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风险背景下一线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15-05-21周忠伟刘必成
周忠伟,陈 雯,刘必成
(江西警察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问题的提出:一线民警,不是一个法定概念,不是职务和职位,一般指工作在最基层或者处在与犯罪分子做斗争最前沿的警察,以区别从事领导、指挥、文字等工作的警察。无疑,一线民警是对警察高强度、高应激、高风险职业属性最重要的诠释群体。学术界及警务实战部门对警察职业风险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还是较高的,笔者经知网查找,共有173篇有关论文,但对职业风险下一线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则不多,因此,对这一最大的警察职业群体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一、一线民警职业风险的客观存在
职业风险是指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具有一定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人身风险和精神风险等。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提出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人们的新需要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和发展的由社会所制造的各种风险。也就是说,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
警察职业风险缘自其职业的起缘和基本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明确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警察的工作性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依靠法律、强力和特殊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对警察而言,在“风险社会”环境下工作更艰辛、紧张、困难,也更具有挑战性,对警察生命直接构成威胁则是最大的职业风险。据公安部公布,从1981年至2012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有11 286名民警因公牺牲,164 250名民警因公负伤;2013年和2014年牺牲民警分别为449名和393名。
除生命之忧外,派出所民警、刑警、交警、治安警等一线警察,工作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警情突发性强难以预测预料,需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长时间处于待命备战状态,由于工作连续不断,民警们感叹脑海里整天都是案件、纠纷、矛盾、社会阴暗面,思维像拧紧的发条,身心张弛失衡。警察的工作总是没完没了,上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在职务活动中时时处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社会责任、工作职责、公众形象,有时候对社会的承诺难以顺利履行,不知道如何面对领导的询问和群众的监督,备受内心的压力和挫败感所困扰。一线民警在依法执行公务中受到执法对象推搡、辱骂、刁难等事件屡见不鲜,往往只能忍声吞气,感叹执法艰难。心理压力过重,疲于奔命是一线民警的真实写照,一线民警因此也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正如警察自嘲所言:穿着警服吃苦受累,摸爬滚打终日疲惫,急难险重必须到位,一日三餐时间不对,逢年过节天天战备,抛家舍业愧对长辈,老婆孩子跟着遭罪,挨骂受气不能后退,流血流汗还得流泪。在这种情况下,“过劳死”已成为公安民警头号杀手。公安部今年6月推出了“好警嫂”评选宣传活动,笔者发现在《人民公安报》刊登的45名候选“好警嫂”感人事迹中,由于照顾因公负伤、长期生病甚至瘫痪丈夫的“好警嫂”达23人,占51%。在2014年因公牺牲的393名民警中,突发疾病猝死的为201人,占51.1%。[1]此外,部分省市公布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警察职业风险的客观存在。
河南,2010年至2014年,全省公安机关120名民警因公牺牲,平均每年24名,平均年龄42.9岁,因积劳成疾患病去世的占81%;536名民警因公负伤或致残,占全省因公负伤总数的55%。2014年9月7日,台前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指导员李佃铎在执行公务途中突发疾病因公牺牲,年仅44岁。此外,河南全省公安民警体检结果抽样分析发现,民警身体健康状况堪忧,身体基本健康的仅占18.7%,患肺病、腰椎颈椎病、心脏病、各类关节疾病、肠胃疾病及肺部疾病等各类职业病的占81.3%。[2]
湖北,2014年8月,湖北省公安厅通报了2011年至2014年6月全省公安机关因公伤亡和劳累病故情况:因公牺牲36人,负伤563人,劳累病故173人,平均年龄47.3岁。突发疾病猝死和罹患癌症病故173人,占82.8%。[3]
浙江省因公伤亡警察主要来源于交通事故、积劳成疾、暴力袭击、抢险救灾等。其中从积劳成疾来看,民警的发病类型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溢血和脑血栓等,并且发病年龄具有年轻化的趋势,40岁以下年轻人患代谢类、心血管类、脏器类疾病达13.8%。[4]
二、一线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调查
为了准确把握警察职业风险背景下一线民警的心理状况,笔者于2015年3月至7月,从来校培训的学员中随机抽取了426名派出所、刑侦、交管、治安、监管岗位上的一线民警进行了《警察职业风险问题》问卷调查,并进行了重点访谈。发放问卷426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达到93.9%,问卷数据统计结果如表1。
从问卷结果统计数据可以看出:99%的民警认为自己的职业风险很高或者较高。其中认为职业风险很高的占56.5%。职业风险反映在:生命安全占80%、身体健康占78.5%、心理压力与精神伤害占91%、家庭关系占50.5%、工作关系占39.5%、工作失误占43.5%、不良诱惑占36.5%、蒙冤受屈占38.5%、经济政治待遇占72%、职业价值感尊严感占64.5%。其中心理压力与精神伤害、生命安全、身体健康风险最为突出。
