一种是在适当的心理状态下,心理能量自发产生。另一种是在激发了某种本能时,会激发以这种本能有关形式的心理能量。

二、子人格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内心不同的“自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我们之前就提到过,在我们倾听来自不同“自我”声音的时候,很多个“自我”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在这些观点和看法中透露出彼此矛盾的信息。我们可以再稍加列举一些句子。当遇到心理学上的两难情景,我们内心就会发出这样的一些声音,“对!你很笨。”,“不!我并不笨,而且我可以做得很好”,这些句子甚至更多,而且句子之间呈现出矛盾性。从这个层面上,内心不同的“自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就很明显地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当中。那么,为什么不同的“自我”会争吵?他们在争什么?

(二)需求满足的媒介——心理能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的背后都存在某种动机,而这些动机又是基于某种需要。[3](P55)人格的各个侧面具有独立性,我们甚至可以将人格的各个侧面比作是处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个体,而通过结合马斯洛的动机和需求理论,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假设:我们内心各个子人格都有各自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望,而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则必须以心理能量为条件,各个子人格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桥梁或者说媒介是心理能量。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刚进入大学,因为终于摆脱了高考的束缚,所以心开始放宽了,也就愿意接受一些之前在高中无法也不敢去触及的事物,比如谈恋爱,而当遇到心仪的男生或女生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会处于一种纠结的状态,这个时候很多个“自我”就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有些说:要谈,因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呀!有些说:应该以学业为重。这些不同的“自我”各自的需求都不尽相同,这个时候你是该拿出勇气,还是有所收敛,都在于你内心到底是哪个“自我”最终能够占据优势,从而利用内心的心理能量,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有些时候并不是总会尽人意,我们会长期处于一个矛盾状态,刚开始,那些不同的“自我”只是讨论,最终由于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理能量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不同“自我甚至产生相应的情绪。当不同“自我”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难以调解的地步,心理问题就随之而来。这是我下面要探讨的。

(三)导致心理失调的罪魁祸首——心理能量分配的不合理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是人格系统的基础,是影响人格的整个动力系统能否均衡协调发展之所在。[2](P18)个体中的心理能量经常因内部或者外界的影响而受到压抑或者受到阻碍,人格中的心理能量如果不通过能量发泄、能量移置等来使之通畅,个体的人格心理将会表现为不健全,严重的甚至会有精神失常等现象,从而导致心理问题。而通过结合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长处,我得出了这样的一种假设:人格系统中,子人格是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有序地、有层次地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就如同一个公司的部门制一样。他们既是彼此独立的,但也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各个子人格都有需求和实现个体价值的强烈愿望,同时他们也有各自不同的认知系统。各个子人格在接收外界信息的时候会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如果这种认知上的差异的得不到有效地协调和统一的话,基于如何利用心理能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需求就无法实现,而一旦心理能量在子人格中得不到有效地、合理的分配,就会产生子人格之间的相互冲突,甚至是心理问题。

三、心理能量合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初探

(一)心理能量合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心理能量的合理化管理”基于心理能量如何在人格系统中得到合理化的分

配和利用这个基础之上,而要使这一目的达到,这不仅仅需要各个子人格之间的协调,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外界条件。

1.当事人和咨询师之间应遵循的原则

(1)互相尊重和支持。这一点是基于当事人和咨询师的平等意识。二者不应该抱有歧视态度。咨询师对前来进行咨询治疗的当事人应该给予尊重并且无条件地倾听和接受当事人。同时当事人也应该配合和支持咨询师的工作。

(2)互相学习和促进。对于咨询师来说,咨询工作的过程也是促进其心智成熟的一个过程,而对当事人而言,咨询治疗的开展也具备同样的意义。因此,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过程。

2.当事人与其人格的各个侧面之间应遵循的原则

(1)当事人应该在内心主动与人格的各个子人格建立支持和联系。这有助于强大内心并取得人格的各个子人格的信任和支持。

(2)当事人应该接受和理解人格的各个子人格的存在以及它们的需求和愿望。

3.人格的各个侧面之间应遵循的原则

人格的各个子人格密切联系,统一于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人格系统。此外,人格的各个子人格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都有阐明想法的权利,我们应该给予关注。

4.心理治疗进程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心理治疗进程应该顺其自然,不应该急于求成。心理治疗是一项心灵工程,它需要根据心理规律而开展。其次,心理治疗进程应该具体措施应该灵活多变,实事求是,根据治疗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最后,心理治疗进程必须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毫无方向指导。根据目标,我们可以对治疗方案进行实施、评估和修正。

