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防谣言指南
2015-05-21李冬子
李冬子
N95口罩最多使用半小时,
否则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
“根据德国劳保条例,工人每次佩戴N95口罩不能超过半小时;半小时后,必须摘下口罩正常呼吸半小时以上,否则,有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
“氢氧酸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化学物质。又名二零醚、正氧烷、氧乙烯、脱碳甲醛、氢化超氧酰、脱氰零醛肟、二聚氢氧酸酐、氢化脱磺硫酸、氧化脱羧乙酸、氢化脱苄苯甲醇、氢化脱硝硝酸、氢化脱氰氰酸。是酸雨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引发强烈的各种自然灾害,促进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在一定温度下几乎能够对所有材料产生不良影响。对电力设备和机械制动装置有致命影响。”
氢氧酸的俗名叫水。
这就是著名的“一氧化二氢恶作剧”,它的提出者试图以调侃的方式说服人们不要轻信片面的分析,也不要被搞假科学并到处散布恐慌情绪的奇谈怪论者所吓倒。
但是,这两年,所谓“有科学理论支撑”的科学类谣言仍坚持不懈满天飞,仿佛没有消减的趋势。因为,纯真相易被忽视,纯谎言易被识别,真假参半的谎言才最险恶。
谣言不可怕,就怕谣言有文化。
如果你还在一边诚惶诚恐看着网上的电磁辐射、增塑剂、水杨酸这些名词,一边思考着自己患癌症的几率,少年,你被忽悠了。
愚人节到来,特此推出防谣言指南。如果你再看见类似这样打着科学的名号招摇撞骗的文章,可不要上当了。
真相:首先,N95口罩有什么特别之处?
N95口罩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简称NIOSH)在1995年制定的9种防颗粒物口罩之一。“N”表示不耐油(not resistant to oil)。“95”表示在规定数量的专用试验粒子下,口罩内粒子浓度要比口罩外粒子浓度低95%(其中95%这一数值不是平均值,而是最小值,所以实际产品的平均值大多设定在99%以上)。
简要地说,由于它的过滤率很高,致使它的透气性很差。
也就是说,佩戴者需要比平时费更多的力气来呼吸。所以,难免有人会觉得不适,心肺功能不好的人群在是否佩戴该口罩问题上的确需要慎重。
不过,德国劳保中“1类防护口罩每天使用不超过半小时”这样的说法,是根据使用者是否需要体检而限定,使用者超过半小时后会造成永久损伤则根本没有提及。另外,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署、美国疾控中心和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的相关使用指导中,似乎都没有作出对N95口罩佩戴时间的限制。
举一反三:“德国劳保”无疑是这条谣言的关键词。类似谣言总是打着“某专家说”“据某权威媒体报道”的名号,对权威言论断章取义,迷惑大众。棘手的是,由于这类谣言的产生往往基于真实言论,要想迅速辨其真伪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好在,正是由于这种谣言并非凭空捏造,它们相较其他谣言的离谱程度往往也会低一些。应对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对权威深信不疑,永远让自己的大脑保持客观与冷静。提出问题的人多了,它们便再也无立足之地——要知道,谣言永远战胜不了事实。
“抗谣”关键词:思辨能力
胸围大的女性智商高
“美国社会学家艾温罗斯戴尔女士在对1200名美国妇女胸部及智商联系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女性的胸部越丰满,她就越聪明。”
真相:根本没有这个研究,目前没有任何研究数据能够证明胸围和智商有关系。
这条谣言,不仅在微博里流传,就连国外的网络都能查到这个消息。甚至还有解释:胸围大意味着雌性激素分泌旺盛,导致大脑发达等等。
其实,智力本身是很难测量的,即使是现在流传甚广的各种智商测验,在学术界,其能否描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人类的智力要比智商测验所测试的内容复杂得多。一些学者认为,根本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描述人类的智力水平,自然也更难对不同人群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比较了。
举一反三:如果能在谣言中引用“科研成果”,当然会大大增加它的可信度,比如上面这个例子。这条谣言最强的迷惑性无疑来自于“美国社会学家艾温罗斯戴尔女士”。
然而,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胡乱引用甚至自己编造科研成果,只会使谣言看起来“没档次”和更易于被辟谣。稍微用些时间,在网上搜索一下文献中提及的专家名字,谣言便可不攻自破。但是,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做呢?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些年曾疯狂流传的某谣言因提到“英国人类学研究所 Dr. Gossip(留言博士)称……”而被懂点英语的人共同嘲笑的情形。可是,如果把“Dr. Gossip”换成一个大众化的名字比如“Dr. Gabriel”,不知又会是怎样一番情形。
“抗谣”关键词:眼勤手快
睡前饮酒有助于睡眠
“对于睡前饮酒的人来说,酒精会起到镇静剂的作用,出现以δ波为特征脑电波的慢波睡眠。”