很多民警从警以来都经历过与职业有关的风险事件:身体受伤占52.5%、身体生病占50%、遭遇险境占56.5%、离婚占2%、婚姻危机占16%、子女生疏占29%。而且问卷调查的对象基本上都是30岁~40岁,从警10年~15年或5年以内的民警。从警不到5年就受过伤、遇过险的民警也不少。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生活没有规律,顾不上家庭以致难尽家长职责导致子女生疏的达29%。
表1 警察职业风险问题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序号 项 目 选择人数 所占百分比P在家休息听到工作电话身心不适 208 52%Q 工作中的困难太多但又说不清楚有哪些 110 27.5%R 工作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72 18%S 担心这份工作会使我变得感情淡漠 98 24.5%T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快没有精力应对工作中的人和事了 90 22.5%5 你认为警察存在职业风险的职务活动有哪些?A 巡逻盘查 258 64.5%B 对嫌疑车辆查控 268 67%C 非正常死亡事件 222 55.5%D 抓捕犯罪嫌疑人 336 84%E 参与处置群体性事件 300 75%F 接处警 174 43.5%G 监管犯罪嫌疑人 208 52%H 抢险救灾 224 56%6 你在职务活动中是否有职业风险意识A有 262 65.5%B 偶尔有 106 26.5%C 从来没有意识到风险 6 1.5%D 顾不上有没有风险 28 7%7 你在职务活动中如何应对职务风险A 遵规依法行事 298 74.5%B 重证据 154 38.5%C动手前先动脑,行动前先思考,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会有意识考虑风险保护自己 264 66%D 不顾一切履行职责 24 6%8 在工作中产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怎么办A 自我调节 362 90.5%B 寻求心理专业帮助 22 5.5%C 任其自然 90 22.5%9 希望通过什么途径与措施防范职业风险保障身心安全健康A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56 64%B 科学的管理制度 244 61%C 规范公安工作职责 268 67%D 增加警力编制 228 57%E 维护警察权益和尊严 310 77.5%F 提高收入水平 304 76%G 强化警务技能 220 55%H 重视心灵关怀 266 66.5%I 在《刑法》中增加袭警罪 276 69%J 建立职业风险专项评估与预防机制 220 55%
长期的职业生涯,民警经历过的与职业有关的负性心理体验主要是:恐惧害怕达27.5%、紧张焦虑达70%、烦恼郁闷达71.5%、急躁易怒达61%、低落茫然达65.5%、很多时候我真的不愿意面对工作对象达18%、身心疲惫达50%、休息的时候不能完全放松达47.5%、在家休息听到工作电话身心不适达52%、工作中的困难太多但又说不清楚有哪些达27.5%、工作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达18%、担心这份工作会使我变得感情淡漠达24.5%、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快没有精力应对工作中的人和事了达22.5%。
从问卷统计及访谈中可以看出,一线民警在高风险的职业活动中,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负荷大
工作时间常常是超速运转,疲于奔波,事情总也做不完。休息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放松,随时处于临战状态,有的民警工作之余接到单位电话甚至会出现手心冒汗、心口发闷、全身颤抖的生理反应,心理压力到了令人崩溃的边缘。
(二)负性情绪多
在职务活动中经常会产生恐惧害怕、紧张焦虑、烦恼郁闷、急躁易怒、低落茫然等心理状态。
(三)身心疲惫感
对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所适从。
(四)职业价值感、尊严感下降
感到执法艰难、晋升无望、付出与回报不相适应。
(五)对家庭的愧疚和不安
照顾不到家庭,夫妻容易产生矛盾,影响子女健康成长与发展。
(六)对安全的担忧
担忧自己的生命安全、身体安全,担忧自己的精神和人格受到伤害,担忧工作不被理解认可、遭恶意投诉、蒙冤受屈,担忧工作失误前程受阻。
(七)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增多
结合问卷访谈了解,各种心理困扰、心理创伤综合征、应激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已成为一线民警当中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民警个人而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降低,并且会引发民警在工作中的情绪障碍和认知障碍,甚至出现违规违纪、应激性等偏差行为,媒体、网上报道和炒作的一些民警因执法言行陷入舆情焦点的事件就是这种行为的自然反应。同时,因为心理的负性状态会直接导致生理机能的异常,使人产生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民警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对公安机关而言,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不仅会影响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也会造成公安队伍的负面形象和不稳定,影响公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职业风险程度高决定了一线民警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
健康的心理是指个体心理的完善状态,是个体对他人、社会、现实环境积极而持久的适应。表现为情绪稳定、心理平衡、积极乐观、有幸福感、行为适度、自我调控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人格正常。
心理学研究认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固然,优生优育、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健康心理形成不可或缺,而人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外部条件是实现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成熟的心理学早已证明,工作环境不利、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人际矛盾等,都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生活、工作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变化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会使人产生心理应激,由此带来心理的困扰、不适,甚至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失调。