(二)引出子人格

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子人格我们可以将他们看做相对独立的个体。朱建军教授就有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可以将引出的子人格将表现为一个想像出的形象,比如一个人的形象,这个形象也许是男、也许是女,也许是老、也许是少。而这些子人格能够得以呈现,我们需要有一套专业的方法,而我采取了朱建军教授创立的“人格意象分解技术”。 [1](P47)

说指导语:“每个人都有内心冲突、内心矛盾的体验。有时你会觉得你好像有几个不同的‘我,他们经常会有冲突、矛盾。这些互相矛盾的成分我们称它作‘子人格,只要放松地去体验,每个人都会有许多的‘子人格。好,现在你舒适地坐好,闭上眼睛,放松,轻声地问自己‘我有什么子人格。然后,你只是安静地等待,不要刻意去想,放松你的意识,等待他们的形象在你眼前自然地出现。对出现的人格成分你也不要评判,他们都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没有好坏、优劣。”接着,就可以等待了,来访者会想象到各个不同的子人格的形象。仿佛逐渐展开一幅画卷,一个个人物的形象将展现我们面前。这些为了之后我们要进行的构建人格交流平台服务的。

(三)构建子人格交流平台,改善子人格关系

人格系统具有可整合性,在我看来,这种可整合性体现在通过对各个子人格进行认知上的疏导,这种疏导主要是向他们传达优秀的生活哲学,使各个子人格的关系重组和优化,因此可以说只要处理好各个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心理能量分配和利用这一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我们通过人格意象分解法将那些散布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子人格诱导出来,是为了化解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在处理各个子人格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会面对这些状况。

1.互不相识的两个子人格

一个子人格不认识另一个子人格,主要代表一种自我内部的隔离。我相信这和来访者使用了“隔离”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相互很矛盾的人格之间,容易互不认识。比如,一个人有极为喜欢豪奢慷慨的子人格,还有一个非常吝啬的子人格。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认同于前者,不认同后者。他的豪奢子人格不认识吝啬的子人格。这样,隔离形成了。隔离的好处是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一致性,“我就是一个大方的人”。他意识不到自己吝啬的行为,也就避免了自我知觉的混乱。如果没有这隔离,他也许就会很迷惑“我究竟是一个大方的人呢,还是一个吝啬的人?”虽然他自己意识不到后者的存在,但是在他的行为中却时常会表现这个侧面,而他身边的人可以观察到这个侧面的存在。于是,身边的人也许会觉得这个人很虚伪。别人也许会说,“他明明是很好色的。你看,只要有一个女人在场,他就兴高采烈,对那个女人色迷迷地看。可是他却说自己是一个一点也不好色的人。真虚伪。”而他自己很委屈地想,“我明明没有好色之心,大家却认为我虚伪。真是荒唐。”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自我隔离有它的用处,但是也显然有其损害。它的用处就是避免看到一些自己不想看的东西,它的害处是使得来访者缺少自知,内心中的能量流通受到阻碍。在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时,我们常常要帮助来访者的各个子人格相互认识。各个子人格相互认识了,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增加了,意味着他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关心自己的内心,而这些是人心理成长的基础。

2.情感冷漠的子人格

当我们问子人格A:“你对子人格B是怎么看,你喜欢他吗?”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谈不上喜欢不喜欢,我和他没有什么关系。”这不一定说明什么。我们在生活中有一些“点头之交”,我们对他们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子人格的“社会”中,也有这样的关系。但是,如果有一个子人格对所有其他的子人格都是这个态度,对谁都是不关心。那这就是一个“冷漠”的子人格,代表了一种对人疏离的性格。这个子人格在知识分子中经常出现,如果他占主导,那么这个人就会离群索居。在强迫症或者强迫性格的来访者中,这样的态度也很常见。

3.相互冲突的子人格

“认识而不喜欢”反映了子人格之间的心理冲突。好像这些内部的“小人”在冲突。不喜欢有不同的形式:一个“小人”仇恨另一个,或者一个讨厌另一个,或者是一个轻视另一个,再或者是一个害怕另一个……

4.相互喜欢的子人格

“认识而且喜欢”代表了子人格间的容纳关系。在现实生活由有多少种好的人际关系,在心里内部的子人格之间也就有多少种。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内心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映像,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小社会。而我们进行心理能量的合理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改善子人格之间关系的过程,子人格之间的和谐度是测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指标。朱建军教授就曾经就提出过“子人格和谐度”这个名词。

【参考文献】

[1]朱建军.我是谁?——意象对话解读自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

[2]弗洛伊德(奥).精神分析导论讲演[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亚伯拉罕-马斯洛(美).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李骥.人格与意象对话[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5]朱建军.你有几个灵魂?[M],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6]艾尔伯特-艾利斯(美).克服心理阻抗——理性-情绪-行为综合疗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认知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