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绿水青山间
2015-05-20
有人说,雷家畈,来了就不想离开。
顺着蜿蜒曲折的柏临河,穿过一条绿意盎然的柏油路,我们走进这个秀美、古朴、宁静的村庄,瞬间仿佛时间静止,世界穿越了……雷家畈处处给人一种纯净、醉氧、诗意的感觉。流水穿村过,溪边垂钓忙,出门到田间,观水清塘旁。它就像一位天生丽质的大家闺秀,深藏在绿色青山,却掩饰不住天然美丽。
“6月份,雷家畈将成为一片花果的海洋。娇艳欲滴的火龙果和成片的猕猴桃林以及一望无际的薰衣草,把整个村子装扮成一副完美的田园画卷。”村党支部书记代圣元介绍,近年来,雷家畈生态家园日新月异,农民收入节节攀升,富裕起来的雷家畈人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
村医服务送上门
“熬点粥,多搞点流水饮食,少吃多餐,你搞的葛粉最好不要再吃了。”在雷家畈村村民周振龙的卧室里,村医王金权正在进行健康指导。去年年初,周振龙被确诊为食道癌。提起王金权,周振龙的老伴在满面愁容中露出了难得的微笑,“王医生天天上门、随叫随到,帮了不少忙,蛮负责、蛮好!”
村医能对癌症病人开展专业性的健康指导,这是以前雷家畈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
雷家畈村治调主任易万荣介绍,2013年以前,该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村医也是当地的“土医生”,缺医缺药缺技术,“小病难治好、村医很难当、群众不满意”。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雷家畈村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开展大讨论,最终形成了一致意见——自己投资、自己动手,建设夷陵首家“村医院管”卫生室。
2013年5月,由雷家畈村全额出资92万元,占地278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10平方米的新卫生室正式建成运行。同时,村里拿出近30万元,为卫生室的8个功能用房配齐了现代化医疗、办公设备,村级卫生阵地的面貌焕然一新。
台子搭起来了,就等村医“唱戏”。2013年10月,该村通过夷陵区卫计局、龙泉镇卫生院,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了乡村医生招聘信息,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村委会提供住房、拎包入住,租金水电费全免,工资待遇由镇卫生院统一发放,具体业务由镇卫生院跟踪指导。“雷家畈待遇”很快吸引了4名科班出身、年富力强、业务水平较高的外地医生报名参加竞聘。
“搞乡村医生,如果老百姓不信任,你就什么也搞不成。”回想当时参加竞聘,王金权感触很深。王金权说,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既要接受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和管理,还要接受村委会的日常监管和一年一度的群众满意度测评。
据了解,该村卫生室平均每天接诊20多人次,常见小病基本实现“不出村”。
村容整洁有义工
我们的采访队伍行走在雷家畈的田间陌头,只见庭院楼房错落有致、院坝圈舍干干净净、房前屋后清清爽爽、清新空气扑面而来,绝美的村容村貌让人为之倾倒。
作为集“全省绿色示范乡村”、“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众多“光环”于一身的明星村,雷家畈是如何营造出“人在画中”的美好家园?
村支部委员邹长雄介绍,近几年,为了让乡村更美、空气更净,雷家畈村围绕建设生态家园的全新理念,大力实施“一建三改”工程(建沼气池,改猪栏、改厕所、改厨房),农家改烧柴为烧气,变废气为宝气。昔日烧柴烧秸秆,厨房内烟气呛人的现象没有了,猪牛任放、鸡鸭乱窜的情景也不见了。
在雷家畈,有一支由16名村民组成的保洁队,他们默默坚守在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负责全村600户人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说到保洁队,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老施,他是保洁队中的“元老级”队员。
老施名叫施传华,今年82岁,是雷家畈村一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老施曾在村上担任过4年的村支书,上世纪90年代从区粮管所退休后,就在村里当起了一名不要工资、不要待遇、不要荣誉的“三不要”保洁员。
20年前,村里没有搞环境卫生的正式保洁员,五、六公里的通村路垃圾满地、灰尘飞扬,晴天一身灰,雨天泥沾身。对此,老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索性拿起扫帚当起了村里的一名义务保洁员。这些年,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雷打不动坚持每天早、中、晚三次打扫村里的卫生。
如今,上了年纪的施大爷患有白内障,耳朵也不太好使,村里也成立了专门的保洁员队伍,村干部和家人多次劝他身体要紧,不必再干下去了。对此施大爷可不买账,“只要自己腿脚还能动,我就会继续扫下去。”
施大爷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村里的老少妇孺。在雷家畈村,很多村民把维护自家房前屋后卫生当成了一种自觉。
村庄发展看党员
4月15日,天下着雨,雷家畈村众赢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却人头攒动。“今天是我们发放工资的日子。”合作社综合部主任郭芷均乐呵呵地说。
说起小郭,在村里也算是个名人。她是全村70多名党员中唯一的85后党员,也是全村唯一的出口创汇企业——众赢合作社最年轻的部门负责人。去年,该合作社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
小郭人虽年轻,办起事儿来可是有板有眼。一次,在老党员石传华的股份田里,小郭还和他闹了一点小矛盾。那天,小郭巡查到他的田头,老石正在给柴胡打速灭杀丁,一种低毒的农药。“我们的药材是不能打药的!”小郭一把按住老石的喷雾器。“我种了几十年的庄稼,我还不知道咋种,还用你这个小丫头来教我?”
小郭知道,进口方——日本津村株式会社对产品的标准要求极高。从土地平整到下种,从育苗到除草……每一个生产环节,她都亲自下田把关。为这个事儿,小郭不厌其烦地给老石讲原生态药材的生产要求。尽管这样,老石还是在小郭走后,偷偷地给药材打了药。那年9月,老石的柴胡“长相”最好,满怀丰收希望的他,却在最后的关头没能过检验设备的关。这一年,他“颗粒无收”。
经历了这件事,老石成了标准化生产的“义务宣传员”。“我和小郭是不打不相识!”老石说,“现在村支部很需要像小郭这样的年轻党员,不仅有新知识、新思想,还能带领群众致富。”
跟小郭一样,李家兵也是一名年轻党员,17岁外出打工,经过20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经拉起了一支100多人的工程队,队员都是“周边团转”的老乡。
余可文过去在江浙一带打工,辗转多个地方,只混个“肚儿圆”,攒不下钱。如今回家加入李家兵的工程队,一年工资5、6万元,不仅能顾上家,而且盖了新房、买了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3月的雷家畈春雨绵绵,眼瞅着村里小路雨后泥泞,李家兵又不声不响出资好几万元硬化公路,修建排水渠。
爱在绿水青山间。在雷家畈村,我们被一个又一个像郭芷均、李家兵这样的党员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