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精品盛宴”
2015-05-20熊军武
熊军武
我与《党员生活》已经相识30多年,认识她时,18岁的我正在武汉军区河南省南阳市某部服现役,当放映员。因我当时酷爱绘画、读书和写作,时任宣传股俱乐部主任便将团部图书阅览室的工作交给我负责管理。在电影队长(湖北武汉市人)的竭力推荐下,每年图书阅览室都会订阅湖北的《党员生活》杂志。就这样,我有幸认识了家乡创办的省级杂志——《党员生活》。
当年,爱好党报党刊收藏的政治处主任,还赠我一本1980年7月出版的《党员生活》创刊号。在军旅生涯中,受《党员生活》这位启蒙老师的影响,我有幸加入中国共产党。
21岁那年秋天,我解甲归田返乡后,因工作多次调动,我与《党员生活》全靠零星收藏来续“前缘”。从1995年开始,我通过外出打工、旅游和朋友交流等方式,从河南、广东、江西、海南等地的废品回收站、流动地摊和个体书店,采取“零散购买,以报换刊”等收藏方法,尽量收全当年成套的《党员生活》杂志。有一次,我还花“血本”收藏了《党员生活》。
那是1998年初,我正在广东河源市一家港资企业打工,为收藏到儿子的生日样刊1997年4月、5月(儿子出生时间阴历4月25日,而农历则是5月31日)出版的两期《党员生活》杂志。我三次请假从河源市到东莞市,寻找当地一位报刊收藏的个体老板,因他要将当年的12本《党员生活》杂志成套出售,而且出价较高。后来,我又找到东莞媒体的一位记者朋友去“砍价”,最后花了100元才弄到手。返回公司的晚上,妻子闷闷不乐地说:“为了收藏两本杂志,成本费加车费一共花了400多元,这样夸张的投资值吗?”“值。作为父亲,为纪念儿子的生日,能收藏到家乡的省级党刊,等儿子长大后再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妻子看到我找一堆话来搪塞,嗔怪是为了收藏而死不悔改的“老顽童”。
2014年初,在一次党员聚会上,铁佛寺社区党委书记崔玲、副书记高兆霞送了几本近年来出版的《党员生活》给我。接着,崔书记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熊作家,你是我们社区里的老党员,又是老笔杆子,今后可要给我们自己的杂志写写稿。”我心悦承诺。第二天,仔细读了一下2014年第1期的《党员生活》,发现开辟了一个新栏目,叫“缤纷生活”。多年来只顾收藏《党员生活》,却没有给《党员生活》投过一篇文稿,“缤纷生活”栏目正是我写作的“用武之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第5期《党员生活》,终于发表了我的散文拙作《指尖上的“幸福生活”》;2014年第9期发表我的一幅摄影作品《夕阳美如画》;2014年第10期发表我的散文《家国“十一”缘》……
一篇篇拙作,让我与《党员生活》心心相连,续写“情缘”。一本本《党员生活》样刊,让我与她的故事越编越多、越印越厚、越写越长。2015年,时逢《党员生活》创刊35周年。作为一名党员、铁杆粉丝和作者,我衷心祝愿《党员生活》越办越精彩!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社区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