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恩师

2015-05-21阎广建

中国教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李老师老师

阎广建

夜已深,终于找到一段时间,剥离纷繁复杂的种种事情,说出部分往事,仅为追忆恩师的音容笑貌,梳理如麻的心情。

求 学

1996年春季,我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考入中科院遥感所图像室,经导师朱重光教授推荐,正式跟随李小文老师从事定量遥感方面的研究。李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究多阶段目标决策遥感反演方法,其中的核心是构造不确定性和敏感性矩阵。刚接手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这个工作是李老师所倡导的对地遥感病态反演理论的基础,把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李老师所建立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的拓展上。拓展的思路是把原模型假设的椭球树冠从空中放到地面,乃至地面上可以仅有椭球的一部分。看我没有耽误原有工作,李老师对我自娱自乐式的研究以微笑来支持,当我得意地把结果给老师看时,他说了一句话:“依然用一个椭球来近似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误差。”这句话对我触动很深,李老师通过此事向我灌输了建模的基本原则,润物无声。12年后,李老师在科学网上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向广大网友阐释了这一原则[1,2],目前共被阅读过8962次。

李老师是真正的博学多才,他不但是遥感专家,而且还通晓历史和文学。他擅长挖掘名诗的遥感意境,比如“草色遥看近却无”用来让人感受多角度遥感;“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用来辅助理解大气效应;“远近高低各不同”用来理解尺度效应[3]。他还会举一些有趣的例子来讲解晦涩的模型和方法,比如用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来解释几何光学模型和热点效应;12个小球称重来解释多阶段目标决策和先验知识的重要性[4];主人带狗拜访朋友来说明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复杂性[5]。

李老师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甚至用打赌的方式予以激励,这在外界已有广泛报道。事实上李老师在对学生意见充分尊重的同时,也喜欢和学生进行平等认真的辩论。北师大遥感中心成立之初,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全体师生的学术交流会,李老师引导大家进行宽松有趣的讨论,每个人都沉浸其中,这种学术氛围是北师大定量遥感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8年秋季,李老师推荐我到美国波士顿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身份是访问学者。有不少朋友劝我到了美国后想办法改变签证类型,这种做法在当时非常普遍。我对所有人表态一定按时回国,否则对不起给单位交的保证金,也会打乱李老师后续的计划。经过一天一夜的飞行,我踏上了陌生的土地,但立刻想扭头回去,思乡情结泛滥。后来我常对人讲,人一出国就会爱国,其实是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美国,出国的半年时间,总盼着早日回国,每天看着日出、日落,想象着地球另一侧未婚妻和父母的生活起居。我的时间以分钟来计算,没有节假日拼命地工作,有了初步的结果后立即给Alan Strahler教授进行汇报。李老师说了一句话,又一次触动了我:“初步结果不一定要急于汇报。”这句话让我学会了李老师做人行事的低调风格,以至于在后来的科研执教中,对自己的学生也是这样的要求,发表每一篇论文力求完美。当我的学生在感受到其他小组论文层出不穷的压力时,只能让他们思考指数曲线和对数曲线的差异,寄希望于他们可以厚积薄发。1998年12月25日,我按时回国了,说心里话当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感受到圣诞节。半年的时间,写了2篇论文,一篇有关热红外建模的论文发表在了IEEE TGRS,另外一篇反演方法的论文投稿《中国科学》被拒,便再没有投稿。

就 业

1996年9月,首届多角度遥感国际研讨会召开,虽然我初入遥感之门,李老师还是坚持让我上台去讲,当我用蹩脚的英语讲完了报告之后,爱沙尼亚的Andres Kuusk起身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只听懂了他想知道我报告中的“距离”是如何定的,但是心里暗想我又不是讲测量,哪来的距离?于是Pardon了一次,结果第二次和第一次得到的信息量完全一样。这个时候在国外已读了几年博士的中国留学生站起来,用汉语解释道:“他问你那个距离是怎么回事?”我一脸茫然,台下哄堂大笑,只好请李老师出来解围。后来才知道Kuusk关心的是反演中先验知识的权重。经过此事,很多事情总喜欢让李老师决策,包括自己的工作安排。

