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线上有个“陶博士”

2015-05-20周新偲张洁

党员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重轨武钢技术员

周新偲++张洁

说起博士,人们总是把它和专家、高薪、实验室、科研课题联系在一起,可在武钢设备维修总厂有这样一个华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博士,他从大山里走出,扎根基层一干就是十几年。

既没有实验室,也没有科研经费,整日里和职工们一起摸爬滚打,奔波在各条生产线上,尽其所能,将自己的所学全部用在了研究、解决现场技术难题上,这就是陶桂林。

摸爬滚打在一线

说起陶桂林,在武钢维修总厂上上下下颇具名气。身为电气高级工程师的他,破解了许多被国外技术封锁的程序块、“黑匣子”。

采访陶桂林颇费周折,第一次预约因现场临时有问题而取消,第二次我们趁午饭时间来到他的办公室,又扑了空。环顾四周,办公室摆设很简单,办公桌草稿纸上是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旁边有一本被折了页的《带钢酸洗线卧式活套详解》。几十分钟过去了,仍不见陶桂林的真容,我们放弃了等待,直奔现场。

在车间,我们寻到了正在处理减速机挡板故障的陶桂林,60摄氏度的高温使他的衣背湿了一大片。待故障处理完毕后,陶桂林一边用破布擦着脸和衣服上蹭的黑油,一边客气地说:“不好意思。”

眼前的陶桂林,没有知识分子的文气,不怎么健谈,一张黝黑的脸上总是挂着憨厚质朴的笑容。可一谈起业务,他就来了神,CSP摆剪程序还需进一步优化,部分外国公司的封装模块已经解开了,我们再也不用受制于人啦……言语间流露出对武钢设备系统不断发展的期盼。

工作现场的艰苦条件,曾把一些学士、硕士、博士慢慢“吓”走,但也留下了一批像陶桂林这样的斗士孜孜地坚守。博士毕业至今的11年时间里,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沉在现场,查看图纸、程序,分析故障、思考研究设计方案及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关键时刻显神通

1994年,陶桂林大学毕业后来到武钢一炼钢厂成为一名技术员,3年现场的历练使他越来越觉得知识储备的不足。

2004年,陶桂林一口气攻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武钢。当时正赶上武钢CSP筹建,大批的电气设计图纸陆续由德国寄往武钢。他查看图纸时,经常发现图纸数据存在前后矛盾、不准确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图纸中发现的错误,会影响整个筹建进度。

作为厂里电气设备的权威,陶桂林每天坐在电脑前,一次次查找错误参数和电气设计的错误节点。由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用眼过度,陶桂林经常感到眼睛疼痛难忍。实在不舒服时,他就滴点眼药水,再继续工作。后来经过统计,厂里发现经他查找并验收后的图纸共计有一万余份!而且,图纸的准确率达到了100%,为CSP产线顺利建成立下汗马功劳。

随着技术和经验的增长,陶桂林对其它产线的设备也触类旁通。去年大型轨梁线轧制百米重轨时,每3米会出现一个高点,结果厂家拒不收货,赚钱的买卖赔钱做,厂里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效果甚微,这可急坏了厂领导。大型轨梁线可是公司效益产线,武钢百米重轨的产销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公司的品牌产品,现在出现“高点”问题,不仅影响了公司效益,更会有损“武钢百米重轨”的口碑和形象。“高点”问题一定要拿下!

陶桂林经过观察分析,果断判断出是系统背压问题,可背压究竟调多少呢?调小了不起作用,调大了易出故障。没有金刚钻拦不了瓷器活。他与现场的生产技术人员一起,重新分析重轨轧制工艺流程和各道次的设备工作特点,编制计算仿真程序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诊断。经过精确计算后,把背压调到合适的数值,高点现象立刻被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困扰了多时的高点现象得以彻底解决!

2014年初,一直名声在外的武钢大型钢板桩生产遇到了难题,生产出来的钢板桩咬口尺寸不合格,无法浇灌,生产断断续续,废品率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陶桂林在“现场”一待又是一个月,面对新工艺新品种,通过调整辊子,最终一次试轧成功,此后一个月时间没再出现废品,现场的技术人员感慨到:“‘陶博真牛!”

无私帮带忘小家

别看陶桂林学历高、能力强,可他从来没有专家的架子,周围的年轻技术员有什么问题,他都知无不答。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年轻人都有了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攻关成果。

技术员廖灯方是个勤奋用功的年轻人,可解决了现场很多问题的他,却没有自己的技术诀窍和专利。陶桂林适时提醒他,要多注意总结,要把自己的经验转化成成果,这样既是对自己的提高,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其他技术人员作业。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廖灯方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技术诀窍,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作业区的技术诀窍小行家。

在四硅钢调试期,陶桂林经常到现场对总厂年轻的技术员进行指导,并嘱托他们要注意积累总结,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下次他来解答。只两个月的功夫,技术员小赵就记下了满满一本,每次离开时,几个年轻的技术员都依依不舍。如今小赵已是倒班的技术骨干。

数不清辅导了多少技术员的陶桂林,却很少能够照顾到家里。儿子已经12岁了,很多同学都会羡慕地说,你爸爸是博士,你的学习肯定不用愁!其实,他内心充满了对儿子的愧疚。这么多年,他只参加过两次家长会,很少有时间辅导儿子,经常在儿子熟睡后才回来……

2010年,陶桂林远在襄阳农村的父亲去世了,惊闻噩耗,他悲痛欲绝。陶桂林是家中的最小的儿子,父母含辛茹苦地供他上学。陶桂林原想工作后好好孝敬父母,可赶上CSP筹建,经常加班,还要出国培训,忙得不可开交……来不及尽孝就失去至亲的陶桂林,无数次地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接父亲到武汉,自己的房子虽说不大,可总比家里的泥土房要好啊,不漏雨不漏风,自己也可以陪陪老人。但悲痛过后,陶桂林依然把精力放在了武钢设备保产体系建设上。

近年来,陶桂林带领工区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50余项,完成创新成果近300项,撰写技术专利4项,在权威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篇,先后获得2014年度湖北省“最美一线职工”,2013年度“最美武钢人”,武钢集团公司“模范共产党员”、“劳动标兵”、“优秀科技管理者”等荣誉称号。

陶桂林的很多同学现在都是老板、大学教授,曾多次邀请他出去挣大钱,而他却始终未离开生产一线,他说:现场就是我的实验室,设备疑难就是我的课题,能解决现场问题比“博士”这个称谓更重要。

猜你喜欢

重轨武钢技术员
重轨矫直残余应力有限元模拟研究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转运
武钢今昔
2个月已发布11次外部招聘信息武钢人员分流压力山大?
武钢第六代桥梁钢板投入工程应用
武钢成钢开发高端汽车用弹簧W55SiCrC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重轨淬火温度场数值模拟软件开发
钦州市牛品改技术员队伍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