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2015-05-22黎晓慧蒋明烘
黎晓慧 蒋明烘
【摘 要】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俄关系恶化,从而为中俄关系的升温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但综合来看,乌克兰危机在推动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上的影响没有预期中那么大。主要原因在于乌克兰危机没有改变目前的国际体系结构、美俄在国际危机管理上的成熟表现以及中国在乌克兰问题给予俄罗斯的支持有限。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国际体系结构;国际危机管理
2015年2月12日,经过长达16小时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俄罗斯、乌克兰、德国和法国四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宣布自2月15日凌晨开始乌克兰东部实行停火。新出炉的停火协议要求乌克兰政府武装力量与以及东部分离主义武装力量从前线撤走火炮和火箭炮等重型武器;设立140公里宽的缓冲区;乌克兰承诺给予东部地区特殊地位和广泛的自治权利以换取其对俄乌边境地区的控制权力。此后,虽然乌克兰政府武装力量和分离主义武装力量一度对部分重要战略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但是在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压力下交战双方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逐渐平息,明斯克停火协议总体上得到了承认和遵守。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流血冲突其烈度大大降低,乌克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管控。
2014年2月,乌克兰国内政治局势发生剧变,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出走,亲西方的反对派接管了乌克兰政权。由此引发了随后的克里米亚独立公投、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Donetsk)和卢甘斯克(Luhansk)地区武装叛乱等一系列的危机。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并逐步恶化的情况下,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迅速恶化。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指责俄罗斯煽动武装叛乱、向叛乱分子提供重型武器和军事人员,联合起来对俄罗斯实施了外交孤立以及一连串的经济制裁。按照西方媒体的说法,美俄关系处于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
由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俄罗斯习惯性地将目光转向东方。为此,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升级有着较为乐观的预期。事实上,2014年中俄关系的密切程度的确也与美俄关系的敌对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应该说乌克兰危机对中俄关系是有造成一定影响的。但是,在乌克兰危机发展演变将近一年,乌克兰局势开始走向缓和之际,通过观察总结过去一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中俄关系并没有像预期一样发展到新的高度。中俄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有过亲密的表现,然而中俄关系更多是维持在既往紧密合作的水平,而很难说出现了新的突破。
因此,对于“乌克兰危机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它是否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俄关系的性质?”这两个问题,答案其实很明显。乌克兰危机对中俄关系的升温有一定作用,但绝对不能改变中俄关系的性质。这是由当前国际体系格局、美俄国际危机管理的成熟程度以及中国自身的政策共同决定的。
从国际体系层次来看,自苏联解体以来,国际体系中形成了中美俄三角关系结构。其中,美国处于强势地位,中俄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当美国对中俄两国同时推行打压政策时,中俄关系就会走近。乌克兰危机后美国不得不对俄罗斯进行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这的确为中俄关系的发展制造了一些有利条件。然而,乌克兰危机虽然导致美俄关系的迅速恶化,但是并不能导致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俄罗斯虽然兼并了克里米亚半岛,但是这种领土获得并没有增强俄罗斯的力量。相反,由于西方国家因为此事件对俄罗斯实行了全面的经济制裁,从而导致俄罗斯外资大量外流,卢布大幅贬值,俄罗斯国内经济低迷。2014年12月9日世界银行预测2015年俄罗斯经济规模会缩水0.7%。12月11日,卢布对美元汇率与2015年年初相比下跌了35%,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发表电视讲话呼吁民众保持耐心,不要将手中的卢布兑换成美元或欧元。俄罗斯财政部部长西卢阿诺夫(Anton Siluanov)预计俄罗斯经济将因为制裁而损失400亿美元。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意味着俄罗斯不可能与美国进行一场新的全面冷战。另一方面,2014年美国对华政策保持了较为温和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乐于在俄罗斯和美国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而不是和俄罗斯坚定地一起反对美国。中美俄三角结构处于动态的稳定状态,美国在其中维持了“一拉一打”的局面,这就决定了中俄关系的升温不会无限上升到结盟以对抗美国的程度。
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方面,得益于美苏两国在长达数十年的冷战中积累下来的在国际危机管控方面的经验,美俄在处理乌克兰危机时表现得比较成熟和理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点:第一,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管控问题上还能合作。虽然奥巴马政府在乌克兰危机上对俄罗斯态度强硬,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经济制裁,但始终在是否要向乌克兰政府提供致命性武器的问题上持保留态度。2015年2月4日,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将近一年的情况下,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基辅表示美国坚持认为外交途径仍然是优先的途径。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公投之后,在法律上和实际上兼并了克里米亚。然而,在顿涅茨克(Donetsk)和卢赶斯克(Luhansk)地区,俄罗斯虽然秘密地(按照北约的说法)向当地武装提供大量的武器、资金和人员的援助,但是并没有让这两个地区加入俄罗斯联邦。这同样表明了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上相对的克制态度。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和美欧就乌克兰危机进行对话磋商的大门从来没有关闭。自2014年初危机爆发以来,有关各方在明斯克就停火问题进行过数轮谈判,并达成停火协议。虽然停火协议往往很快就被乌克兰政府军队和地方武装的陆续交火而被破坏,但是美国和俄罗斯在危机管控上的努力不可否认。基于最新一轮停火协议的执行情况,乌克兰危机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管控。因此,美俄关系因为乌克兰危机对抗加剧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第二,美俄其他国际问题上的接触和配合没有因为乌克兰危机上的冲突而完全中止。比如,在2015年3月-4月最新一轮伊朗核问题谈判上,美俄能就伊朗核问题框架协议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出于对“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的担心,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特别是克里米亚半岛主权归属问题上)持中立的态度。因为中国“不仅仅担心“疆独”、“藏独”、“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会依葫芦画瓢,同时也不希望有朝一日出现其他国家也要求合并中国境内的同族地区的情形”。因此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上能给予俄罗斯的支持十分有限,俄罗斯不能指望中国完全站在俄罗斯一边。综上所述,中俄关系的升级空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参考文献】
[1]陆南泉.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01).
[2]王树春,戴伟科.金融危机后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01).
[3]朱陆民.乌克兰变局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兼论溢出效应的应对策略 [J].太平洋学报,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