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5-05-20朱磊娜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如何有效保障民众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则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镇江市作为江苏省的地级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1年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91年-2011年,GDP年均增长19.2%,但是就业人数年均仅增长2.33%,呈现出“高增长,低就业”的局面。因此,本文以镇江市为例,主要研究镇江市1991年-2011年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业变动情况,探讨如何解决好镇江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协调发展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镇江;经济增长;就业结构;回归分析
一、镇江市经济与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其GDP总量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镇江市是该省的地级市,1978年—2011年,按当年价格计算,镇江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2.1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11.45亿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镇江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27元增加到2011年的73981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1978年的2.465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26.94亿元。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7.73%,生产总值突破2311.45亿元,比2010年增长16.29%;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3.60%、13.54%和19.45%。但是,与此同时,镇江市就业增长却较为缓慢,由1991年末的157.73万人增长到2011年末的190.26万人,根据镇江市2012年统计年鉴,可以得到镇江市1991年—2011年期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与就业增长率情况,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1991年,镇江市的第一产业增长率基本上都是负值,说明随着镇江市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作用基本消失,甚至在不断的挤出就业,由1991年的56.33万人减少为2011年的25.64万人;第二产业大多数年份都在吸纳就业,从1991年到2011年间,只在1996年-2001年这六年间就业人数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一直都是正值并呈稳步上升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不断显现,年均就业增长率达到了4.62%。
二、鎮江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镇江市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1991年以来,镇江市逐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不断优化与升级,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图1、图2所示)。从图1和图2可知,自1991年以来镇江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图1 1991年-2011年镇江市产业结构变化图
表1 1991年-2011年镇江市产业结构的描述性统计
图2 1991年-2011年镇江市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图
表2 1991年-2011年镇江市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描述性统计
1.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
根据图1,我们可以得到镇江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分布。从中可以看出,镇江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由1991年的21.5%下降为2011年的5.8%,年平均下降0.7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呈现出一个“M”型曲线变化,在1991年-2011年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升有降,但总体上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整体上处于稳步增长的局面,从1991年的28.9%提升到2011年的43.1%,年均增长率为0.63%,在三大产业中是增长最快的。由此可知,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趋势非常明显,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并有所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2.就业结构的演变特征
根据图2,我们可以得到镇江市就业人数的产业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从1991年到2011年间,镇江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56.3%到2011年的21.0%,年平均下降比重达到了1.7%,下降趋势十分显著;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维持平稳状态,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增长的局面,1991-1995年,从28.7%提升到32.1%,此后虽略有下降,但仍长期维持在30%-31%左右的水平。从2000年开始,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开始缓慢上升,在2011年已经达到42.1%;与2011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相比明显偏低,说明镇江市第二产业的GDP增加值并没有带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对应上升,吸纳就业的作用没有完全显现;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从1991年的15%增加到2011年的36.9%,上升了21.9%,年均增长率达1.04%,高于同时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速度,说明镇江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强烈。从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镇江市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有效地吸收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总体而言,镇江市第二产业的稳步发展、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使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比重经历了从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转变。
三、镇江市GDP总量对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分析
通过查阅2012年镇江市统计年鉴资料,运用Eviews5.0对1991年-2011年期间镇江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GDP与各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L1、L2、L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
GDP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如下:
lnL1 = 5.125995757 - 0.2253712894lnY
(45.08233) (-12.48624)
R2=0.891370 F=155.9062
从回归方程显示的结果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不但没有带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反而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在不断地被挤出。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的采用,以及农民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逐渐饱和并开始呈现过剩的状态,这就迫使剩余劳动力逐渐转向二、三产业,或者表现为隐性失业。
GDP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如下:
lnL2 = 3.736335482 + 0.08330946108lnY
(18.35940) (2.578766)
R2=0.259260 F=6.650032
由回归方程显示的结果来看,在经济增长与第二产业就业关系方面,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083,表明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便可以带动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相应增加0.083%。说明第二产业对就业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就业效应不是很明显。
GDP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如下:
lnL3 = 2.857386684 + 0.1495447715lnY
(24.45047) (8.061101)
R2=0.773759 F=64.98134
从回归方程显示的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就业关系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约为0.15,表明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就带动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相应增加0.15%。说明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高,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第三产业进行倾斜,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就业的吸纳作用逐渐增大,增加就业的潜力逐渐增强。
通过对国民生产总值与各产业就业人数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对各产业就业增加的作用并不相同。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就业增加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第一产业就业增加的作用最小。各产业的就业弹性表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第一产业就业增加的作用不太明显,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可以有效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要比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高,表明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最强的。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保证镇江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来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在当前高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镇江市更要注重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努力降低失业率,保持就业率增长,提高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相关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的作用。只有这样,镇江市的经济才能取得稳定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1.加强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
第一,健全职业培训体制
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是劳动者实现再就业的基础,实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计划,贯通技能劳动者成长通道,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训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同时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推动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
第二,实施分类培训模式
一方面需要密切跟随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经济结构的变化,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培训,积极适应社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实现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建立比较稳定的培训协作关系,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促进培训后直接就业比例的提高。同时,改进培训服务形式,下移培訓重心,深入基层、贴近街道、乡镇、社区(村)展开培训辅导。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是避免镇江市出现“增长型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镇江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和企业的劳动者就业比重将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和企业的就业人数将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镇江市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应协调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企业,从而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足够竞争力,同时又能够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应的就业增长,兼顾更多的劳动者就业问题。
3.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
镇江市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大型企业虽然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其数量较小,吸纳就业的作用并不大。而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由于劳动力需求较大,吸纳就业的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必须发挥镇江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努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扶持,从而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范围。
4.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优化创业扶持政策
实施创业集成激励政策和创业投入优先保证政策,同时完善并落实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场地保障、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建立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奖励基层平台扶持创业,将创业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政策拓展到农民群体,将平台奖励等政策延伸到农村地区。
第二,实施创业重点工作
推进京口大学生创业示范区建设。以驻镇高校为中心,按照专业化、集聚化、规模化的要求,建设文化创意社区、归国博士园、学府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促进创业项目的积极转化,建立市、县两级创业项目库,完善项目实施审查机制,有效促进扶助重点创业项目的进行,帮助创业者成功转化一批重点创业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网站.江苏统计年鉴2011[EB/OL].2011,http://w
ww.jssb.gov.cn/tjxxgk/tjsj/tjnq/2011/inde x_212.html.
[2]李从容,祝翠华等.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研究——以中国为例的经验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9):1429-1434.
[3]王忠平,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115-117.
[4]朱殊洋.广东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探讨[J].岭南学刊.2011(2):102-106.
作者简介:朱磊娜(1981- )女,江苏镇江人,硕士,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