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为人先的布衣参事

2015-05-20

党员生活 2015年4期
关键词:参事室布衣建言

编者按:2012年4月18日,武汉市启动了一项敢为人先之举:打破以往对参事身份、学历、职业的限制,从市民中公选“布衣参事”。当年5月29日,胡全志、陈勇、施岚等3位武汉市民,从时任武汉市市长唐良智(现任成都市市长)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成为政府参事。如今3年届满,他们到底是政府展示政治开明姿态的“花瓶”,还是真正成为了表达社情民意,参与公共决策和监督政府工作的参事?带着这一疑问,本刊记者近日作了专题采访。

中国公车改革第一人、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也是武汉市政府参事。近日,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布衣参事的数量可适当扩大,最好能有6人。而在2012年,他的建议是“先充实一下,尝试一下,(布衣参事)最好不超过10%。既可以收集意见,又不影响参事总的格局”。据悉,武汉市政府参事编制为40人。

态度的改变,是因为叶青亲身感受到了布衣参事的专注与热忱,看到他们发挥了百姓贴心人、建言直通车、政事监督者的作用。

布衣本色敢于直谏

就任武汉市政府参事后,胡全志常常会接到许多电话,有求助的、有提建议的,内容从拆迁到小区竞选黑幕,甚至包括汽车噪音问题。“有些问题超过了我能做的。”胡全志说,他的工作方法是,关注重大事件和自己有认识、有能力解决的事情。陈勇和施岚则在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上,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武汉的发展与进步。

武汉市政府参事室负责人总结,他们3位的共性特点:公共责任、公益热忱、公事专注。

湖泊是武汉的特色资源和城市名片。胡全志调查发现,中心城区40个湖中,仍有不少湖泊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质极差,水生植物不可生长,湖里不见鱼儿,湖面不见水鸟,有湖无景,了无生趣。以大名鼎鼎的汉阳莲花湖为例,虽名为“莲花湖”,湖中却多年不见莲花。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水华严重,透明度低,水下光照不足,截污不彻底,形成水生植被障碍。他认为,“如果不进行生态修复,这些湖则名存实亡,甚至成为蓄污纳毒的小‘水库,失去生命的湖其实也失去保护的意义”。

为此,胡全志在汇集网友智慧后建议,市政府每年办一件湖泊生态修复的实事,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城区湖泊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形成一湖一景或多景。如可将莲花湖作为首选的修复样板,再现古诗中“石镜三更见,荷花一丈长”的胜景。此建议得到武汉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相关措施正在制订中。

去年,陈勇在蔡甸区白莲湖广场举办了“武汉与法国——文物文献收藏展”,展示了300多件他精心挑选的法国有关武汉的老明信片、老照片、老书、老杂志、老地图、老设计图纸、老器物等珍贵文物,时间跨度达190年(1748年-1938年)。他说:“这个展览也印证了武汉这座城市与法国深远的历史交往。”同时,他向武汉市政府建议,对正在规划中的中法生态新城,应重视“法国与武汉”人文元素,并融入新城规划之中。该建议得到唐良智的批示。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参事,施岚在受聘为布衣参事时就形成了一个新习惯,写“布衣参事”履职日志。最让他自豪的是建言呈送到了中央领导的案头。2013年10月,他和武汉市政府其他参事共同完成的建言报告《网络倒逼政府转型:“通”则不“痛”》,被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内参刊物《国是咨询》刊登,直接报送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部级主要负责人。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布衣参事的核心是要保持布衣本色。深入群众中去,倾听民间呼声,汇集民间智慧,且敢于直接谏言,才算是一名真正的布衣参事。3位布衣参事经常带着问题追问职能部门,会不会得罪人?对此,他们均表示:“出于公心,即使得罪人也不怕。”

如何评价布衣参事的履职成绩?近日,唐良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当初请他们加入到参事队伍,是希望建立一个正常的渠道,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从实践看,这种渠道确实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布衣参事让政府更多、更直接、更鲜活地了解了民情、民意,同时推动了政府开门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贴近市民需要,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城市发展。

充分调动民间智慧

受聘布衣参事,等于获得了“特权”:建言可直通市长办公桌。同时,武汉市相关法规规章草案、有关民生的政策措施,也会征求他们意见。他们还可以列席市“两会”。

然而,对于千万人口、科教实力全国第三的大武汉来说,如何让更多民意民智通达市府决策者?其实,敢为人先的武汉,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更多热心市民参政议政。党代会、两会期间,武汉民间火热献策,电视问政、网络问政更是创下收视纪录,这些从侧面折射出民间反映诉求的热切,也是武汉广开言路、广纳民智的信号。

