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仲舒与公孙弘的对策

2015-05-18张国刚

月读 2015年2期
关键词:太学之士董仲舒

张国刚

(一)董仲舒对策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①,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馀人②。广川董仲舒③对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④,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⑤,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⑥。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②,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③。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会稽庄助亦以贤良对策,天子擢为中大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④,请皆罢。”奏可。

(选自《资治通鉴》卷十七,汉武帝建元元年)

(二)公孙弘对策

菑川人公孙弘⑤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则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①;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则不争②,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③,山不童④,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时对者百馀人,太常奏弘第居下⑤。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⑥,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⑦。

齐人辕固,年九十馀,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⑧,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

(选自《资治通鉴》卷十八,汉武帝元光五年)

猜你喜欢

太学之士董仲舒
战“疫”之士
碍眼与碍心
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不说,也不会有人当你是哑巴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
嵇康·绝响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
“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
论东汉前期太学衰微的原因