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家风的坐标

2015-05-19山旭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家谱教会家风

山旭

家谱寻宗

中国人的完美世界从来不在天国,而在家庭。

如辜鸿铭所称,在中国“真正与别的国家的教会宗教里的教会相应的真正组织——是家庭”,而且“在中国的国家信仰里面,让人、让中国的普通大众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启示之源,真正的动力是‘对父母的爱。基督教教会宗教的教会,说:‘爱基督。”

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说:“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不易湔除,有如是者。明乎此义,始可与言吾国中古文化史也。”

类似的意思,在国家领导人的话语体系中,则表述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虽然历经革命与立新,但即使在传统文化最低谷的时期,对于家庭和家风的信仰仍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底层。

如今,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对家庭、家族的信仰,作为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精神特征而再度得以申张和发扬,并彰显为民族的文化特质之一。

然而传统中国社会以伦理和家风——它在很多时候直接表现为家族法——维系,其社会基础是宗族式家庭。如学者余世存所形容,当下中国的“家”已经从传统四世同堂演变成二世或一世家庭。

至于陈寅恪所称赞的“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第一,当今世界已无“士族”“家族”根基,其次,经过数十年西学东渐、国家变化,也很难有“学业之因袭”。

于今日中国生成现代家风,既是情非得已,亦是情势使然。

现代家风,必然无法脱离中国传统的家族、家风。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复苏的一个表现,就是渐渐地重新燃起了对家族的认同。千百万人奔波于华夏各地,联络宗亲。

这种文化认同,是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之外建立的新身份认同。它又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链接,完整构成了一个中国人自大而小、由国到家的坐标系。

在中国,没有一部家谱不会牵连国运兴衰、不以大时代变迁为背景;也没有一部正在编修的家谱,会忽略祖先在国运中的角色。

中国已不太可能再回到以庞大家族为基础的社会,中国人重建家风之路也还很漫长——仅仅20多年前,作为家族、家风基础的家谱,还是一种禁忌。

及至今天,中国人对于家谱的认识仍然模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可能还是富庶者或名门望族的专享。

而寻根者却似乎已在追寻与恢复家谱的艰难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不过,现代国家毕竟将法律和科学、公共教育等作为治理基础,家族与家风则归结至“家教”范畴,成为现代国家国民养成的重要途径。至于在传统文化中向无多言的“自由”、“平等”等观点,则需要在现代家风的形成过程中被更多强调。

猜你喜欢

家谱教会家风
奥本大学:一个教会你热爱生活的地方
画与理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潘光旦嗜治家谱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What I've Learned So Far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