2001年我博士后出站,在李老师的努力下留校任教,并作为主任助理协助李老师开展工作。我从来没有管理经验,凭的只是热情。2002年,另外一个博士后留校,当时他从中科院寒旱所出站时拿到了研究员资格,我自认为让他做副主任协助李老师会更好,便极力辞去了主任助理的职务,毅然做了教研室主任,分担教学上的一些杂事,用自嘲的话来讲是学院教学秘书的秘书。2012年,遥感中心主体变成重点实验室已经多年,面临了突发事件,学院领导出面希望我承担实验室北师大分部的工作。开始我不愿意,因为从内心深处不愿意做管理,后来提到了李老师,说这个时候要为李老师分忧解难,我再没有任何推脱的理由。只要有利于李老师,有利于遥感中心的发展,个人喜好无所谓。前些日,一个出版社的领导说我像中宣部的人,年纪轻轻没有棱角,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下不来台。但是想到对方也是为了李老师殚精竭虑,心里顿时释然,只要为了李老师好,为了遥感中心好,我不需要棱角。

2003年,我独立承担的第一个“863”项目结束了,专家组特别希望遥感技术能在行业部门有所应用,科技部组织了遥感专家和行业部门的接洽会,国家电网组织华中电网和东北电网给我们提出了具体需求,明显是一个测绘方面的任务,并不是我的长项。在征求了李老师的意见后,我决定硬着头皮,把我们在多角度遥感领域的部分成果和测绘结合起来,进行攻坚。经过3年工程化的项目运转,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华中电网总工对我们的技术给出了高度评价,国外1200万元的设备要完成的事情,我们380万元研制成本的电力巡线系统也可以干,经过3方背对背比对,精度满足要求。这个项目对我个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年的时间本专业的工作停滞了,但是了解了另外一个方向,并且为北师大吸引了人才,设立了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硕士点。综合利弊,还是老师看得更远。

送 别

常年的生活习惯导致了老师的身体并不太好,2012年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当年9月,老师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走路不稳,还要去贵州看一个草根发明家,说是可以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最终在2012年10月的时候在同事和弟子的劝说下入住华西医院。当我第一次踏上成都的土地时,相信老天一定可以给老师一次从重症监护室走出来的机会。果然在随后的日子里,每天都有奇迹出现,老师转普通病房那天,我非常激动,晚上一直看着那些神奇的生命曲线,并欣喜地看着老师吃了几顿,饮食总量让人放心。随后的日子是忙碌的,也充满成就感。1年以后,眼见着老师的身体越来越硬朗,所有关心老师的人都特别开心,见面都夸他身体变好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

2014年11月,老师再度入院,情况不容乐观,但依然在惦记着国家遥感中心的项目检查,关心着院士咨询项目的每一点进展。

虽然心里有所准备,但是依然不愿接受医生和自己的推理。1月10日凌晨,我看着忙碌的医生和护士,真想自己也是一名医生该有多好……

恩师仙逝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惋惜,亲人、朋友、同事、网友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哀思。在亲历了每一个环节后,我内心已经远远超越了悲伤,各种事情的交叠也使得我难以抽出时间整理文字来怀念老师,仅仅于告别仪式头天晚上,在网上灵堂留下了简短的几句,排在第2546位,时间是21点54分46秒:“弟子所想只有您知道,弟子所做只有您看见,恩师一路走好!”

2015年2月7日

参考文献:

[1] 李小文,科学的简单性原则,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18044.html,2008.

[2] 李小文,大道无形、法无定法-再谈简单性原则,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19745.html,2008.

[3] 李小文,王锦地,植被光学遥感模型和植被结构参数化,科学出版社,118页,1995.

[4] 李小文,不确定性与敏感性(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32405.html,2008.

[5] 李小文,时空尺度与地表过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16562.html, 2008.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李老师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宠物难伺候
李老师不在的日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