选聘布衣参事,对步入快速发展期的武汉,仅仅只是开始。

2012年秋,武汉市政府参事室聘请张楚培、霍成龙等6人为特约信息员,他们被媒体称为“准布衣参事”、“编外参事”。其实,6人是布衣参事海选的9强选手,只是前3强成为正式参事。他们将与布衣参事一道,收集民意诉求和建言,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

特约信息员关升红从20岁起,就开始关注养老,至今已有30多年。他建议,养老项目重在可及、可托付、可持续,武昌地处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大,征地难、征地贵,在江滩、公园等广大老年人户外密集活动场所,适宜建立“老年日间托管中心”。如户部巷社区建成的微小型养老院,入住率超过五成,“一键通”有效运行,老人24小时得到妥善照料。

生于河北,求学和创业于武汉的霍成龙,刚过而立之年。他希望在城市的发展中,能够发出新武汉人的声音。2014年,武汉市出台大学生创业就业落户相关政策。这项政策落实怎么样?有条件享受这项政策的人,是怎么想的?霍成龙在工作所在园区走访了10几家企业,抽样了解情况,总结出 “新武汉人五怕五盼”,通过参事室递交市政府,“没想到,其中一些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采纳,还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

这些布衣参事、准布衣参事们,本身是普通百姓的一员,他们是民生的“温度计”,是群众身边的“意见箱”。百姓生活有哪些现实困难?市政工程如何规划才能各方满意?城市管理存在哪些短板?通过布衣参事等民间触角摸清问题,决策才能减少失误和偏差,更有准头。基于这种认识,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措施时,经常会邀请他们参与。

武汉市水务局召开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邀请胡全志作为代表;2013年,武汉时隔19年后重新启动“禁鞭令”,里面也有布衣参事的声音;布衣参事还受邀参与物价听证、征集十件实事意见、检查考核验收等各项活动……

同时,在他们的引领作用下,武汉市民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据了解,自布衣参事上任后,武汉市政府参事室接收的市民建言数量,较之前增加了60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振宇认为,布衣参事的产生,搭建了民间智慧建言的又一个平台,扩宽了献策的又一条渠道,很好地调动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民间智慧。

一切都在改变进步

武汉市政府参事室业务处处长吴远舟,长期与布衣参事打交道。他说,布衣参事最大的特点是有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出勤率较高。自从布衣参事加入到参事队伍后,参事工作整体实力、影响力、活力都得到了增强,为参事工作开拓了思路,丰富了形式。

据介绍,自1950年成立至今,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可划分为3个阶段,1950年至1988年是“辅政”,1988年至2013年是“咨政”,2013年开始以“智政”,努力向“新型智库”转型。

选聘布衣参事以前,参事主要是由“两正一高”:正局以上党政领导、正教授、高管以及知名成功人士等组成,普遍年龄偏大。由于事务繁忙、精力有限,极少数参事甚至5年任期里一篇建言都没有。布衣参事的加入,为参事室注入了新的生机。

当然,从热心市民变身为布衣参事,许多东西都需要磨合,磨合过程中,改变、创新、进步接踵而至。

胡全志初任布衣参事时,恨不得每天一个建言,热情非常之高,发声的愿望特别强烈,但问题反映得多,真正能落实和发挥作用的建言却很少。胡全志曾抱怨,机关工作效率太低。而有的布衣参事在撰写建言报告时,长篇累牍、引经据典,把事项说得面面俱到。

参事室负责人对他们说,建言的品质和有效转化,是参事工作的生命。一位市长,每天的公文阅读量超过4万字。要让自己的建言得到市长的关注和重视,必须“不说正确的废话,只说稀缺的诤言”。

于是,一种全新的“专项战略解决方案建言体”在参事室诞生。简述事件、直指核心、理析因果,重点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标题如新闻言简意赅且吸引眼球,文章分小标题表述准确,追求简读、快读、图读。在这一基础上,参事室还提出大背景下的微创新,推出《微言咨政》、《咨询摘报》等,作为“民意民智的特别通道”,以百余字短文建言献策,上报市长办公室。