一线民警在高负荷、高应激、高风险的职业生涯中,心理素质已经得到了高强度的历练,心理应对能力和调控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警察也是普通人,也是血肉之躯,不是钢铁硬汉,承受不了过大的刺激和超强的压力,也会和常人一样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
巡逻盘查、对嫌疑车辆查控、排查非正常死亡事件、抓捕犯罪嫌疑人、参与群体性事件处置、监管犯罪嫌疑人、抢险救灾、接处警等都属于一线民警高风险职务活动。虽然现在民警在工作中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遵规依法办事,重证据,动手前先动脑,行动前先思考,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会有意识考虑风险保护自己,但是遇险、受伤甚至牺牲还是难以避免。民警在职务活动中,人身安全面临着各种无法预料的危险或危害,这种危险或危害始终伴随着民警执法的全过程。职业风险对民警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民警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压抑以致恐惧害怕的心理。
由于各种原因,对基层的警力需求问题一直解决不好,而各种警务活动及严格的执法标准却不断增加。一方面在履职过程中事无巨细,不分分内分外,专项行动攻势,一仗接着一仗,长期加班加点,没有节日假日,限期完成任务,迎接各项考核,装备不力,执法不被理解遭遇辱骂诬告;另一方面,是在认真履职过程中衍生出的夫妻感情、子女教育、人际交往等亲情矛盾。双重的压力易使一线民警不堪重负,心力交瘁,备受煎熬,凝聚成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心结。这些心结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轻者会影响工作状态,导致身体疾病,重者还可能发生自杀行为。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曾对一线民警做过SCL-90(精神卫生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受测民警总分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各因子得分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就说明,与全国成人相比,受测民警的心理问题症状更加突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四、加强心灵关怀,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
(一)关注和重视一线民警的心理需要
在“希望通过什么途径与措施防范职业风险保障身心安全健康”问题中,共列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公安工作职责、增加警力编制、维护警察权益和尊严、提高收入水平、强化警务技能、重视心灵关怀、在《刑法》中增加袭警罪、建立职业风险专项评估与预防机制10个选项,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所有选项都受到大部分民警的肯定,反映了民警内心趋于一致的愿望和需求。
马斯诺的人类需要层级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由下而上包括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一理论已被实践论证并为人们广泛认可。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主要是衣、食、住、行、性、休息等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避免人身威胁、预防危险事件、不失业、无经济危机等。社交需要,即对人际交往、群体归属感的需要,以及对温暖、友谊、支持、理解、包容的需要。尊重需要,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和赞赏,希望自己有尊严、有价值。自我实现需要,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使自己的生命富有意义的需要。这些人类所共同具有的愿望和需求也是一线民警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访谈中,一位刑侦队的民警告诉我们,有一个警队的“民警沙龙”很好,房间还贴挂着集体的“全家福”,备了一些咖啡、茶水、点心、水果,感觉很温馨,很有人性化元素。
来自一线民警心灵深处的所思所想所需应该引起我们各级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关注与重视。重视心灵呵护、适当满足心理需求是对民警最好的关爱,对缓解一线民警心理压力、优化心理体验、改善心身健康状况尤为重要。
(二)加强警察心理健康机构建设,增强警察心理健康工作实效
党和国家对民警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高度关心和重视的,早在2004年12月公安部就开通了全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站,把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公安队伍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喊出了“关爱民警健康、呵护民警心灵”的响亮口号。2009年4月公安部政治部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的《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在全国省级和警力超过3 000人的市级公安机关设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全面展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这项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各地工作开展的情况也不平衡。
