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2015-05-21冒丽娟
冒丽娟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知识课堂”存在的一些缺点,如“儿童边缘化”“知识时空单一化”“教学流程刻板化”等,然后详细阐述了何为“生命课堂”,以及营建“生命课堂”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知识课堂;生命课堂;生活世界;创造
作为人的教育,数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应该从儿童生命生长出发,直面儿童生命、关照儿童生命. 然而,长期以来,数学教育却忽视甚至遗忘了人的生命. 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遮蔽或遗忘使得儿童的生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压抑、扭曲,让数学的“火热的思考”异化成“冰冷的美丽”!由此,应让数学教育绽放生命的光彩、透射人文的气息,让数学教育、数学课堂成为儿童生命的养育场,让迷失的数学教育回归原点、回归本质、回归生态!
批判:当下数学“知识课堂”的
缺陷
1. 知识课堂中儿童的边缘化
当下的数学教育,惟课标、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教师用统一的教学设计、统一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儿童成了标准化的零件. 数学教学的价值定位在传授客观化的学科知识上,片面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客观性,数学教学只见知识不见儿童,儿童被边缘化了.
2. 知识时空的单一化
在知识课堂上,课堂几乎可以和教室画等号. 知识课堂上课的时间是固定的,课程长短是整齐划一的,儿童无法体验到自我的内在经验,而是被囚禁在狭窄的教学时空——教室,教师在教室中进行着符合数学逻辑的数学推演. 演绎化的教学方式遮蔽了儿童的鲜活数学经验.
3. 教学流程的刻板化
知识课堂惟课标、惟教材、惟教参. 凡是课程标准规定什么就教什么,凡是教师教什么孩子就学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 数学教学是固定的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教室的座位永远是“秧田型”. 这种格式化、教条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泯灭了儿童的创造精神,扼杀了儿童的灵动思维.
反思:重建生命课堂
基于对“知识课堂”的深刻剖析,笔者认为,解放儿童本质力量的课堂应该是“生命课堂”. “生命课堂”以儿童的生命为本位,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时空,是充分赋予儿童学习“自主权”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1. 解读“生命课堂”的内涵特质
(1)生命课堂是儿童生命整体发展的课堂
生命的整体性告诉我们,生命不可以分成部分. 儿童在学习数学时,不仅要进行数学认知,更重要的是要让儿童的情感、意志、兴趣、动机、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由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的感官功能,让儿童眼看、耳听、手做、口答,让儿童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
(2)生命课堂是儿童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课堂
马斯洛将人类的创造分成两个方面: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晶,它凝聚着前人的生命实践智慧.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经历这种知识的诞生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逻辑机理. 生命课堂就是让儿童充分发挥自我的感官,对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再创造”与“自我建构”,进而充分发掘自我的创造性潜能.
(3)生命课堂体验是儿童享受的课堂
在“生命课堂”上,学习不应该是一种奴役,而应是一种享受.
2. 营建“生命课堂”的现实路径
(1)整合多元的学习目标
儿童的学习目标不唯理智性知识,也不唯数学的技能,而是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与方法、数学的情感态度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观的耦合体. 在“生命化”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儿童的生命解放与舒展为根本目的,整合多元的学习目标,将其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笔者纵观整个单元教学内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等. 在如此种种学习内容中,笔者认为具有根基意义的内容是“长方体”的特征,因为儿童唯有对长方体的特征有着清晰的把握和理解,才能真正理解、感悟,并运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立体图形相关知识. 由此,在教学第一课时时,笔者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从儿童身心整体发展的视角确定教学目标:①引导儿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能够围绕长方体的点、线、面自主展开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研究图形的一般方法;②让儿童通过数学观察、数学操作、数学想象等活动,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表象,提升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切土豆实验引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玩扑克牌让儿童验证对面完全相同;通过实际测量让儿童验证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通过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儿童的美术画图透视经验,让儿童学会画图;通过擦长方体的棱,让儿童想象长方体,使儿童感悟到长方体长、宽、高留下的必要性等. 一系列的活动整合了教学的多元目标,孩子们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2)链接儿童的“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的生命课堂就是儿童经验的血脉续接或基因传承,这种回归不是单向的、线性的嫁接式还原. 基于儿童丰富多彩的生命实践和生命体验,教师引领儿童对学习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这种创造基于儿童生命、指向儿童生命、完善儿童生命.
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时,笔者让孩子们从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带来了作业夹、红领巾、作业课本等. 我让孩子们根据他们带来的物品,自己设计问题. 孩子们在短暂的沉默后纷纷发言——
生1:我想测量老师前面讲台的长与宽,并计算讲台的周长和面积.
生2:请你测量三角形状红领巾的底和高,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生3:我想测量钉子板上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并计算出梯形的面积.endprint
生4:我想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长与宽,并算出它的面积.
生5:我想知道如果一块铁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分米,那么它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底和高都取整数)
……
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让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孩子们自主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思考、交流、完善,他们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数学经验,体验着学习主人的快乐. 孩子们依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解决问题,让不同个性的儿童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3)体验数学的人文意蕴
数学本体性知识中充溢着人文精神,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依靠自我对数学教材的深入解读,充分发掘教材文本中相关的数学人文资源,感悟并把握相关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让数学教学洋溢着人性之美,充溢着人文意蕴. 由此,提升儿童数学的人文素养、美好的人性修养. 比如“24点”游戏、七巧板、圆周率等史料的介绍;比如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的介绍;比如割圆术中的“化曲为直”思想、“极限”思想等.
教学“比和比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完成课堂任务之后,似乎课堂可以结束了,但作为对儿童进行思想熏染的课堂,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人文教育的好机会. 于是笔者在课末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至深话语:“在任何一位中国公民的内心深处,国旗杆(教学需要测量旗杆的高度)都是不可以测量的,因为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高高飘扬. ”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五星红旗》,让儿童体验国旗的神圣与伟大,让爱国之心扎根于儿童的心灵!
(4)打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民主的氛围是创新的土壤. 在“生命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建一种“我与你”(布贝尔)的平等对话氛围,让儿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在学习中,师生、生生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以便生成共享的资源,拓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课堂的心理空间,让师生、生生进行合作性“意义建构”.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笔者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让孩子们自我评价、自我小结.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咱们一起来进行课程回顾. 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分数的基本性质”的?
生1: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运用了数学举例的方法,为了具有说服力,我们举了好几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具有代表性.
生2:我们首先依据“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的性质”等进行数学猜想,我们的猜想是有依据的.
生3:我们是通过数学类比、数学比较等多种方式发现了这一数学规律.
师:是的,孩子们,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数学猜想—数学举例—数学验证”等方式,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我们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问题,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生命课堂”是传统“知识课堂”的超越,是在批判“知识课堂”的根基之上提出来的. “生命课堂”是对“知识本位观”和“知识课堂”的积极扬弃,因而是一种现实超越. 栖居于“生命课堂”之中的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往. “生命课堂”赋予儿童自主发展的时空,打通教学与儿童生活、教学与儿童经验的界限,关注儿童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的提升,通过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实现数学教学人文、人本与人性的生命化特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