真相:虽然看上去酒精能使你快速入睡,但事实上,饮酒也会让你的睡眠质量遭受显著干扰。
传统上,人们认为慢波睡眠的增加是一件好事,但这样的变化也可能与某些提示睡眠紊乱的微妙变化有所关联。一项关于酒精对大学生睡眠时脑电波功率谱影响的研究结论显示,睡前饮酒不仅会在初期增加与慢波睡眠相关的δ波强度,同时也会增加前额α波(即令睡眠紊乱的元凶)的强度。
也就是说,如果你长期习惯了在睡觉前喝一杯酒,那么你的睡眠质量将被严重影响,你的健康以及学习、记忆等神经认知功能也会因此受到损害。
举一反三:对于一条成功的科学谣言,直观的科学感是必不可少的。可惜,它们总是空有“科学感”,而无“科学性”。
在我们身边,以科学普及为目的的文章比比皆是。从中学化学的“吸热反应之所以吸热是因为拆键需要的能量比合成键放的能量多”,到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饮用水久置会生成有害物质”。为了便于人们理解,这些科普类文章的语言往往让人觉得通俗易懂,却也因此影响了其科学严谨性。谣言制造者们也正是抓住了科普文章的这一特征而大做文章。
他们模仿这种语言风格,将看起来“高大上”的科学术语与日常用语加以结合,发到网上。当看惯了平易近人的科普文的人们接触到此类谣言时,再一次习惯性地略过看不懂的“专业”讲解,而直接记住了结论性的内容,且就此深信不疑。
“抗谣”关键词:严谨逻辑
奶和茶一起喝会结石
“牛奶中的钙会与茶叶中的草酸结合形成草酸钙沉淀,长期饮用会导致结石。”
真相:草酸通过与牛奶中的钙结合,反而避免了被肠胃吸收,即牛奶能起到减少草酸吸收的作用。
草酸,别称乙二酸,是人体正常代谢物之一,而所有通过外部途径摄入的草酸都可称为外源性草酸。正常情况下,草酸会随尿液排出,但在人体低钙、高糖、缺乏运动及其他一些不明因素的影响下,外源性草酸无法与其他物质相结合并发生转变,被小肠直接吸收后,进入肾脏并与钙结合,从而生成草酸钙型结石。
有研究表明,天然含钙类物质——最典型的就是牛奶——不仅不会增加人体产生结石的风险,反而因其富含能够与草酸结合的钙离子,从而避免草酸被肠胃吸收,起到降低人体草酸吸收量的作用。
什么会导致草酸型肾结石?过量蛋白、低钙高糖、缺乏运动、喝水少等等……总体来讲,避免不良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举一反三:你为什么会听信类似的一些谣言?因为它们具备日常相关性。
为了使谣言广泛传播并引起恐慌,谣言的内容通常都很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谣言入手点尤其侧重于那些人们每天无法避免接触的事物,比如食物的安全性、睡眠期间电子产品的辐射、所穿衣服的材质等……
一般来说,当人们听说自己的每日活动中存在“可能的危险”时,第一反应总会是“如何避免”;而不是“这个信息是正确还是错误”。谣言散布者们吃准了大众这一心理,这也就是涉及到我们衣食住行的谣言层出不穷的原因。
“微波炉会产生致癌物”“食盐能抗癌”“在北京待一天相当于抽 20 支烟”,听起来是否熟悉?这类消息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引起人们的关注,然后呈现指数型上涨的传播趋势。而“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这种谣言,引起的关注度与前几条显然不在一个数量级。
所以,再看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文章时,淡定一点,别再着急转发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健康的心态,才是保持健康的真理。
“抗谣”关键词:冷静头脑
不锈钢杯子泡茶会释放铬
“近日,有节目报道称,泡茶会腐蚀不锈钢杯子,溶出铬危害人体健康。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了该节目内容,并冠以‘千万别用不锈钢杯子泡茶!有毒!的惊人标题,一时间引来了许多关注。”
真相:茶水的酸性非常微弱,因此对不锈钢的腐蚀作用很小。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符合国家标准的不锈钢食具中金属铬的析出量极少,无需担心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顾名思义,不锈钢的抗锈能力要强于其它金属。这种耐腐蚀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中铬元素的含量。当不锈钢中铬的含量达到12%时,铬可以在大气环境中自发形成一层钝化膜,阻止进一步的氧化与腐蚀。因此日常使用时,不锈钢一般不会生锈。不过,事无绝对,在某些情况下,不锈钢确实会被腐蚀,并导致部分铬溶出。
就此,我国相关国家标准中规定,不锈钢器皿的铬迁移量应不超过0.4mg/dm2,即:将不锈钢在4%的醋酸溶液中煮沸30分钟并浸泡24小时后,每平方分米表面迁移出的铬不应超过0.4毫克。
对于酸性远低于醋酸溶液的茶水来说,其对不锈钢的腐蚀作用要减小很多。假设用pH值为5.5的茶水来做这一实验,要想迁移出0.4毫克的铬,需要约246个小时,也就是连续浸泡10天。
举一反三:有句话说得好,“一切抛开剂量谈毒性的行为都是耍流氓”。这些谣言往往由科学事实推断而来,却抛去了最基本的剂量问题,而把定量化的结论转变为了定性结论。“每天摄入过多红肉,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于是有人说“吃红肉会得心脏病”;“虾和大量维生素同时服用,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于是有人说“虾和水果一起吃,毒性胜砒霜”……类似的逻辑,想必你已斯通见惯。
如此简单粗暴抛出结论的谣言,信不信,由你。
“抗谣关键词”: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