问卷调查发现,民警在工作中遇到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自我调节”或者“任其自然”。而现实情况是民警对专业帮助存在大量需要。一位监所民警在接受访谈时说,监所民警的压力很大,往往找不到释放的空间,看守所的心理服务主要针对在押人员而不是针对民警。民警有心理困扰时一般就是喝酒、聊天、吐槽、自我处理。他们希望有一个适合民警要求、为民警接受的心理咨询平台,需要的时候能够真正为民警疏导、减压、恢复心理平衡。希望警队现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多做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宣传和传授工作。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健康、亚健康、不健康是一个连续的维度,心理问题没有解决,不健康的心理能量累积起来,将对民警的心身造成巨大损害,并对行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防患于未然才是最重要的。
对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研究、推广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走专业化道路,规范工作职责,提高心理干预的主动性,帮助、指导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等等,方能取得实际效果。
(三)切实提高民警的职业心理素质
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的满足是人最低的愿望和要求。问卷调查可见,当代民警具有较高的职业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但是在此前提下,必须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职业性质所要求的心理应激能力、抗挫抗压能力、面对各种困难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行为控制能力等。这些心理素质有利于民警更好地应对职业风险,有效降低职业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理论上警察群体的心理素质应是最优秀的职业群体之一,但特定的职业心理素质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沉淀、养成的过程,比如在招警中对心理素质测试标准的坚守,通过警察院校和基层单位特有的警察文化熏陶和有针对性的培养而获得。而对于在职民警,强模拟实战训练并取得真正的实效特别重要。心理学实验证明,要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除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模拟训练是最有效的。要探索更为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和实战训练制度,在训练过程中要设置逼真的临战情境和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重视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通过严格训练,真正提高民警的实战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形成对危险情境的预期心理准备状态,使民警的心理适应能力符合临战环境和战术需要,当在现实中遇到危险情境时能够沉着冷静、机智应对,战胜恐惧、紧张、惊慌失措等不良情绪。在训练中重形式走过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四)为一线民警的心身健康提供制度保障
关注民警的内心世界、适当满足其心理需求是对一线民警最好的关爱。政府和公安机关有必要为此出台一些相关的文件和规定,针对一线民警特殊的工作性质制定有关特殊的政策和制度,为一线民警提供一些特殊的待遇。
尊重和保障民警的休息权,避免过度劳累。休息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要科学使用警力,充实警力,运用调休、补休等多种方式,安排好民警的休息、休假,保证民警能够得到及时的休息和调整。对身体“报警”的民警要强制休假医治,不默许、不提倡带病坚持工作。今年清明节期间,《人民公安报》以“铭祭公安英烈,追忆不朽忠魂”为题,报道了5名民警的事迹,其中3人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去世,最年轻的沈阳市公安局太原街派出所民警袁哲年仅24岁。[5]
在警力和警用装备保障方面,要优先考虑一线警队的工作需要。警力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民警长期超负荷、超强度战斗在第一线,成为国家机器中磨损最快的零件。警用装备是警察执法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警用装备保障不足客观上造成了警察执法的危险。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轮岗制度,缓解职业倦怠心理。
积极建设警队文化活动和集体活动也是调节压力、增强团队归属感的有效方式。要尊重民警的辛勤工作和付出,实行相应的精神和物质激励制度,建立对民警家属送温暖制度。
要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符合民警各种需求的既利于工作又益于民警心身健康的科学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使民警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投身于工作当中,努力抵制、化解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并尽可能把职业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结束语
一线民警是公安机关的前沿战士,对他们理应给予更多的关爱。职业风险的客观存在,无疑造成了这个群体心理问题的高发态势和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危机现状。全国发生的多起一线民警伤亡事件,年轻生命的消失令笔者深感痛心与不安。面对超负荷、强应急、高风险的职业特点,这个为公安事业呕心沥血的群体,最需要心灵的呵护和心理的支持,我们期待“民警工伤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工资待遇”“职业风险保障制度”的承诺能早日到来,因为比鲜花、掌声和隆重的追悼大会更重要的还有很多很多……
[1]人民公安报,2015-04-04.
[2]河南日报,2015-01-13.
[3]人民公安报,2014-08-26.
[4]浙江新闻,2012-11-27.
[5]人民公安报,201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