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激肽原酶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效果观察*
2015-05-20刘东明蔡志荣
周 冰 ,刘东明 ,何 悦 ,于 明 **,杨 溢 ,韩 薇 ,蔡志荣
(1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老年科,镇江212000;2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较轻,可发生不致残的神经系统损害,易被患者或医生忽略而耽误就诊,从而增加卒中再发的风险而导致完全性、致残性卒中的发生。中国轻型卒中专家共识(2014)指出[1],轻型卒中是最为重要的脑血管病急症,复发风险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快速识别、正确评估、及时干预轻型卒中极其重要。本文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60例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胰激肽原酶(TPK)治疗,并与采用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的60例进行疗效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120例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入院NIHSS评分≤3分、ABCD2评分≥4分,发病时间24~72小时。无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脏器疾病史,无消化道及其他部位出血,无血友病史,意识清楚,能按时服药。排除标准:有精神症状或痴呆者及类阿司匹林药物过敏者。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6~75岁,平均(63.2±10.4)岁;TPK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48~75岁,平均(64.8±11.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调控血压和血糖;双抗阿司匹林0.1g+氯吡格雷75mg,口服,每日1次;氟伐他汀40mg,口服,每晚1次;依达拉奉30mg,静滴,每日2次;银杏达莫25 mL,静滴,每日2次。TPK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怡开,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40U,口服,每日3次。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1)治疗前及治疗后2月TCD检查;(2)治疗前及治疗后2月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凝血四项、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检验;(3)利用NIHSS评分在治疗前、治疗2周、1个月、2个月后进行卒中程度评估;(4)治疗2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评定标准: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0~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5)在治疗期间,观察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和皮肤粘膜出血以及皮疹、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照组与TPK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比较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TPK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 1。
2.2 对照组与TPK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TPK组基本治愈率(36.7%)明显高于对照组(18.3%)(P<0.05);TPK组总有效率(75.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1.7%)(P<0.05),见表2。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2.3 对照组与TPK组治疗前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治疗前增加;TPK组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沉等参数均较治疗前降低;TPK组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见表 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比较(x¯±s,cm/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比较(x¯±s)
3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在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轻型缺血性卒中目前尚无统一定义[2-3],公认的是指NIHSS总分≤3分,且NIHSS每一项是0或1分,而意识各项必须是0分的卒中。轻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依赖于供应血管本身病变、血管内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3个因素。轻型缺血性卒中是严重的、需紧急干预的卒中预警事件,同时也是卒中二级预防的最佳时机。
TPK通常以无活性的前体—激肽原酶原形式存在,与激肽原酶抑制剂和激肽原酶共同组成激肽体系,通过降解为缓激肽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缓激肽在糖和蛋白质代谢中具有类胰岛素样作用,可以增加肌糖原含量,促进葡萄糖的高磷酸化,减轻对胰岛素的耐受性。药理研究表明缓激肽可以通过升高体内血浆中一氧化氮水平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管舒缩功能,特别是对已发生病变的血管有强烈的舒张效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现已广泛用于如糖尿病引起的肾病[4]和周围神经病[5]。其次,胰激肽原酶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将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原降解成可溶性的小肽,起到防止血液凝固、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防止基底膜增厚等作用,最终发挥抗栓和溶栓等重要生理功能[6]。此外,胰激肽原酶还能通过降低外周阻力,促进水钠排泄而平稳降压,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则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7]。
本研究采用NIHSS评分,并借助TCD、血液流变学检测等手段来评估胰激肽原酶对轻型卒中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胰激肽原酶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颅内椎动脉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较对照组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沉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由此可以认为,胰激肽原酶可以高选择性的作用于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纠正脑缺血,从而有效地防止轻型脑卒中的病情进展,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0):33.
[2]Crespi V,Braga M,Beretta S,et al.A practical definition of minor stroke[J].Neurol Sci,2013,34(7):1083-1086.
[3]Fischer U,Baumgartner A,Arnold M,et al.What is a minor stroke[J].Stroke,2010,41(4):661-666.
[4]严琳玲,刘文娟,陆晓兰,等.胰激肽原酶对2型糖尿病小鼠肾小管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12):887-892.
[5]肖向阳.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59-60.
[6]Yousef GM,Diamandis EP.An overview of the kallikrein gene families in humans and other species:emerging candidate tumour markers[J].Clin Biochem,2003,36(6):443-452.
[7]忻蔚然,靳维华,潘明康.胰激肽原酶治疗高血压合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77-3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