每年,参事室根据参事报题、部门荐题、参事室组题、网络征题等形式,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结合参事们的特长特点来分别“破题”,每年至少完成17篇课题研究,并依据布衣参事的特长和优势,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课题,与其他专业参事一道开展调查研究。参加完一项关于“社会组织”内容的课题调研后,胡全志感慨,以前从来没有这么系统、全盘地思考过一个问题。他说,城市快速发展,必然会遇到千头万绪的问题。通过任布衣参事,“让我更加明白了意见与建言的区别,意见需要嚷,但更需要建设性的建议。”

参事室还组织开展了以“民间智慧”为主体的微观点、微建言座谈活动,分别就地铁细节改进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组织布衣参事乘坐地铁体验考察、网民互动调查和到武汉大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尽管形成的建议每条只有二、三百字,但内容涉及地铁安检、公厕以及指示牌的进一步人性化完善等等接地气的建议。参事室将建议收齐后,与有关部门对接探讨其可行性,进而将确定后的建议提交市长审阅,得到时任市长唐良智的极高评价。

他们还早在2012年7月率先发起了成立“智库联盟”,汇集大专院校、新闻传媒、网络平台、社会机构等16家单位,构建辅助政府决策、政策的智力支撑体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布衣参事”让决策更接地气》,在3年的实践之后,似乎在向更丰富的层次演变。犹如蝴蝶效应,一次破冰带来的变化如此之多:机关为民使命更加鲜明、市民建言类信访年增数10倍、政府与市民的互动变得更加生动丰富有效……

收获与再探索方向

3年前,叶青认为,武汉市首开先河海选布衣参事,或将对中国参事制度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布衣参事是普通市民和市长智慧碰撞擦出的火花。但现在随着3年届满,新一届布衣参事海选即将启动,布衣参事实践中,有哪些经验、做法值得总结,或可启示借鉴?参事室认为,最大收获是通过“公开选聘”、吸引“公众参与”、搭建“公共通道”。

据介绍,选聘前的方案设计中,首当其冲的是选聘方式的权衡。起初有三种意见:第一,由市长直接来决定人选;第二,仍由单位推荐,几个部门研究;第三,采用公选的方法。

前两种方法都很安全,但武汉市政府都放弃了,选择了最“麻烦”的一种,这不是因为想制造噱头,是希望能真正选出有质量的民间智慧。

选聘的标准也曾引发争议。一是要求近三年建言献策的成果,有领导批示或者媒体报道;第二,要提交至少3000字以上的策论。曾有声音质疑,这样的标准有定向嫌疑。但武汉市参事室认为,要求三年的建言献策成果,是考察这个人是否能持续的、而不是一时冲动地去建言献策。要求被领导批示或者媒体关注,考察的则是意见能否进入决策层,或者是被公众认可。

选聘围绕两条核心标准:第一,选进来的人是否有参政议政的能力;第二,是否有参政议政的社会公德心。基于此,地域、年龄、身份、学历、职业都有突破。选聘的核心理念是:在核心标准上要求突出,在程序上要求公正,而不在枝节上纠缠。

而在面试环节中,邀请了参事、专家、媒体、市民、部门代表等36人担任评委,参聘者分别进行公开演讲。这种方式,使从175位应聘者中产生的3位布衣参事,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比如胡全志,已13年坚持为政府提写建议300余篇,总数达30多万字。实践也证明,3位布衣参事以超脱的身份、独特的视角和“直通车”的优势,确实使政府决策更接地气。

谈及“布衣参事”再探索的方向,以及对新一届的期望,参事室负责人表示在思想和行动上,切实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最大的心愿是让“布衣参事”能作为一种共同使命,持续吸引“热爱武汉,拥有建设性建议”的人士,参与到“智囊沙龙”“市长悦读”“建言献策”“民意调查”中来,共建新型智库,共享美好家园。

武汉大学教授宋俭建议,进一步完善布衣参事的选拔定位。因为目前选拔的布衣参事仅仅注重了个人自身的专业特长,在吸取民众智慧、意见、建议方面还有欠缺。同时,他希望能够增加布衣参事的比重。

猜你喜欢

参事室布衣建言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成功举行
建言“一带一路”融资机制
“布衣”陈琮英
为河南更出彩建言
建言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双提升”
省公务员书画展作品移交省档案馆收藏
80年代的国务院参事室改革
树智库标杆,为改革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