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教学”使数学课堂更有效

2015-05-21金晓诚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效率优化数学

金晓诚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观念,体现“过程教学”的重要性,重视教学技巧,探索“过程教学”的实现方法,促进“过程教学”的互动性,重视知识的重现过程,从而完善“过程教学”的特性,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数学;过程教学;优化;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约束,善于抓住教材的精神实质,灵活教法,建立科学的、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模式. 本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过程教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来说,数学教学中的“过程教学”可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改变教学观念,体现过程教学

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是传授数学活动的,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的学,是有过程的,教师的教,也要有过程,这就是教学过程.

而所谓“过程教学”,则是要突出“过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理解概念、形成概念有过程,从理解到掌握再到应用也有过程;知识有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的本身,还将构成知识和能力,从而引向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不能对教材不屑一顾,或草草了事,一定要备出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从哪里来,要去何方. 要备教材中习题的变化及引申过程,备出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要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得到一种内在的思维训练. 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讲解,暴露知识背景,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

重视教学技巧,探索过程教学

的实践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技巧,设计一定情景下的数学问题和一些结论开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操作题,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和空间,改教师“主讲”为学生“主学”,真正让探索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例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以下三组数据让学生判断其是否成正比例,问题如下:

(1)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还剩的页数;

(2)每天看的页数一定,一共看的页数和天数;

(3)总页数一定,每天看的页数和天数.

在小组中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判断是否成正比例. 经过数分钟激烈的争辩,逐步强化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比值一定,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布鲁纳曾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过程的集合. 可以说,没有过程就谈不上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创造. 学生的探索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初步品尝“发现”的滋味,这样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以后进行创造活动的一次预演.

灵活应用方式,促进过程教学

的互动性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一年一年在升级,而求知的兴趣却一年一年在减弱. 不少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在长大以后却远离数学,甚至讨厌数学,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方面来讲,这主要是部分学生在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判断不都是在研究事实和现象的过程后形成的,而是听教师讲授后知道的.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参与,更缺少积极思考,缺少依靠自己的实践去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生走过的是题海,跳过的是“过程”. 比如负数概念的教学,初一代数上册借助温度计给出描述性定义,学生对负数概念往往难以透彻理解. 若设计一个揭示概念与新问题间矛盾的实例,使学生感到“负数”产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领悟其中的数学符号化思想价值,则无疑有益于激发学生探究概念的兴趣,从而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概念. 例如,本人在演示温度计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年冬季某天,北京白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10℃,夜晚最低气温是零下5℃,问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度. 学生知道应该通过实施减法来求出问题的答案,但是,在具体列出算式时却遇到了困惑:是“10℃-5℃”吗?不对!“是零上10℃-零下5℃”吗?似乎对,但又无法进行运算. 于是,一个关于“负数”及其表示的思考由此展开了. 再通过现实生活中大量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抽象概括出相反意义的量可用数学符号“+”与“-”来表示,从而解决了实际生活和数学中的一系列运算问题,教学也达到了知识与思想协调发展的目的.

从教师方面来讲,可能已经把教材讲明白,难点、重点已归纳清楚,课堂上尽量减少学习困难,让学生走了一条平坦的路. 但这样的话学生就得不到积极的思考,没有思考的学习就像小鸟没有翅膀一样飞不起来,以后他一直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才能完成面临的学习任务. 所以,教师要积极、全面地准备“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主动思考教师为他们准备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 依靠自己的分析,独立思考并获得知识,这样,知识才能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才是极其宝贵的.

渗透教学方法,完善过程教学

的“过程”性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过程”一词,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知识的重现过程.

本人在“怎样给圆定圆心”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教学方式.

情景1 ?摇教师出示圆形纸片. 如何确定圆形纸片的圆心?(用折叠法)

情景2 ?摇撕碎圆形纸片给碎片定圆心. 教师将圆形纸片当着学生的面撕碎(可多撕几下),学生面对突然出现的举动有点惊讶,这时教师又为同学设置了一个新的情景:如何确定一块碎片所在圆的圆心呢?(如图1)

情景3?摇 教师出示圆形木板(木板不可折叠),如何确定出圆形木板的圆心?(用曲尺或三角板)有了以上的知识准备,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如下思考题.

思考题:如图2所示,有一残破的轮片,现要制作一个与原轮片同样大小的圆形零件. 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设计两种方案,确定这个圆形零件的半径.

整课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才会显得生机勃勃,学生才会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才会有感官、心理、情感上的诸多体验. 知识的再现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从何而来,解决何种问题,怎么解决,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究知识,这样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 而当我们强调学生与“过程”时,同样也要强调教师主动地参与这样一个“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究欲的问题环境,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能从外部形成,而只能由学生自身的发展来决定. 改变教师的角色,改变数学课上只有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真正好的教师不应只重视自己的教学过程,也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通过创设情景可以出现数学的“再发现”,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学生而言却都是新的,通过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数学情景,再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可不断探究获得结论,获得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过程”能实现学生的参与,知识的再现,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保证. 我们在强调学生参与过程、知识再现过程的同时,都离不开教师在备课、情景、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准备过程,没有“过程”,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探索、体验的机会. 学生参与和知识再现过程的多少,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标准. 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要特别注重学生与“过程”、教师与“过程”、知识与“过程”的关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效率优化数学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